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接近完整换脸术取得成功等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98122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首例接近完整换脸术取得成功
  
  美国的外科医生玛丽亚·谢苗诺夫首次给人实施的接近完整的面部移植术获得成功。2008年12月,她用一位匿名捐赠者的肌肉、骨骼、上唇和鼻子,对一名年轻女子近83平方英寸的皮肤做了移植术。这位医生说,患者经历外伤性损伤后,脸的中部全毁。
  2个月后,这名不想透露姓名和长相的患者的脸恢复了一些基本功能,例如有了嗅觉,可以能用杯子喝水了。如今,她已经出院,正逐步康复。谢苗诺夫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说:“以前她没有鼻子,现在不仅可以吃汉堡了,还能尝和闻到它的气味。”
  心脏、肝脏、肾脏和肺移植术比,较普遍,但含有皮肤、肌肉和骨骼等多类型细胞的身体部位移植术还十分困难。1999年,医生首次进行了手部移植。法国科学家2005年首次实施了局部面部移植。但是,玛利亚做的这个手术更加复杂:她把捐赠者80%的面部移植到患者的脸上。
  谢苗诺夫和她的科学研究组用了数年时间,对动物进行了大量手术,为这次艰难手术打下了基础。一个手术组对老鼠做一次完整面部移植需要6个多小时。在过去10年时间里,克利夫兰诊所的这个手术组在老鼠身上完成1000多个不同类型的面部移植术,获得排斥外源细胞的身体参数。
  医生可以将患者身体上的皮肤移植到面部移植,但大腿、手臂、腹部和其他普遍来源的皮肤看起来有些不同,造成被状物效果。为避免这个问题,谢苗诺夫决定用身体其他地方的皮肤的临近部分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这名患者自己身体上没有哪块皮肤移植到脸上后看上去像面部的皮肤。玛利亚主张,对一个完整面部移植术来说,只用一名捐赠者的面部皮肤。
  谢苗诺夫的换脸病人是一名年轻女子,在阿富汗被烧毁整个面部。但谢苗诺夫并没有直接挑战道德底线,她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解释说:“我们为什么要给患者换脸?因为没有脸你的生活将步履维艰。”
  
  SARS冠状病毒致命点被发现
  
  经过近六年努力,武汉大学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了SARS冠状病毒致命点,是一组叫“非结构蛋白nsp14”的基因编码。研究人员表示,此次重要发现可为筛选抗击SARS病毒药物奠定基础,进而研发成小分子药物。
  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是该武汉大学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德银教授与其博士生陈宇,还包括该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病毒中心主任田波等。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医学界确认了SARS致病的冠状病毒,但病毒是如何生存与大量繁殖的,却一直没有弄清。而这一问题对预防SARS疾病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室对SARS病毒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SARS病毒的发生特点和致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专家认为,SARS病毒虽然已得到控制,但自然界野生群体中还存在SARS样冠状病毒,SARS病毒再次爆发的危险依然存在。
  据介绍,SARS病毒是现在发现的最大的RNA(核糖核酸)病毒,也就是生命基因靠RNA传递。研究组选择冠状病毒特有的多个RNA加工酶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酵母菌系统的功能筛选和体外生物化学分析,发现SARS病毒基因组1b区编码的一种“非结构蛋白nsp14”同时具有两种RNA加工酶活性,并使用SARS病毒复制子系统证明这些酶活性是SARS病毒基因组复制必需的。
  陈宇解释,“非结构蛋白nsp14”为病毒遗传信息“乔装打扮”,让免疫系统识别不出,不知不觉中将大量病毒送入了要袭击的地方,并为病毒传递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它还是将其基因变成病毒生病蛋白的核心,没有这组编码,再多基因也变不成病毒。郭德银教授则表示,可通过这个系统,找出某种对SARS病毒这一功能有害、但对人体无害的物质,进而研发成小分子药物。
其他文献
筷子机器人    台湾某科技大学教师提出“筷子机器人”的设想,近日付诸形成。由于“筷子机器人”具有学习能力,设想者希望它未来运用生活帮助人类,例如宠物狗,或进入战地搜寻地雷,甚至登上获刑。由于这种机器人是筷子搭起来的,重量很轻,也很便宜,只要两千元新台币的成本据可以完成一个。  研发者是个横跨管理、生物、计算机领域的对才学着,十五年前写论文提出这一设想,最近形成明确的构想;把这些筷子兜成机器人。 
日前,美国GE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宣布将与美国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仿生光敏传感器。据悉,这种传感器灵感来自蝴蝶翅膀因其本身纳米结构所具备的敏锐的感光性和化学感知特性,将比传统传感器更加灵敏,而且成本更低,有望应用在爆炸物检测、水质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及健康等领域。 蝴蝶翅膀有一个神奇功能——在不同气体环境中能够显示不同的色彩。这是由于蝴蝶翅膀鳞片具有一种独特的纳米结构,这种结构对周围的气体环境非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承载着杰兜和露丝的爱情的巨轮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冰山而不幸最终沉没。而央视热播电视剧《旗舰》中,我海军将领依靠声呐避过暗礁,闯过死亡海域,俘虏屡犯我领海的外国潜艇。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除了本身年代科技发展的差距,关键还在于声呐。究竟什么是声呐?声呐又是怎样发明的呢?  要了解声呐,首先要了解声波。声波是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手段。在水中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天独厚的更只有声波。这是
自古以来,传染病就是人类的大敌,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在其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做了不懈努力。后经研究发现,细菌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寻找杀死这种细菌的新药。直到青霉素的发现,才使得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最初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研
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人类的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的科技大师是不存在的。在宇宙中,我们已知的比未知的少,我们每个人所会、所知之于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犹如沧海一粟,无论你是谁,从这样的视角看科技大师,就会拉近普通人和科技大师的距离,就不会觉得高不可攀。  最近几年的媒体一直在议论,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自己的科技大师?中国的科学家什么时候才能获诺贝尔奖?对于这些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的功
在这个IT时代,IT新发明也开始“搭乘”汽车,使得在汽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展现出了异彩纷呈的IT世界。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一辆现代最先进的汽车,都会对汽车里的每一项IT新发明成果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车上网”联通世界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在行驶中的汽车里上网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但说到“车上网”的推出,人们不能不佩服IT厂商们善于捕捉商机的锐利目光。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图中这样的手势来表示打电话,而现在为大家介绍的这款产品则可以让大家真的用这种手势来进行通话。      世界最大太阳能死光发射器问世    最近,西班牙的一家公司在位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附近修建了一座功率为11兆瓦的超级多功能太阳能塔,该太阳能塔不仅体积巨大,产生丰富的电力,同时该塔还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毁灭射线(死光)发射装置。  该公司将这一新型太阳能塔命名为PSI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4日,德军开辟西部战线,在横扫比利时后,野心勃勃地要在几个星期内拿下法国首都巴黎。此前,在德军总参谋长冯·施利芬的领导下,德军制订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  到9月6日,德军距巴黎仅有50多公里,形势十分危急!根据“施利芬计划”,德军从比利时方向攻入法国境内后,应该从巴黎以西对巴黎展开攻势。而法军总司令约瑟夫·霞飞从航空兵侦查到的情报中获悉,德军几个集团军的
地震科学家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预报地震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追求是几千年来人类认识自然、掌握自身命运努力的延续,要想让这种努力在地震灾害中见到曙光,真需要难以计量的时间和投入。而“地震预警假说”的作者吕子东先生则为我们带来了黎明前的曙光。    现有知识框架无法接受    吕子东,1940年出生在浙江象山港畔的一个小山村。1959年到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后曾师从喻德渊先生等导师,学习地质力学和天体
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就知道凸透镜或凹面镜可以聚集太阳光,聚集起来的阳光强度很大,甚至可以点燃柴草。到了现代,人们开始利用太阳能发电,但是太阳能发电量低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们。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开始尝试用凸透镜或凹面镜聚集阳光的方法,使得太阳能的利用更集中一些,发电的功率更大一些。  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把照射到其表面的太阳光的能量部分转化为电能。美国IBM公司开发了凸透镜聚光发电系统,将太阳光经过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