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的构建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总共近五百篇,体式、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和艺术境界是不平衡的。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也有人、物互变的内容,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特别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花妖狐媚世界更是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聊斋志异》里的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他个人的心灵的创造,个中便有所寄托、寓意。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狐梦》篇,他自述其友人毕怡庵读了先期作成的《青凤》,羡慕篇中书生耿去病与孤女青凤相爱的艳福,心向往之,于是也发生了梦遇狐女的一段姻缘。有趣的是狐女临诀别时,向毕怡庵提出一个要求:“聊斋与君文字交,请烦作小传,未必千载下无爱忆如君者!”作者最后还现身自云:“有狐若此,则聊斋之笔墨有光荣矣。”这篇带有谐谑情趣的故事,绝不意味着毕怡庵真的做了那样的梦,而是作者为那位天真的友人编织了那样的梦,借以调侃、逗趣而已。他可以假孤女故事以游戏,自然也要寄托严正的题旨。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一种模式是人入异域幻境,其中有入天界,入冥间,入仙境,入梦,入奇邦异国。在宗教文化及受其影响的志怪传奇中,天界、冥间、仙境是人生的理想归宿和善恶的裁判所,具有神秘的权威性,令人敬服、恐惧、企羡;梦是人与神灵交往的通道,预示着吉凶祸福。在《聊斋志异》里,这一切都被形式化,多数情况是用作故事的框架,任意装入现实社会的或作家个人心迹的映象。仙人岛上并没有成仙得道的仙人,在那里上演的是一幕轻薄文士被一位慧心利舌的少女嘲谑的喜剧。(《仙人岛》)在《罗刹海市》里作为前后对照的两个海外国度,大罗刹国不重文章,以貌取人,而且妍媸颠倒,必须“花面逢迎”;海市国里推重文士,能文的游人便获荣华富贵。这都不过是在怀才不遇、处世艰难的境遇中的作者心造的幻影
  《聊斋志异》故事结构的另一模式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尤其是女性的,是以人的形神、性情为主体,只是将异类的某种属性特征融入或附加在其身上。花姑子是獐子精,所以让她身上有香气(《花姑子》);阿纤是鼠精,写其家窖有储粟,人“窈窕秀弱”,“寡言少怒”,与鼠的本性相符(《阿纤》);绿衣女“绿衣长裙,宛妙无比”,“腰细殆不容掬”,善歌“声细如蝇”,是依据蜜蜂的特征写出的(《绿衣女》)。这种幻化、变形不是神秘的,而是艺术的幻想。狐鬼形象更只是写其为狐为鬼,带有些非人的特点,性情完全与常人无异。所有异类形象又多是在故事进展中或行将结束时,才显示一下其来由和属性,形成“偶见鹘突,知复非人”的艺术情趣。
  《聊斋志异》里的狐鬼花妖精怪形象,也是用作观照社会人生的。它们多是美的、善的,给人(多是书生)带来温馨、欢乐、幸福,给人以安慰、帮助,可以说是寄托意愿,补偿现实的缺憾。如《红玉》中狐女出现于故事的开头和尾部,主体部分是书生冯相如遭到豪绅的欺凌而家破人亡的惨剧。开头红玉来就穷书生是铺垫,冯家遭难后再来,为冯相如保存、抚育孩子,以主妇自任,恢复家业;《凤仙》中的凤仙不堪忍受家庭中的炎凉之态,自动隐去,留下一面神奇镜子显现自己的喜忧,激励所爱的书生刘赤水攻读上进,都是反映了丑恶庸俗的世态,又表达了与之抗争的意愿。有的篇章还开掘出了人的可贵的心灵,进入了更高的境界。还有一种狐鬼花妖,它们的性格、行为表现的是一种情志、意向,可以称为象征性的文学意象。黄英是菊花精,名字便是由“菊有黄花”化出。菊花由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被赋予高洁的品格,喻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清高节操。黄英的形象体现着读书人传统的清高观念的变化。(《黄英》)叙写王子服追求狐女婴宁结成连理故事的《婴宁》,并非纯粹的爱情主题。婴宁在原生的山野中,爱花爱笑,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不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当她进入人世,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婴宁”之名,取自庄子所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宁者也。”(《庄子·大宗师》)所谓“撄宁”,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蒲松龄也用过这个意思,其《趺坐》诗云:“闭户尘嚣息,襟怀自不撄。”婴宁的形象可以说是这种境界的象征体现。赞美婴宁的天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始,《红楼梦》在美学视角下的研究成为红学领域的重要内容。而作为核心人物的贾宝玉的美学观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是从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追问与渐悟体现的悲态审美;另一方面则是从“质本洁来还洁去”里读出的“童心”本真审美。由此深刻地揭示出贾宝玉的美学观正是以情抗礼和追求自由的文学审美传统于封建社会末期的综合表现。  关键词:贾宝玉 美学 悲态 童心 《红楼梦》  
内容摘要:关于西西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研究多关注其主题、叙事方式、话语信息差、主人公人物形象,少有人关注怡芬姑母这一次要人物,而次要人物亦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对小说的成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分析、对小说全篇意义两方面研究怡芬姑母。  关键词:怡芬姑母 次要人物 人物形象 全篇意义  在谈及小说人物时,人们更多地关注着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忽略了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次要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神话作为叙事形式渐渐失去了原初的功能,但神话因子却活力依旧,大量地呈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在各类文学体裁中,史诗中的神话因子尤其活跃。本文以《玛纳斯》为例,从母题和叙事空间的角度,探究史诗中的神话因子的功能。  关键词:神话因子 《玛纳斯》 母题 空间叙事 功能  作为我国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柯尔克孜族有着丰富的神话资源。其神话多与草原、沙漠、山川、动物图腾等相关,具有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竹影》作为丰子恺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影响广大。本文从郁达夫的观点“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出发,解读《竹影》中的“人情”之美,包括三个部分:其一,见微而能知著、弦外善弹余音,以平民的视角写平民的生活。于平民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映现出他的凡人之情;其二,怀抱一颗自然澄澈的童心体察世间万物,重情趣、尊率真、贵自然,汩涌出作家返朴归真的性灵,映现出他的稚子之情;其三,
内容摘要:散文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郁氏强烈的个人特征,文章立足于此,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概述了郁达夫散文中的艺术美。文章首先从声音以及画面两个角度介绍了其散文中的词汇运用,然后从整散句、长短句的交叉运用探讨了其句式选择,最后,从古典以及幽默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散文的独特意蕴。  关健词:郁达夫 散文 艺术美  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郁达夫在其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中
扎米亚金的反乌托邦小说《我们》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联众国”的管理处处体现了阿伦特所界定的“极权国家”要素,学界也一直着力于对小说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