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问题的现状与反思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nz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现象比较明显。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初次犯罪相比,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具有更大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现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人民法院2007年至2009年受理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特点,探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基本特征
  
  2007年至2009年,某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重新犯罪的未成年人共计14人,占未成年被告人总数的7.8%。其中,2007年重新犯罪未成年人为2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3.7%2008年重新犯罪未成年人为5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8.2%;2009年重新犯罪未成年人为7人,占未成年人罪犯总数的10.8%。
   (一)前后犯罪的时间间隔短
   前后两次犯罪行为间隔短。据统计,未成年罪犯刑满释放后再次犯罪的时间间隔都很短,其中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后再次犯罪的时间间隔在3个月以下的未成年罪犯占重新犯罪未成年犯总数的78.6%,其中有1人在缓刑考验期内重新犯罪。前后两罪间隔最短时间逐年缩短:2007年为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后24日;2008年为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后15日;2009年为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后的当天。
   (二)犯罪类型以侵财型犯罪居多
   前后两次犯罪行为均以财产型犯罪为主。3年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中,除1名未成年人后罪为故意伤害罪外,其余13名未成年人前后两次涉嫌罪名均为财产型犯罪,以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为主。
   (三)街角小团伙现象明显。
   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互相撑腰、壮胆,所以团伙犯罪现象比较明显。出狱后往往又因在未成年监狱结实一帮小兄弟而组成新的团伙。
   (四)犯罪动机比较单一。
   未成年罪犯在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比较多样:有为泄私愤故意伤人的,也有受不良影片影响一时冲动的,有精神空虚寻衅滋事的,有的是为获取金钱;而未成年人再次犯罪时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
  
  二、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和刑罚制度尚不完善。 尽管我国实行“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和对未成年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刑罚处罚原则。但现行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与成年人的差别不大,将大量时间放在审判阶段,法庭教育功能相对较弱,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正没有落到实处。根据法律规定,免于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应当由家长或监护人管教,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由当地公安机关和社区矫正组织执行监管。然而在实践中,从轻处罚的后期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处于虚置状态,这导致未成年人轻视刑法的威慑效力,反而把年龄小可以从轻处罚当成犯罪的优势。
   (二)重返学校的机会少,谋生技能弱,回归社会空间狭小。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重学业教育轻品格塑造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对所谓的差生都很头疼,对于犯过罪的未成年人,普通学校一般都会以“声誉”和“达标’而拒收。旷课逃学一离开学校一闲散于社会,是多数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基本路径。过早离开学校造成他们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一技之长,重返社会后谋生能力弱。在就学就业都走投无路后。他们大都混迹于充满谋杀、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氛围的歌厅、网吧等娱乐场所,极易点燃其重新犯罪的导火线。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
   重新犯罪未成年人大都出身于单亲家庭。这些家庭对有过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往往采取打骂、赶出家门或者任其自流的方式处理。也有部分未成年人的家长,只知虚寒问暖,对孩子的精神世界一无所知,把犯罪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他人教唆。在调查中,98%的未成年罪犯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很听话,是被人带坏了或是被别人逼迫不得已才犯罪的。在未成年人初次犯罪后,家长或因忙于工作,疏于管教,或因管教方式不当,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没能及时将未成年人引向正途,从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下图是对重新犯罪的未成年被告人在初次犯罪后的家庭教育情况的统计。
   (四)前科阴影难以磨灭,易受“二次污染”。
   未成年人犯罪受罚,前科就像标签,会给其心灵留下阴影。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为不懂法、一时冲动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他们,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或是服刑期问,面对其他在押犯的教唆、引诱,本就缺乏分辨力的少年犯极易受感染,会沾染上很多不良习气,或学习到各种犯罪的方法,甚至不仅不以坐牢为耻,反以此为资本,当成一种光荣的经历,等到其刑满释放时已经变成“五毒俱全”的社会不稳定人员,在同龄人中处处充当老大。这样的关押环境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改造。
  
  三、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和刑罚制度。 我国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犯罪在法律适用、诉讼程序上作了一些规定,但不够具体和完善,各地在具体做法上亦有差异和冲突。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未成年人专门刑事审判制度,强化法庭教育功能,让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受到应有惩罚同时,思想上受到法制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削弱其重新犯罪的内因。另一方面,在处罚上实行轻刑化、非监禁刑优先。未成年人是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对他们适用监禁刑特别是长期自由刑会帶来较成年人更为消极的后果,这已成为一项共识。对未成年人多适用非监禁刑,尽量避免监禁、避免长期自由刑,有利于触动其心灵,促其悔过自新,避免“二次污染”。
   (二)学校不应放弃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帮助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离开学校的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会感觉无助和失落,极有可能会转而向社会不良小团体寻找精神寄托。对于愿意继续完成学业的,一定要支持、安排其入学,学校应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误入歧途的青少年的辅导,引导他们回归学校;或安排其到工读学校就读,加强其技能教育,培训生存技能,为其就业创造机会,绝不能让他们因经济困难甚至生活无着而重新犯罪。
   (三)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家长的教育方式辅导。
   为防止家长的错误教育对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家长的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其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原先教育方式的不足进行持续辅导,并提出改进意见,从家庭内部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氛围,促进未成年人的改造。
   (四)建立对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前科消灭制度。
   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属于冲动型犯罪,而刑事污点的存在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正,更影响其正常回归社会。故对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建立前科消灭制度,有利于对有刑事污点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使其在升学、就业、入伍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公民同等的待遇,改变他们对社会的敌视态度:同时也能促使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顺利融入社会,变成守法公民。
   (五)合理制定未成年人在回归社会后的处遇方案。
   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处遇工作是预防重新犯罪的重要环节。对于未成年人也是如此。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的处遇应与刑满释放的成年人的处遇区别开来,要增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对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帮教、就业和就学的组织、扶持力度,如建立相应的未成年人复归社会辅导中心,并通过立法加以认可,从而,尽量减少少年犯在回归社会后的“自由放任”状态,使就业、就学规范化,帮教组织化。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科方面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离不开的,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一直都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来利用教学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索发展,挖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一说天真烂漫的李逵。  李逵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安全电流和安全电压,常见的触电事故及发生的原因,安全用电措施,以及发生触电事故时的急救措施。在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的今天,学习和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安全电流和安全电压,了解触电的原因,掌握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真实案例的回顾,电脑模拟常见的用电事故,引发讨论与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姜堰市城市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城区内部水系紊乱,每年都要遭受灾害之苦,水质环境也十分堪忧,严重影响城市安全和人居环境,甚至影响到城市的外在形象。为此,姜堰市委、市政府于03年4月将城市防洪及河道综合整治的职能划归水利部门,进一步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职能,变多龙管水为一龙治水,加快了姜堰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进程。水利部门接管职能后,立即委托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姜堰市城市防洪规
近年来,各地出现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新型课堂。有的地区甚至以行政手段规定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导学案。我区从本学期开始,也在部分学校进行导学案的教学试点。通过理论研究、现场观摩、师生座谈等各种形式的研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导学案的合理应用,无论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但过分强调导学案,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也是严重的,具体阐述如下:
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营造课堂氛围、优化教学元素、提高教学效果和展示现代化气息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现行的各级各类优质课评选,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活动中,多媒体已经贯穿课堂始末。不管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