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官员“天花板”困局以及由此引起的官员怨气,不能进行简单的道德批判。对普遍存在、反复出现的现象,只有从问题本身入手,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从全局上、从规律层面找到问题成因
在人类社会的层级组织中,由于职位越往上越少,个人能力越往上越难提升等原因,每个人在其成长和职位晋升中都会遇到 “天花板”的限制,无论他(她)多么地勤奋努力,不言放弃,最后都一定会停留在某一“天花板”之下。“天花板”现象十分普遍,当人们还不能超越层级组织的社会结构设计之前,就摆脱不了这一规律的约束。这里要追问的是:既然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存在“天花板”现象,为什么官场“天花板”困局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为什么众多官员对“天花板”有那么多的感慨、那么大的怨气?
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主客观“天花板”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
官场“天花板”现象的普遍存在,除现阶段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有待改进等客观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认识上不够深入。晋升的“天花板”有着复杂的结构、受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官场“天花板”的结构更为复杂。这里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又有有形与无形之别。宏观的可以是国家、国际社会形成的牵制,微观的可以是家庭、单位形成的瓶颈;有形的主要是成长的硬件,如年龄、单位条件等,无形的主要是软件,如理念、思想意识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晋升者头顶上悬着的“天花板”的高低、大小、强弱。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里还存在“客观天花板”与“主观天花板”的不同。“客观天花板”由外在条件所决定,如体制机制的天花板、周边环境的天花板等;“主观天花板”由自我内在条件决定,如年龄、体能,交往能力,情绪自控能力、智慧等等。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主客观“天花板”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些人常常怪罪“客观天花板”,而对“主观天花板”多方包容、认识不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晋升遇阻或不胜任者会把自己的困境合理化,并将过错或失败的原因推卸到组织和他人身上。遇到问题时,把责任归结到外在的“客观天花板”上,而对自己缺少自知之明,具体表现为责任推卸、过错原因推卸,“怨气”重重。这其实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和压力的释放,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干部的怨气也就不奇怪了。由于对“天花板”的主客观特性认识不够,怨体制、怨上级、怨下属、怨别人、怨条件差等,很典型的就是埋怨“客观天花板”,而没有从主观上检讨自己。“主观天花板”与“客观天花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主观天花板”与“客观天花板”基本重合,才能与岗位适配时,是最理想的状态。此时,主观上才尽其用,客观上适得其才。在“主观天花板”尚未提升之前,再往上走,晋升者就站在了更高的“客观天花板”上,结果就是不胜任了;在“主观天花板”已上提,而“客观天花板”阻碍晋升者的发展,怨气也就随之产生了。
不能拿所谓的规律作挡箭牌,掩盖现有层级制度下的缺陷与问题,掩盖人的无为及平庸
我们推出的官员“天花板”困局的调查及其系列文章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天花板”现象客观存在,是规律,只能遵从,不能破解,因此提出“天花板”现象是个伪命题,没有答案。那么,为什么一个客观存在、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会被误读为伪命题?
这涉及历史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更触及社会层级组织的结构与弊端。人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设计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在客观历史面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人可以改造自我,同样也可以改造社会、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作为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矛盾统一体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进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因此,即使是在目前我们尚不能摆脱现有层级组织的刚性制约的情况下,也不应片面的强调“天花板”的必然性,而失去作为人的能动性。不能将所谓的规律作为挡箭牌,掩盖现有层级制度下的缺陷与问题,掩盖人的无为及平庸。干部的怨气有些不是没有道理的,年龄上“一刀切”、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等都是应该改进的。然而即便历史条件是既定的,我们仍然有很大的能动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类似问题要少很多的原因。破解官员“天花板”困局,不仅要靠各级干部从主观上努力提高素质,更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为人才辈出提供更好的客观环境。
“天花板”原理旨在解释人类智慧演进的局限,解释组织的局限对个体成长构成的刚性制约。因此,从制度与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入手分析问题,是破解“天花板”困局的钥匙,也是了解文明结构及其进程的关键所在。(作者为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在人类社会的层级组织中,由于职位越往上越少,个人能力越往上越难提升等原因,每个人在其成长和职位晋升中都会遇到 “天花板”的限制,无论他(她)多么地勤奋努力,不言放弃,最后都一定会停留在某一“天花板”之下。“天花板”现象十分普遍,当人们还不能超越层级组织的社会结构设计之前,就摆脱不了这一规律的约束。这里要追问的是:既然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存在“天花板”现象,为什么官场“天花板”困局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为什么众多官员对“天花板”有那么多的感慨、那么大的怨气?
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主客观“天花板”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
官场“天花板”现象的普遍存在,除现阶段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有待改进等客观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认识上不够深入。晋升的“天花板”有着复杂的结构、受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官场“天花板”的结构更为复杂。这里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又有有形与无形之别。宏观的可以是国家、国际社会形成的牵制,微观的可以是家庭、单位形成的瓶颈;有形的主要是成长的硬件,如年龄、单位条件等,无形的主要是软件,如理念、思想意识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晋升者头顶上悬着的“天花板”的高低、大小、强弱。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里还存在“客观天花板”与“主观天花板”的不同。“客观天花板”由外在条件所决定,如体制机制的天花板、周边环境的天花板等;“主观天花板”由自我内在条件决定,如年龄、体能,交往能力,情绪自控能力、智慧等等。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主客观“天花板”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些人常常怪罪“客观天花板”,而对“主观天花板”多方包容、认识不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晋升遇阻或不胜任者会把自己的困境合理化,并将过错或失败的原因推卸到组织和他人身上。遇到问题时,把责任归结到外在的“客观天花板”上,而对自己缺少自知之明,具体表现为责任推卸、过错原因推卸,“怨气”重重。这其实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和压力的释放,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干部的怨气也就不奇怪了。由于对“天花板”的主客观特性认识不够,怨体制、怨上级、怨下属、怨别人、怨条件差等,很典型的就是埋怨“客观天花板”,而没有从主观上检讨自己。“主观天花板”与“客观天花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主观天花板”与“客观天花板”基本重合,才能与岗位适配时,是最理想的状态。此时,主观上才尽其用,客观上适得其才。在“主观天花板”尚未提升之前,再往上走,晋升者就站在了更高的“客观天花板”上,结果就是不胜任了;在“主观天花板”已上提,而“客观天花板”阻碍晋升者的发展,怨气也就随之产生了。
不能拿所谓的规律作挡箭牌,掩盖现有层级制度下的缺陷与问题,掩盖人的无为及平庸
我们推出的官员“天花板”困局的调查及其系列文章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天花板”现象客观存在,是规律,只能遵从,不能破解,因此提出“天花板”现象是个伪命题,没有答案。那么,为什么一个客观存在、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会被误读为伪命题?
这涉及历史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更触及社会层级组织的结构与弊端。人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设计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在客观历史面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人可以改造自我,同样也可以改造社会、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作为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矛盾统一体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进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因此,即使是在目前我们尚不能摆脱现有层级组织的刚性制约的情况下,也不应片面的强调“天花板”的必然性,而失去作为人的能动性。不能将所谓的规律作为挡箭牌,掩盖现有层级制度下的缺陷与问题,掩盖人的无为及平庸。干部的怨气有些不是没有道理的,年龄上“一刀切”、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等都是应该改进的。然而即便历史条件是既定的,我们仍然有很大的能动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类似问题要少很多的原因。破解官员“天花板”困局,不仅要靠各级干部从主观上努力提高素质,更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为人才辈出提供更好的客观环境。
“天花板”原理旨在解释人类智慧演进的局限,解释组织的局限对个体成长构成的刚性制约。因此,从制度与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入手分析问题,是破解“天花板”困局的钥匙,也是了解文明结构及其进程的关键所在。(作者为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