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少老师抱怨,物理难教,教材中实验多,烦!很多学生也抱怨,物理难学,有语文上的阅读、理解、记忆,有数学上的计算、作图,碰到电路图更是被绕在里面。事实上,我认为新教材更适合学生学习。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兴趣
中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在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做好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初二一开始的引言部分,就为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若先让学生先猜再做,当他们看到呈现出的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既惊喜又激动,便会提出了若干个为什么,渐渐地就转变成对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大气压强时,用一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给学生演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先把漏斗的尖部咬在嘴里,漏斗口朝地,当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去,再向漏斗里吹气的同时把手松开,奇妙的现象出现了,虽然手离开了乒乓球,但乒乓球并不落下来,却在漏斗口附近跳动着,学生被这一现象惊呆了,“为什么乒乓球不落下来呢?难道重力就不存在了吗?”我先让学生猜测原因,再将漏斗和乒乓球交给某个学生,让他仿照老师的动作表演,他吸足了气,集中力量对准漏斗尖部吹气,想把乒乓球吹下去,结果,乒乓球照样在漏斗口附近跳动着,并没有落下去,而且你吹得愈厉害,它跳动得愈快。这一场面,会激发
每一个学生去努力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时候,
老师再解释这一奇妙的现象,这一堂压强课的
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做好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反思课堂,优化二次备课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疏通教材,指出本周所学知识点、注意点,再由其他教师补充,然后大家分头备课。上完课我们都要反思,成功在哪,失败在哪,怎样改进最好。
例如,我曾上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节,学习任务完成以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迟疑了约一分钟,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溜冰鞋的冰刀很锋利,滑冰时对冰面的压强会很大,但人滑冰时却不会在冰面上留下痕迹,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环顾四周,无人能回答,于是,我作出了正确的解释。下课时,我感觉很得意,一是我们农村学生也能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出乎意料。二是我没有被难住,给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使学生带着满足走出教室。
课后,我们在一起分析,大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恰恰是这一引以为豪的结尾,不是豹尾而是蛇尾。我为什么要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还需要去思考、探究、发现吗?还谈什么创造性?
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后总结出:我们应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若猜不出,再进一步引导:冰面没有痕迹,会不会存在冰先熔化再凝固的过程,若存在,说明冰的熔点发生了变化,这与压强的大小有没有联系呢?针对“压强大小对冰的熔点可能有影响”这一猜想,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需要哪些器材?按什么步骤?布置学生课后去进行实验。
现在许多教师常常不敢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一是因为担心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浪费时间,二是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无法解答,反而下不了台。其实,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也未必是坏事,这将会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激情,不断地去探索、追求,这不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实在不无道理啊!
三、勤于总结,减缓难点的坡度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写好教学的得与失,对以后的教学更有好处。有这样两个例子:初二物理长度换算关系是1km=103m,1dm=10-1m,1cm=10-2m,…,学生要进行单位换算困难较大。我是这样设计的:把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在相邻单位间写出进率km103m10dm10cm10mm103μm103nm,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等于所包含的相邻单位的进率的乘积,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减缓了坡度,使难点得到突破。再如初二物理质量密度的知识比较抽象,若就题讲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无系统性,学生只会似懂非懂。若把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共分成八大问题,有概念问题、单位问题、公式问题、状态问题、样品问题、模子问题、瓶子问题、实验问题。找出各问题关键所在,如状态问题质量相等,样品问题密度相等,瓶子问题体积相等……经过尝试,八类问题讲练结束后,所有学生在质量密度方面均能应付自如,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我相信,只要做好以上几点定能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兴趣
中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在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做好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初二一开始的引言部分,就为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若先让学生先猜再做,当他们看到呈现出的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既惊喜又激动,便会提出了若干个为什么,渐渐地就转变成对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大气压强时,用一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给学生演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先把漏斗的尖部咬在嘴里,漏斗口朝地,当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去,再向漏斗里吹气的同时把手松开,奇妙的现象出现了,虽然手离开了乒乓球,但乒乓球并不落下来,却在漏斗口附近跳动着,学生被这一现象惊呆了,“为什么乒乓球不落下来呢?难道重力就不存在了吗?”我先让学生猜测原因,再将漏斗和乒乓球交给某个学生,让他仿照老师的动作表演,他吸足了气,集中力量对准漏斗尖部吹气,想把乒乓球吹下去,结果,乒乓球照样在漏斗口附近跳动着,并没有落下去,而且你吹得愈厉害,它跳动得愈快。这一场面,会激发
每一个学生去努力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时候,
老师再解释这一奇妙的现象,这一堂压强课的
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做好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反思课堂,优化二次备课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疏通教材,指出本周所学知识点、注意点,再由其他教师补充,然后大家分头备课。上完课我们都要反思,成功在哪,失败在哪,怎样改进最好。
例如,我曾上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节,学习任务完成以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迟疑了约一分钟,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溜冰鞋的冰刀很锋利,滑冰时对冰面的压强会很大,但人滑冰时却不会在冰面上留下痕迹,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环顾四周,无人能回答,于是,我作出了正确的解释。下课时,我感觉很得意,一是我们农村学生也能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出乎意料。二是我没有被难住,给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使学生带着满足走出教室。
课后,我们在一起分析,大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恰恰是这一引以为豪的结尾,不是豹尾而是蛇尾。我为什么要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还需要去思考、探究、发现吗?还谈什么创造性?
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后总结出:我们应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若猜不出,再进一步引导:冰面没有痕迹,会不会存在冰先熔化再凝固的过程,若存在,说明冰的熔点发生了变化,这与压强的大小有没有联系呢?针对“压强大小对冰的熔点可能有影响”这一猜想,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需要哪些器材?按什么步骤?布置学生课后去进行实验。
现在许多教师常常不敢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一是因为担心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浪费时间,二是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无法解答,反而下不了台。其实,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也未必是坏事,这将会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激情,不断地去探索、追求,这不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实在不无道理啊!
三、勤于总结,减缓难点的坡度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写好教学的得与失,对以后的教学更有好处。有这样两个例子:初二物理长度换算关系是1km=103m,1dm=10-1m,1cm=10-2m,…,学生要进行单位换算困难较大。我是这样设计的:把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在相邻单位间写出进率km103m10dm10cm10mm103μm103nm,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等于所包含的相邻单位的进率的乘积,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减缓了坡度,使难点得到突破。再如初二物理质量密度的知识比较抽象,若就题讲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无系统性,学生只会似懂非懂。若把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共分成八大问题,有概念问题、单位问题、公式问题、状态问题、样品问题、模子问题、瓶子问题、实验问题。找出各问题关键所在,如状态问题质量相等,样品问题密度相等,瓶子问题体积相等……经过尝试,八类问题讲练结束后,所有学生在质量密度方面均能应付自如,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我相信,只要做好以上几点定能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