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成才之路》(廖家骅著)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zhang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我国音乐学学术研究气氛空前活跃。从学科建设角度讲,音乐学科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非音乐学科与音乐学科之间交叉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廖家骅先生新著《音乐成才之路》(以下简称《廖著》)便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部。
其他文献
在音乐评价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常讨论一部作品的质量优劣,或对作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展开思索。然而,就目前关于音乐质量的讨论而言,仍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的课题。本文就音乐质量的定义、音乐质量评价的标准及分类、音乐质量比较的前提、音乐质量比较的若干结果,以及音乐质量比较的基本思维方式五个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问题分别展开讨论。
四、迈尔理论的影响 迈尔的理论发表之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者在他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成就还是局限,都是一种贡献。迈尔曾表示:“一种理论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得到的结论和它所解释的现象,而且也在于它所导致的问题和发现。”[1](p.255)我们注意到,在众多的音乐美学、音乐分析等著作中,引用或论及迈尔观点的现象极为普遍。迈尔对音乐期待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期刊
从《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版本看,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概念提出及思想建构时期;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充实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至21世纪初,重新建构时期。这三个阶段和他的著作出版时间基本一致。因此,通过分析这三个版本,可以把握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思考其存在的问题。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清华简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命名为《保训》,其照片及释文业已公布。①《保训》一共有11支简,除了第2支简有部分残失尚未找到外,其他部分均完好无损。《保训》的内容系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儿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所留下的遗嘱,②风格与《尚书》的《顾命》篇相似,也与《逸周书》中的不少篇有相通之处,③为以往学者所未闻见。
主持人语: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策略的探讨是一个延续多年的老话题。但从另一方面看,老话题仍能引发讨论的兴趣,表明问题本身仍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古代文论研究史的回顾、反思,以及研究语境、视域的变更和趋向多元,古代文论研究思路、理念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正是有见于此,《清华大学学报》特辟专栏,以“多元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题刊发这组笔谈文章。文章作者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此中甘苦自有会心,故不乏一得之见。
大众化历史叙事的繁荣具有两个背景:大众文化的崛起及世俗社会的复归。而专业史学对科学化的极端追求给大众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阅读障碍。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历史学的勃兴,逐渐出现了要求历史书写回归叙事、寻找读者与进行话语转换的呼声,“宏大叙事”、“大历史”这些看起来天经地义的观念正在遭受强力质疑。“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向长期以来主宰史坛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发起的挑战成为当代历史思维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事件。西方后现代史学其实就是一场发生在西方语境下的史学大众化运动,它给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历史研究领
写下这个题目,不仅令人感到突兀或者迷惑:按着时下的某种观念来看(可能还是颇有影响力的观点),在目前这样一个以大众传媒为文化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文学的存在都受到了怀疑,著名的解构主义哲学家米勒断言:“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
在亚里士多德关于矛盾律的表述中,核心概念乃是“是”,而不是“存在”。矛盾律的正确表达应该是“一事物不能既是又不是”,而不是“一事物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的相关论述中,“存在”这一术语的采用给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带来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究竟是“是”还是“存在”,不仅涉及对矛盾律本身的理解,而且涉及对亚里士多德有关思想的理解,同样牵涉到对西方哲学中being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研究西方哲学,应该以“是”,而不是以“存在”来翻译being,并且把这贯彻始终;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翻
期刊
《全宋词》中方有开小传有多处疏漏和失误,包括名号、生年、任职、著作等许多方面需要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