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人才,姑苏“上心”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stop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苏州之“核”,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正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努力为各路人才乘风破浪、施展抱负创造最优环境,为古城全面振兴和发展注入新的“智能”。
  百个创新项目落户姑苏场景直击:7月,2021年(第十三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姑苏区分会场暨人才融合发展大会在胥城大厦开幕。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姑苏先导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的160名人才嘉宾,携带160个项目参与活动。
  记者注意到,姑苏区分论坛聚焦“汇英才之智,铸名城硬核”主题,通过最美江南、最高礼遇、最优平台三个篇章,全面多维地展示保护区、姑苏区历史文化风貌、创新创业环境和宜居乐业配套,谱写“招才引智”新篇章。
  经过本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平台充分对接洽谈,有100个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与姑苏区达成合作意向并进行签约,签约项目数再创历年新高。现场,姑苏区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签订古城更新合作备忘录,围绕大儒巷停车场改造项目,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平江历史片区更新的样板空间。同时,姑苏区将持续导入同济大学等上海高校资源,集聚更多产业人才,全新打造姑苏古城更新实验室和设计创意人才实践基地两大平台,为古城更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助力以“最优规划”打造古城保护“最优能级”,擦亮古城“最靓名片”。
  纵深解读:保护区、姑苏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区、姑苏区是苏州政治、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也是苏州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中心城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及沪苏同城化的深入推进,人才、资本、技术、项目、服务等要素快速集聚,并逐渐走向融合。2022年即将迎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成立十周年,姑苏区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破立并举,在持续优化古城功能布局、办好民生实事、提升人居品质的同时,下大力气做精产业特色,打造新兴发展载体,加强优质项目导入,加快推进产业业态焕新,力争吸引更多活力人群在古城工作、创业、生活,促进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底,姑苏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11万人。
  活动现场,姑苏区出台重点产业人才集成扶持政策和人才工作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力度更高,政策体系更优,为重点产业人才再送一份政策“大礼”。
  做优人才融合发展新生态场景直击:在去年的一场人才礼遇活动上,首批18位领军人才获颁“姑苏人才礼遇卡”。礼遇内容涉及人才落户、安家、金融、子女教育、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提升了企业家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苏州新东方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汪静静已在姑苏区工作十多年,作为获颁人才礼遇卡的企业家代表,她表示,近年来,学校切实享受到了姑苏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全面的政策服务带来的红利,业务规模逐年上升,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未来,我们将继续为姑苏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汪静静说。
  纵深解读: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人才服务以“来姑苏,才舒心”为品牌口号,坚持“用户思维、客户体验”,围绕需求导向,为人才提供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人性化、多元化的“五化”服务,为人才来姑苏就业、创业、安家解决后顾之忧,努力营造“姑苏最舒心”的良好生态环境。在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姑苏区不断升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今年,建设黄浦·姑苏两地人才服务平台,计划在人才引进落户、人事档案管理、日常服务等领域深化与上海黄浦区的合作,实现业务内容互认互通,窗口服务“一口受理”,通过沪苏融合提升人才服务效能。截至目前,已有68位黄浦区常驻人员在姑苏区成功办理落户。通过深化落实人才服务举措,力所能及帮助人才和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了打造一支“政治上有方向、经营上有本事、责任上有担当、文化上有内涵”的企业家队伍,姑苏区还推出新生代企业家“菁锐”培养工程,以姑苏本土老字号品牌接班人,符合姑苏区产业导向的独立创业的80后、90后企业家为主要培养对象,为他们提供融合交流、协同创新、社交互动、资源对接的综合性平台,以优秀新生代企业家为核心凝聚培育一批姑苏区标杆性企业。苏州翰云科灵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總经理纪文翰是“菁锐”工程首期培养对象,作为一位已经创业7年的90后,他已带领团队发展成有员工40余人的成熟企业,“希望能和其他新生代企业家一起,为古城全面振兴贡献青年力量。”纪文翰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记者注意到,保护区、姑苏区正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抢抓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紧扣改革创新和产才融合主题,更大范围内整合高端人才资源,打造“硬核”姑苏人才聚集高地。同时,持续提升人才服务,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优的生活和制度环境,进一步擦亮“来姑苏,才舒心”人才服务品牌,以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向海内外人才展现苏州“最美窗口”中的“最靓景致”。
其他文献
丁香含露,非花非雾,原是配囊,创罗万物;丁,又是百家姓中最简单的姓氏。这是“丁非”品牌名字的由来。2019年,丁非的包包走上了纽约时装周的舞台,虽然只是作为配饰出场,但创始人丁非心满意足。  “我们没法用标准的市场化概念去衡量时尚,大多数我想表达的对于时尚的理解都融入在了漫长的设计历程中,更多地是通过作品引领视觉审美,传递我对时尚的一种态度。”  时尚的价值,很难被工业化认定  2001年,广州人
期刊
亚明先生是“新金陵画派”之创始人,一代艺术巨匠,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南京悟园迁居东山绍德堂,“十年磨剑”绘成“近水山庄”亚明壁画馆,笔者时在东山雕花楼供职,耳濡目染随笔记载。   太湖洞庭东山,位于苏州城南40公里,其自然景观之美,人文景观之多,名茶名果名鱼之殷,均甲于吴中。春秋时,东山即是吴王游览采食之地,至唐宋,中原氏族南迁,东山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兴旺。明清时期,人文更盛,“钻天洞庭”名扬海内
期刊
如今,“无龄感”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时尚,并广为流行。“人抛开自己年龄的约束,跟随着自己的心意,让自己保持并拥有一份与年龄无关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在作家三盅眼里,“无龄感”是这样定义的。  要说苏州人日子安逸,那是没得说的,这也造就了“无龄感”成为很多苏州中老年人的生活常态。他们往往忘记岁月流逝,热爱生活,接受挑战,活得漂亮,活得精彩。  保持热爱和自律,坚持自我  “无龄感”的心理状态是怎么
期刊
对北京的早期认知来源于课本,老舍先生《北平的秋》令人对这座遥远的北方城市心生向往。而让我们向往的又怎是区区一篇美文这么简单呢?更因为它是我们的首都啊!似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我要去北京,去天安门、去长城、去故宫”的梦想,当然我也一样,知道要去北京了,激动到夜不能寐。那时候的北京对于自己,不只是一座城市,更像是一个想要握住的梦。  中学时期,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当时还叫“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播音与主
期刊
“时尚”一直以来都是潮流的代名词。关于时尚,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理解。  在这个时代,时尚没有标准,它包罗万象,可以是一种理念,一种气质精神,抑或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时尚的生活志  一直以来,田园生活都是大家所向往的,这世上没有一分好是白来的。你只要给植物适合的土壤,浇水、施肥,它总会有无限的惊喜回报你。  ——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  我身边有好多同龄人都有脱发、失眠的问题,这和平时
期刊
周末下午,早早地和朋友来到十全街,为的是打卡“猪肉事务所”苏州首店。这家来自魔都的网红韩系料理店,一来苏州就成为大家竞相追捧的热店,队伍从早排到晚。果然不出所料,五点来的小伙伴们已被告知前方要等八桌。好在小编四点半就取到了号,顺利且满足地享用了一场盛宴。  打开小红书、马蜂窝等软件,越来越多的人秀着自己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体验“新奇之旅”,或者到上海新天地广场亲历“全球首发”,再或是去成都春熙路商
期刊
山水万重,月明星稀,人世间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物质生活渐渐丰裕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从需要自带板凳的露天电影,到只需动动手便可浏览全网影视的网络电视;从在收音机里听样板戏,到随处可见的音乐节、演唱会;从看连环画、小人书,到看电子书、打卡网红书店;从玩溜溜球、跳皮筋,到去健身房、自驾旅游;从KTV、桌游到剧本杀……一代代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每一代人都有着属于他们的时尚
期刊
在疫情的大考中,我们看到了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事实上,无论是防控新冠疫情,应对台风等灾害天气,还是丰富基层社区文化,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作为城市最小的“细胞”,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城市才更能焕发魅力。  斜塘街道辖区星洲湾社区、新东苑社区与东韵社区等主动对接服务,提升社区生机与活力,营造和睦邻里氛围,也助力非凡园区更有魅力。  法治文化深度融合社区文化  法治文化阵地是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是法治
期刊
“太仓港集装箱四期启用,2021年度第300万标箱正式起吊!”6月28日上午,随着“沪苏同城,沪太同港”太仓港集装箱四期启用暨300万标箱起吊仪式举行,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码頭正式启用。作为堆场自动化码头,这里的无人双悬臂梁自动化轨道吊利用AR、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管理智能监控,可实现减少设备作业人员约70%,提高码头作业效率近20%,在节约装卸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作业安全风险。但其实,智
期刊
如果把每个城市拟人化,那苏州碰上重庆就真的可说是秀才遇上兵。苏州从小知书达理,在江南锦绣园林里生活,追求的是明理知天下,工作生活兢兢业业、朝九晚五。而重庆伢子,则带着山城人特有的豪爽,不管白天的生活多么忙碌疲劳,晚上跟兄弟伙摆摆龙门阵,洞子火锅辣串串,山城啤酒,一醉方休,第二天便又是一条好汉。  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吃辣的缘故,重庆人在外人眼中,大多性格火爆,不过想来,要不是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又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