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与历史的多样性
综观二战以后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一开始都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突出,人类发展增添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继而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又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80年代后,随着人权保障的兴起,人类发展又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中国,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之下,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次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要求和根本方法做了深入阐述,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化的发展理念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并不在于超越人类共同发展理念,“原创”一套新的发展理论体系,而在于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或者说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是研究有中国特点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有中国特点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
二、对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国情特点的几点思考和概括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五个远景特征”国家的论述,对我颇有启发。我思考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五个“起点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的国家。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而且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裕、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够宽松的国家。第三,中国曾经是一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又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第四,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现在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需要 “攻坚”的国家。第五,中国曾经是一个长期闭关锁国,改革开放以后才“睁开眼睛看世界”,正在寻求与世界“亲和”的国家。
同时具备以上五方面特征,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比较罕见。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
三、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主题
1、推进中国特色的工业化
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到了什么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大体判断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基于中国制造能力较强和劳动力丰沛的特点,中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以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4年数据进行计算:在全部工业总产值22.2316万亿元中,制造业产值19.386万亿元,占87.2%,以致世界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与工业化相联系,进一步相应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政策的放宽,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3.9%。这里有一个城镇化道路的选择问题。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城镇化应该走协调发展道路,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这是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推进体制改革
前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十七大的部署,除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外,还要推进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先进文化为目标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体制改革。对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且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这种“四位一体”的改革关系国之命脉。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三)扩大对外开放
开放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近万亿美元(2006年)的出口规模,也不局限于累计超过7000亿美元的外资引进,也不局限于超过1.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尽管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其对国内改革形成的倒逼机制。
(四)以民生和资源环境为重点推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从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来说,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迅速上升与政府供给不足、且配置失衡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发展,并从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同时强调“生态文明”,其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每个人自身全面发展,从而能够使人民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到2020年的成效预估
从1978年到2020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将会取得历史性的阶段成果。
这里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指标作一分析。
1、关于“工业化基本实现”问题
以2004年数据进行计算:2004年全部工业(采掘业,制造业,水电气热生产供应业)总产值22.2316万亿元,建筑业产值2.9071万亿元,农业总产值3.6239万亿元,统合上述物质产品的产值(不含第三产业)为28.7575万亿元,当年制造业产值19.386万亿元,由此得出制造业产值占全部物质产品产值的比重为67.4%,大体占2/3。按此计算方法,到2020年,这个比重将提高到70%,甚至到75%,大体在3/4左右。当然,用这个指标略显简单一些,还可以用更多指标,如“人均GDP”、“三次产业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一产就业人员占比”等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来反映届时中国工业化的水平。
2、关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问题
综合国力是一组指标。到2020年,用GDP总量来表达的经济实力大约多大?一个方案是以2000年GDP总量99214.6亿元作为基点进行预估,按照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规划,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39万亿元人民币。另一方案是以2006年已达到的GDP总量(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最新修正的2006年GDP总量为21.08万亿人民币)作为基点进行估计,按照2006年的不变价格,以未来13年GDP年平均增长率7.2%计算,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陆GDP总量将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有可能在50—55万亿元之间。两种方案比较,后种方案可能性更大一些。
3、关于“人均GDP”指标
按照上述2020年GDP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若以撰写此文时(2007年10月18日)当天1美元对人民币7.5113元计算,考虑到人口每年新增700万,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4亿,那么,届时中国人均GDP将达到4900—5000美元左右,有可能超过5000美元。
总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而且民主比较薄弱的国家,以上“五个成为”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就能赶上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的主潮流。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将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多样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
综观二战以后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一开始都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突出,人类发展增添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继而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又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80年代后,随着人权保障的兴起,人类发展又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中国,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之下,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次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要求和根本方法做了深入阐述,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化的发展理念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并不在于超越人类共同发展理念,“原创”一套新的发展理论体系,而在于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或者说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是研究有中国特点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有中国特点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
二、对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国情特点的几点思考和概括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五个远景特征”国家的论述,对我颇有启发。我思考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五个“起点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的国家。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而且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裕、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够宽松的国家。第三,中国曾经是一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又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第四,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现在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需要 “攻坚”的国家。第五,中国曾经是一个长期闭关锁国,改革开放以后才“睁开眼睛看世界”,正在寻求与世界“亲和”的国家。
同时具备以上五方面特征,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比较罕见。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
三、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主题
1、推进中国特色的工业化
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到了什么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大体判断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基于中国制造能力较强和劳动力丰沛的特点,中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以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4年数据进行计算:在全部工业总产值22.2316万亿元中,制造业产值19.386万亿元,占87.2%,以致世界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与工业化相联系,进一步相应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政策的放宽,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3.9%。这里有一个城镇化道路的选择问题。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城镇化应该走协调发展道路,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这是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推进体制改革
前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十七大的部署,除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外,还要推进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先进文化为目标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体制改革。对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且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这种“四位一体”的改革关系国之命脉。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三)扩大对外开放
开放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近万亿美元(2006年)的出口规模,也不局限于累计超过7000亿美元的外资引进,也不局限于超过1.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尽管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其对国内改革形成的倒逼机制。
(四)以民生和资源环境为重点推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从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来说,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迅速上升与政府供给不足、且配置失衡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发展,并从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同时强调“生态文明”,其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每个人自身全面发展,从而能够使人民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到2020年的成效预估
从1978年到2020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将会取得历史性的阶段成果。
这里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指标作一分析。
1、关于“工业化基本实现”问题
以2004年数据进行计算:2004年全部工业(采掘业,制造业,水电气热生产供应业)总产值22.2316万亿元,建筑业产值2.9071万亿元,农业总产值3.6239万亿元,统合上述物质产品的产值(不含第三产业)为28.7575万亿元,当年制造业产值19.386万亿元,由此得出制造业产值占全部物质产品产值的比重为67.4%,大体占2/3。按此计算方法,到2020年,这个比重将提高到70%,甚至到75%,大体在3/4左右。当然,用这个指标略显简单一些,还可以用更多指标,如“人均GDP”、“三次产业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一产就业人员占比”等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来反映届时中国工业化的水平。
2、关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问题
综合国力是一组指标。到2020年,用GDP总量来表达的经济实力大约多大?一个方案是以2000年GDP总量99214.6亿元作为基点进行预估,按照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规划,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39万亿元人民币。另一方案是以2006年已达到的GDP总量(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最新修正的2006年GDP总量为21.08万亿人民币)作为基点进行估计,按照2006年的不变价格,以未来13年GDP年平均增长率7.2%计算,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陆GDP总量将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有可能在50—55万亿元之间。两种方案比较,后种方案可能性更大一些。
3、关于“人均GDP”指标
按照上述2020年GDP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若以撰写此文时(2007年10月18日)当天1美元对人民币7.5113元计算,考虑到人口每年新增700万,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4亿,那么,届时中国人均GDP将达到4900—5000美元左右,有可能超过5000美元。
总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而且民主比较薄弱的国家,以上“五个成为”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就能赶上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的主潮流。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将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多样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