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几条建议,以供同类院校的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6-01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有效地给予符合学生自身、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国家教育部的教育精神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分析。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
1.培训制度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验者和组织者,师资培训成效的好坏是关系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和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开展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好新课程标准和新的课改理念;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观看课改专家的讲座等方式,进一步为课改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定期组织实验年级的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做到同归课程集体备课,学科活动定期举行。力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3.分析总结制度
定期总结分析课改中的成败得失,写好每节课、每门课的课程总结,及时向课改领导小组反映课改实施情况。组织教师总结自己在课改中的经验和体会。
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是为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而提出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习以為常,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如故,那么课程改革必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必须有新的突破,新的创造。
1.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机制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在以往的集体备课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力度,逐步规范集体备课动作机制。每周举行一次公开研讨课,集体讨论,全体评议,最后总结反思提高的集体备课模式。教案力求在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所创新,其中教学过程一定要体现出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指导活动两方面的综合,做到既备教材,更备学生,力争创出集体备课的特色。
2.有效开展学科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摇蓝。为了提高活动效率,采取每次教研活动前先由教导处组织校领导、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深入教研组听课,并当面提出修改意见,专任教师每学期安排1-2次的公开课,教导处组织教师轮流评课。
3.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鼓
鼓励教师在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在课堂中创设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青年教师是一个学校未来的生力军,着重为青年教师创设开课展示的舞台,鼓励青年教师在说课、磨课中善于运用新的课改理念,不断创新,树立起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响当当的教学质量。
4.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围绕市级、校级课题开展扎实的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要求教师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深化课改实验服务。教学反思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勤反思、努力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真正实现反思为后继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课改的成效。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荐部分教师根据学科确定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在适当时候举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示范研讨,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理念要求,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面上发动,点上实验,努力构建开放型的实践活动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积极探索评价方法,体现学生成长的过程
教学的评价问题仍将是课改的难点。课改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构建体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鼓励教师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课程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形式与策略,改革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既可采用书面考试、口头表达、实践操作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
五、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
管理部门要配合课改的要求,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教师应积极开发和积累适应课改要求的课程资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相整合的方法与规律,努力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教导处开展校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课评比活动,通过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促进提高的作用。
六、结束语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专任教师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总之,更新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师资整体素质,加强教学研究,深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的保证。
作者简介:
黄和升,1979年5月生,男,福建上杭人,讲师,从事食品微生物,食品发酵的教学与科研。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6-01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有效地给予符合学生自身、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国家教育部的教育精神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分析。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
1.培训制度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验者和组织者,师资培训成效的好坏是关系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和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开展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好新课程标准和新的课改理念;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观看课改专家的讲座等方式,进一步为课改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定期组织实验年级的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做到同归课程集体备课,学科活动定期举行。力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3.分析总结制度
定期总结分析课改中的成败得失,写好每节课、每门课的课程总结,及时向课改领导小组反映课改实施情况。组织教师总结自己在课改中的经验和体会。
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是为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而提出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习以為常,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如故,那么课程改革必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必须有新的突破,新的创造。
1.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机制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在以往的集体备课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力度,逐步规范集体备课动作机制。每周举行一次公开研讨课,集体讨论,全体评议,最后总结反思提高的集体备课模式。教案力求在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所创新,其中教学过程一定要体现出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指导活动两方面的综合,做到既备教材,更备学生,力争创出集体备课的特色。
2.有效开展学科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摇蓝。为了提高活动效率,采取每次教研活动前先由教导处组织校领导、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深入教研组听课,并当面提出修改意见,专任教师每学期安排1-2次的公开课,教导处组织教师轮流评课。
3.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鼓
鼓励教师在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在课堂中创设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青年教师是一个学校未来的生力军,着重为青年教师创设开课展示的舞台,鼓励青年教师在说课、磨课中善于运用新的课改理念,不断创新,树立起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响当当的教学质量。
4.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围绕市级、校级课题开展扎实的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要求教师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深化课改实验服务。教学反思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勤反思、努力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真正实现反思为后继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课改的成效。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荐部分教师根据学科确定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在适当时候举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示范研讨,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理念要求,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面上发动,点上实验,努力构建开放型的实践活动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积极探索评价方法,体现学生成长的过程
教学的评价问题仍将是课改的难点。课改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构建体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鼓励教师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课程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形式与策略,改革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既可采用书面考试、口头表达、实践操作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
五、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
管理部门要配合课改的要求,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教师应积极开发和积累适应课改要求的课程资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相整合的方法与规律,努力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教导处开展校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课评比活动,通过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促进提高的作用。
六、结束语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专任教师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总之,更新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师资整体素质,加强教学研究,深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的保证。
作者简介:
黄和升,1979年5月生,男,福建上杭人,讲师,从事食品微生物,食品发酵的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