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角色定位误区及其重构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0602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要求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对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明显偏差。本文立足现实,对传统高校教师角色定位“教而不育”、价值中立、远离政治或盲从政治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了三大重构路径。
  关键词:教师角色;传统定位;误区;角色重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达到5.75万亿美元,这是政府正确推行科教兴国、激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推动自主研发和自有知识产权方针所取得的喜人成就。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学观念决定了其服务的质量,采取传统型的学生培养方案还是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而社会竞争力和创新力决定了国家整体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发展力。当前,尽管我国在自主创新和研发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高校是国家培育战略型、创新型人才的“机器”和“工厂”。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中,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培育人才的核心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往往影响或决定了创新型人才价值理念、社会责任意识、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的有效形成。本文将立足现实,结合理论,对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定位进行剖析,针对传统教师的角色定位误区,提出新时期下高校教师角色重构的路径,改善创新型人才培育,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二、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误区
  误区一:教而不育,功能性观点偏重。高校教师职能定位主要划分为两大块:教学职能(育智)和育人职能(育德),即教书育人。但是高校教师在执行中普遍存在侧重于教学职能的完善,忽略育人职能的实施。任课教师普遍讲求授课技术的进步,而缺乏对培育人才的理念和知行合一的重视。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高校教师相当于生产车间上的流水线工人,“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组装和叠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重复,他们最关注的是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学生这种商品的批量生产。”所以,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对育德职责的重视,忽视或缺乏激励导引学生形成正确的求知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授课,“课堂上讲好书上的内容就行了”的思想广泛存在高校教师之中,教师的这种角色定位或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对学术研究执著的精神和“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尊重知识追求的热忱。虽然这种定位理念可培养出有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但对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极其不利,更不用说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了。
  误区二:价值中立。在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中,普遍认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带有主观个人情感和个人主张,主张对知识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阐述和介绍。这一认识已经在教育家和教师观念中根深蒂固。然而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个人主观情感,这一价值观和世界观,一直处于被遏制的地位,普遍认为带有主观情感的教师是不称职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如凶猛的洪水,涌入我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虐待动物、藐视生命等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想不断地侵蚀和冲刷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和灵魂。同时,新时期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忙碌、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家庭教育功能和社会范式功能在不断弱化。而作为高校教师未能根据客观现实对自身角色定位进行及时的调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难以起到价值观导引和社会责任教化的作用,导致学生缺乏内在核心的正确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容易走上偏激而无知的道路。
  误区三:远离政治或盲从政治。针对我国政治和政党的议题,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对国家政策和政治问题缺乏自己的判断和解读。当教学内容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往往避而不谈。由于教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导致学生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政治时事问题难以形成负责任的判断。高校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而育人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层层深入的。避开政治、远离政治,是不可取的态度。生活在社会主义民主社会,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政治。而高校教师对政治明哲保身或盲从的态度,政治立场的缺乏,导致部分“有心之士”利用青年学生盲目的爱国主义情怀,煽风点火,误导新一代青年学生,不利于学生正确政治观的树立和培养。同时,教师这种远离政治的“示范”在潜移默化中造成学生对政治漠然的态度,不利于学生政治参与热情的培养和政治见识的塑造,更不利学生政治建设能力的培育。
  三、高校教师角色重构
  重构路径一:既传授知识与文化,又创造知识与文化。在教师角色重构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师育人职能的重视和发展,改革过往只注重教学技能导致的弊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在差异,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平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正确、健康价值理念的灌输,将学生价值体系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塑造提到日常工作来,体现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作用。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率越来越高,非精神类疾病自杀率占整体自杀率比重越来越大,表明高校学生面对问题和现实的能力正在弱化。高校教师应当在社会和家庭功能受阻的时候,及时进行职能补充,消解社会冷漠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同时,高校教师作为高人力资本的人才,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当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效用最大化。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探索精神和研究精神是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定位重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走在学术的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真正树立起“海纳百川”、“才高八斗”的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者形象,以自己切实的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引领学术研究。此外,高校教师自身的质疑精神应当得到提高,针对现有的理论和知识敢于怀疑,并且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论述和研究,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树立和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重构路径二:价值社会责任化。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公民素质构建的核心内容。我国学者罗艺提出了“建导型教师”的教师角色定位。“建导”是一种先进的参与性领导技术,意思是对群体进行建设性的引导与服务,提供结构性的帮助,按照专业化的程序和技术来引导群体的活动从而使之达到最佳效果。而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建导作用。知识是需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它不是午夜的幽灵徘徊在半空之中,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而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对社会道德的建树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应当是初级教育和社会的职责。其实不然,作为高校教师更应当担负起这一责任。高校教师对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念引导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助于学生在迷失的现实中找到正确的定位和方向,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教师职能的全面体现。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健康的未来,才会有机会实现个人抱负和价值。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当是社会中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和社会问题解决的先行者。通过高校教师树立起道德模范和行为准则模范,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构路径三:人才培养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参与创造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应当是游离于课程体系设计和知识体系设计之外,应当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课程的设计和知识的整体架构。传统的观念认为,专业整体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架构是专业负责人的职责所在。这一认识是明显存在缺陷的。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斯·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论》中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导向、组织、促进、激励、协调和服务等。无论是教学的设计还是执行,每个教师可以说主动或者被动的牵涉其中。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充当教学计划的具体操作者,应当对整个教学计划有总体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目的和具体规划有大致的了解和把握,针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基础要求应当及时向教学计划制订组提供参考意见,以便整体教学计划和目标更加科学和可行。
  不同学科之间的建设和发展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尊重和按照这种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和整体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各教师教学课程的开展。要确保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高校教师的参与意识、反馈意识和协调意识应当得到提高。只有信息在培养计划制订小组和课程教师之间畅通无阻的传达,才能使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得到保证。教师不应当是被动的培养计划执行者,被动的角色定位不利于培养计划的开展和教育过程的实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方积极主动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助于各方信息的融合,高校教师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学科建设知识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学科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1]李香玲,万艳玲.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定位[J].黑龙江教育,2009,(4).
  [2]肖帆.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素质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9,(8).
  [3]孙冬梅,梅红娟.从“学者”到“创业者”——论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J].江苏高教,2010,(2).
  [4]张宇.研究性教学中高校教师角色定位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
  [5]杨穗红.浅析信息社会教师定位和转化[J].学习月刊,2009,(18).
  
  作者简介:张开云,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石虹霞,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课题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2008年度教改课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出门坐车,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富裕起来的中国,让许多学生丢掉了健康的体质、勤劳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学习上也是如此,作业本上的“龙飞凤舞”时时困扰着当代教师,当前学生学习
唐朝,一个官管几千人;今天,一个官管几十个人。1949年,我国中央政府有副部长以上人员500名。1961年,毛泽东指出:中央24万人中,减去12万人,工作效率会大为提高。邮票《全国山
针对国内体育“重体轻育”、竞技“重物轻人”的倾向 ,探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原理和方式的变革
客观事物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事物之间在互相转化。反映在数学上的转化思想就是在处理问题时,把待解决或难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变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
摘 要:随着医学发展趋势和临床需求,临床医学职能科室分工越来越细,对护士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还远不能满足这一变化需求。本文提出了关于麻醉护士专业设置的必要性,针对麻醉护士专业培养具体要求,探讨在中职卫生教育设置麻醉护士专业的可行性,进而提高麻醉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职;麻醉护士;设置要求  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一个独立学科,其业务范围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和复苏学、危重
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中期预测,是制订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如何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在灰色关联分析基础上,建立BP神经网络模
利用群论理论中Cayley图方法,构建一种P2P动态覆盖网络模型CPN,并定义其DHT协议。CPN符合小世界网络的定义,具有较高聚集系数,稳定性好并支持显式分组。由于该覆盖网络是对称
以污水厂二沉池剩余污泥作为固定化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实验对象,从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取样筛选出了一株高效重金属Ni^2+吸附菌Z-2,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为苏云金芽孢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