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办学思想及其对我国现代大学改革的借鉴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0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梅贻琦以他独有的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受命于危难之时,出任清华校长,成功领导了西南联合大学。他的特色办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办学思想;民主治校;学术自由;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8-0006-02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1909年投考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被录取,在美读电机工程。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清华的校长由于得不到清华全体教授和学生的认可,不断更换。在这时梅贻琦满足了清华师生提出的校长人选,即“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确能发展清华;声望素著”,[1]从而顺利出任了清华校长,后来他又在抗战八年期间成功领导了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他的办学思想值得改革发展中的现代大学借鉴。
  一、梅贻琦的办学思想
  1.通才教育思想
  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发表的《大学一解》中,梅贻琦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这一核心观念,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梅先生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因为“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否则“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2]梅先生认为:大学不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而应该树立把学生培养成通才的目标。培养专才的机构应当是职业技术学校,而不是大学。大学的通才教育可以为学生未来向更高深层次迈进提供全面的基本训练。梅校长在西南联合大学实施通才教育的一个显著方式就是推行灵活的选课制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梅贻琦针对当时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指出,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同时梅贻琦认为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单要能“贻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还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楷模。[3]
  2.民主治校
  民主治校原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清华师生争取学术民主自由、抗拒政治控制的产物,是梅先生任校长前就有基础的。但他任校长后发展和巩固了这种体制。这就和他的人品和办学思想有关系。他不以权谋私,所以完全不担心削弱校长的权利。清华作风民主,学校大事率多征询教师意见,这也与他谦虚平和的性格有关,梅先生相信广大教师是有办好清华的共同事业心的。他希望保留清华这一块净土,认为一个以教育学术民主自由为号召的校内管理体制在抵制和缓和外部政治派系势力的侵入与控制上也许能起到作用。
  这个体制的组织基础是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梅校长在主持上述三会时总是尽量听取大家的发言和争论,自己则一言不发,最后秉公作结,一般都得到大家的尊重。“清华的校务一向真正公开,梅校长绝不独断独行,一切集思广益,进步自然愈来愈大;因为分工负责,从均觉清华自己也有一份,所以大家工作都有兴致”。[4]
  这种民主治校体制后又被称为“教授治校”,它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制,因为办大学主要是研究学术和培养人才,如邓小平所说,这类事情是应该尊重专业人员意见的。实行这种体制有利于防止各种不正之风,有助于端正学风,提高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清华和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这种民主治校的体制是值得维护和推广的。
  3.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教”和“学”的自由。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自由选择去听课。第二层就是大学教授可以有不同的政治见解和主张。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包容了各党各派的教授与学生。而梅校长从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且反对国民党政府干涉学校的学术思想自由。对于国民当局企图“以党治校”、迫害进步师生的种种要求,他基本上没有采纳。1944年,重庆当局曾暗示解聘闻一多等教授,梅贻琦根本不予理睬。一些国民党当局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也由于广大师生的抵制和反对,有些流于形式,有些变通执行。总之,西南联合大学始终保持一所民主自由空气较浓厚的学府,特别是后期发展成为“民主堡垒”,这与梅先生的开明思想有很大关系,对清华和西南联大出学术、出人才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从梅贻琦治校看现代大学建设
  1.大学培养目标
  梅先生主张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是通才与专才并重,但以通才为主。他强调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要有所准备。
  而今的现代大学大都培养专才,在学生还未进入大学校门就填好了专业。例如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进校门专业确定,课程安排上永远不必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专才们的知识片面化,如果真遇到化学专有名词,英语专业学生还很难翻译出来。现代大学培养出的专才往往一叶障目,盲人摸象,大都思想局限而僵化,不能全面而辩证地理解,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导致专才们在职业中很难开发出应有的智力。
  2.教学方法
  梅贻琦坚持学术上的自由,在教学上主张启发式,反对应试灌输式教育,他强调发挥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反对教师包办代替。他要求大学生对问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而现在高校是教师讲课,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划范围背笔记,是一种学生按教鞭思考的教学方法。认真努力的学生还记笔记背笔记,而现代高校管理松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记下课丢,四年积累下来真正学到的东西能有多少呢?现代大学的教师就是帮学生包办代替一切,缺乏引领启发学生。现代大学的建设管理应该坚持学术自由,在大学里学习做学问是需要有一种学术自由的氛围,同时使学者有了自由还要有忍受那份思考做学问的孤独。只有这样引导启发大学生才能培养人才。   3.大学校长的用人艺术
  梅贻琦气量大、胸怀宽广,他民主开明、充满魅力的性格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吸引了国内外著名大师来清华任教。
  他没有现在某些大学校长“官本位”思想,也不摆校长架子,不谋求校长特权,不怕别人超过自己,从来不与大师们争荣誉,认为校长的职责是为大师服务的,是为清华出大师创造条件的。他善于用人,善于留住人才。没有上过大学的华罗庚,入学考试时英语成绩极差的吴晗,数学成绩极差的钱钟书,这些才子都是在他任校长时引进清华的,只要清华出大师,出学术成果,出优秀学生,他宁愿克勤克俭,屈己尊师,默默无闻。
  现代大学的校长都应该学习梅校长的用人艺术,为学校多引进名师、大师,不是一味争名夺利、享受特权,要一切从学校出发,以学生为本。
  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现代大学校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加强在高校管理的影响力,就会使大学同事认同、景仰,以致模仿校长,从而赢得大学全体成员发自内心的长时间的敬重和服从。这样在校长的领导下,大学上下团结一致,共同为建设知名高校而奋斗。
  三、对我国现代大学改革的启示
  梅校长的成功办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先进的办学思想是现代大学生存的灵魂
  梅校长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培养人才发展人才从而报效国家。目前我国出现了大学不断扩招而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出现不乏有高校扩招追求利益的目的。大学要想真正生存下去,首先要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端正态度,秉承以学生为本、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的精神,开设实用专业,切实培养人才。
  2.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梅贻琦先生曾说:“办大学,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个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5]梅校长的先进办学思想为清华、西南联合大学吸引、留住同时培养了众多知名教授。目前,我国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学科的建设和科研的发展。
  我国大学应该重点发展师资力量。对于校内已有的教师应该给予他们高待遇、宽松有利的工作环境。不要逼迫教师每年发多少篇文章,出多少成果才晋升职称。对于校外选聘教师,要把好质量关,不能唯亲任用,要切实选聘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充实大学教师队伍。
  3.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是大学发展的保障
  梅校长实行民主治校有一套特殊的管理制度——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议。这种管理模式主要突出教授作用,更有利于教授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
  目前我国现代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中的行政权和学术权力相互对抗,无法协调合作。行政总是干预学术,使学术无法自由发展。为解决这种矛盾,应该实行科学民主的管理,让行政回到原位,真正为学术服务,而不是约束限制学术,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健康发展。
  四、总结
  综观梅校长的一生,他寡言慎行,谦和恬淡,无固无我,默默奉献。通过与他寡言慎行性格有紧密内在联系的一些办学原则和措施,如尊重大师、民主治校、坚持学术自由等使清华和西南联合大学取得了杰出学术成果,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当前在进行大学改革过程中,梅校长的办学思想、方针、原则和措施仍然是现代大学校长们学习的极其重要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359.
  [2]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105.
  [3]杨舰,戴吾三.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南大学出版社,2000:56.
  [5]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35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在电力线载波技术中,接口电路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实现了PLC系统与电力线网络的信号连接。旨在阐述实用型的接口电路,包括电容耦合、电感耦合和一些混合型设计。将在不同阻抗和信道噪声下,测量接口电路传输信号的能力,并且通过补偿来测得电力线中实际的参数。通过比较不同的耦合电路来体现它们在实际电力线传输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线载波;PLC;宽带耦合电路  中图分类号:TM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