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城市读书的非户籍人口子女已逾千万。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和落实,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有了国家政策的保障。然而,迫于教育资源的压力,城市高中一般只接纳户籍学生,非户籍人口子女初中毕业后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正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新的教育热点问题,也是与教育公平相关联的社会焦点问题,深入而广泛地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为此,一些地区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一些城市已在逐步对非户籍人口子女开放中职(包括中专、职高、中技)教育,意味着部分非户籍人口在流人地接受初中教育后,可以通过当地中考后接受中职教育。但若要参加高考,受国家高考制度的限制,非户籍人口子女初中毕业后,必须回户口所在地读高中、考大学,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尴尬和困难问题。这对地方政府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育命题。中山市民进统战理论小组,为了逐步破解这个命题,对中山市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立项研究,并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方式进行了调研。本文将这些实证调研的情况结合文献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建议,以期能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希望能促进构建和谐教育,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非户籍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意义
  
  “非户籍人口子女”这里指的是非工作所在地户籍人口的子女,包括来工作地创业和工作的非本地户籍人口的子女,也包括众多的农民工子女。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农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就读高中,不只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一位网友认为:
  “在就地读高中难问题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未来社会的风险——部分二代移民可能因为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而被边缘化,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是顺应潮流,帮助外来人口融人城市、成为城市社会的新成员,还是排斥他们,制造与城市文明相对立的破坏性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
  非户籍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难点。近些年来。由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关注,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然而,流动儿童在继续成长,他们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更为复杂。因为高中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性质,政府并无确保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城市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此外,普通高中与高考相连,而我国目前的高考政策,规定考生必须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当然对许多初中后的非户籍人口子女而言,他们的目标不一定非要继续升学,而是掌握可以在城市安身立命的职业技术和岗位技能。此时,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非户籍人口子女开放中职教育,让非户籍人口子女同等享受中职教育资源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二、中山市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现状和困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大批“流动的孩子”——创业人员和农民工子女在中山长大了。在中山市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下,他们和中山的孩子一样,接受了中山的义务教育,同在蓝天下成长。但初中后的教育问题同全国其他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一样凸现了出来。
  可喜的是我市在解决非户籍人口子女高中阶段教育问题方面,应该说在全国做出了积极的榜样,已经率先对非户籍人口子女敞开了中职大门,并部分为本省外市户籍优生解决了高中教育。但还有一些外省户籍的子女高中教育处在尴尬和困境当中,并且市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对非户籍人口子女是无法平等享受的。相对江浙等外地情况,我市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人数、比例仍然较低。为此,教育界及关注教育的社会热心人事,都在呼吁,希望市政府在积极鼓励和引导非户籍人口子女初中毕业后上中职的同时,也能逐步解决我市非户籍人口子女上高中的难题,让他们的课桌不再漂泊。
  为了了解非中山户籍学生在中山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状况,我们理论小组进行问卷调查。从家长的问卷中得知,他们的孩子在中山就读基本上有三年以上,并且学习成绩大多都相对良好。虽然部分家庭对在中山就读民办高中费用承但有一些困难,但对中山的学校和中山这个地方印象都很好,可以说有了感情,表示希望在中山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并参加高考。而目前的高考制度限制,让他们的孩子为此而感到焦虑并影响学习,同时,也让他们自己感到在中山创业和务工的不稳定性。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中山市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现状,中山市民进统战理论小组组织民办学校的校长进行座谈。座谈中校长们谈到,这些孩子多数是在中山长大,有的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有的就出生在中山,再回老家去读高中,生活上、学习上困难很多。甚至有些学生回原户籍地高中学校很困难,因为我国高中学校学籍管理很严格,必须在当地参加中考才能在当地就读高中。而广东的高考要求以及中小学教材都与全国各省均不相同。这些孩子在中山不能上公办高中,即便能上民办高中,但“高考户籍”不能解决,考大学还是无望。他们遇到的难题,直接影响到低年级的学生,看到师哥师姐上高中这么难,考大学无望,感到很茫然,有的产生了厌学情绪。老师们也很难过。有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如果给他们创造点条件,好好培养,将来就可以成为有用人才。可是,他们初中毕业后很可能面临上学尴尬,孩子的前程也许就这样被断送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加令人惋惜。为此,部分民办学校的校长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四处奔走为他们解决本省边缘地区的户口,但被判为“高考移民”,最终,还是会被迁回原籍。因此,诸多校长和老师们对这些孩子的未来表示深深的忧虑。有些校长甚至呼吁:公办优质高中在招生中,给非户籍人口子女一点优惠和倾斜政策吧,同时也给他们解决一些“高考户籍”吧,哪怕每个学校只给几个名额,也是给了希望,给了温暖,给了关爱。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如表1、2),从2003年-2008年我市非本市户籍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8年高达占全市在校学生比例的40.52%。这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及他们家长的和谐和稳定对中山市的社会、经济、教育的和谐和稳定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但在这个群体中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却很小,特别是外省户籍学生更小,这说明非户籍学生特别是外省户籍学生中大量的学生高中的课桌还在漂泊。
  另外,据我市民办学校提供的近几年的非户籍学生的就读状 况中,小学毕业和初中一、二年级生员的流失数据(其中优秀学生居多)非常严重(如表3),其原因是高考制度产生的连锁反应。所以关于“高考户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更影响到非户籍学生的家长来中山投资创业和持续务工的稳定性。同时非户籍人口子女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也会成为想来中山投资创业和持续务工人员的障碍。
  
  三、完善我市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建议
  
  我市市政府把“非户籍人口子女在我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作为课题立项研究,显示了政府充满人性关怀。显然,一个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开放和发达,表明了这个地区民众素质在提高。为长期在中山,给中山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非户籍人口子女解决高中阶段教育的后顾之忧,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有人说:打破户籍限制,向“非户籍人口子女”敞开高中阶段教育大门,同样参加高考。但不难看出,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和为严防“高考移民”出现的高考制度是造成非户籍人口子女高中阶段教育这个问题迟迟难以解决的根源。但是,众多受访者都普遍认为,户籍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局部突破。谁要是率先改革,谁就可能首先成为更多承担教育投入责任、更少享受高招指标特权的“牺牲品”,而且有可能形成“洼地效应”,率先改革的地方引来全国各地外来人口为享受该地的教育“特权”而加速拥入。因此,他们普遍建议,户籍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必须全国一盘棋,否则各地各行其是将难以进行。而改革户籍和考试制度不是小事,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保障恐怕难以成功,何况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考制度是力所不能及的事。那么,在目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这个难题呢?不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再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归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向非户籍人口子女逐步放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
  为了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让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不存在因户籍不同而带来的歧视与不平等,在招生报考政策上对确实在中山投资创业和长期在中山工作的非户籍人口子女的户籍要求的条件予以放宽,中职类招生这样,高中亦如此。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户籍差异,在报考条件、招生录取范围、分数、收费等方面逐步缩小户籍限制,放宽条件,予以相对同等待遇。
  2.优化入户政策。
  建议逐步解决部分非户籍人口子女中优秀学生的特殊“高考户籍”,给于长期居住我市,子女学习优秀的非户籍人口入户,取得普通高中入学和高考资格,为他们在中山参加高考开启通道。科学对待所谓高考移民问题,给长期居住的非户籍人口教育公平。如建议对长期跟随父母,小学、初中就在中山就读的非户籍学生,予以同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另外还可针对学生监护人学历、工作性质、当地购房、特殊贡献等给予优惠政策。其实,据部分学校提供的数据(如表4),现有在读高中的外省户籍学生中,在中山读书的时间大多是从小学就开始了,不存在“高考移民”现象。总之,建议有关政府通过制度创新,让所有非户籍人员的子女学有所处,能考大学的考大学,不能考大学的读中职和成人高校,不让户籍困扰非户籍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相信这一举措,对中山市的未来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博文学校外省户籍的高中生在牛山起读时间占总人数的比例表(4)
  3.大力发展我市中等职业教育。
  让非户籍人口子女能在我市同等接受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中技、职高),满足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提高新移民的学历层次,提高我市未来劳动者素质,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移民,为我市产业结构转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保障,为我市教育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重要的贡献。
  4.以成人中专为补充,提高非户籍人口子女学历层次。
  充分利用成人高中(含成人中职)教育资源,是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又一途径。招收部分不能进入中职学校的初中毕业的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成人中专教育,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满足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为他们中的部分人今后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创造条件,不失为是缓冲当前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暂时不足的良策,并为未来总体人口素质的快速提高作出积极的贡献。
  5.我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向外省户籍人口子女倾斜。
  对于长期在我市工作创业的外省户籍人口子女,在中山就读多年,对中山有了感情,适应中山的生活,了解中山,并且他们的父母在中山有创业的经历和经验,让这些孩子继续留在中山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继续就读高职(给予高职招生的优惠条件),为中山未来的经济发展,势必会带来积极的效果。
  最后,全社会不仅要积极呼吁和倡导,而且要尽心尽力、真心实意地关心和支持所有非户籍人口子女包括众多农民工子女的初中后教育。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事业,是一项关系到我市教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前途的事业。
  责任编辑 潘盂良
其他文献
创新需要体验,探究离不开情景。任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从睛景出发,使情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想象是获取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办法.没有想象,作文就显得单薄、平淡、呆板、缺乏生气;没有想象,就很难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情,学生对作文就很难产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王力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先说文,即培养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说文是作文的基础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一名,始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绘画发展到了光辉的阶段.其中墓室壁画在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显示了浓郁的世俗性--绘制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等各个部分的壁画,从不同的角度
目的:探寻房间隔膨出瘤(IASA)合并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及规律性。方法:应用CDE检查32例IASA,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之后18例又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10例行
患者男,48岁。主因发现盆腔、右侧臀部肿物3个月入院。查体:右臀部可扪及囊性肿物,质软,无压痛。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膀胱后方可见大小约9.8cm×10.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