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引导。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前提是教师在深度研读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及时点拨疏通,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
一、在学生感情朗读不到位时引导
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为“美读”。“它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诸如此类。”可见,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时,朗读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常碰到学生朗读只浮在文字表面,没有做到人情入境、扣人心弦。此时,教师的点拨就很有必要。如教学《从现在开始》第二自然段,当学生没办法读出猫头鹰“神气极了”的语气时,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进入情境而感悟少。教师可以趁机引导:请同学们看动画,再次感悟猫头鹰那得意忘形的模样。指名读,让学生从读后评议中取长补短;范读,让学生感悟那“神气极了”的情态;表演读,把神情、动作、朗读融为一体。这样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熏陶,感悟“神气极了”的内涵,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对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时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深有感触地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那里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立足文本,进行品词析句,领会语言文字的神韵,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揣摩品味,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验并运用这些词句。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虽然学生感觉到这个句子写得美。“飞舞”这个词用得好,但还不能够像作者那样走进秋天的小兴安岭,感受落叶的动态美。此时,教师应抓住“飞舞”这个词引导学生品析。
师:你觉得“飞舞”这个词用得好,“飞舞”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
(分别换成:飘落,飞落,飞动,飘动)
师:作者没有运用这些词,而用“飞舞”,肯定有自己的用意;请联系上下句用心地读一读,体会一下,你觉得用“飞舞”这个词好在哪里?(结合课件演示)
生:“飞舞”表示树叶不仅在动,而且在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活泼快乐极了。
师:多么可爱的树叶呀!“飞舞”描写出小兴安岭秋天的美丽。
通过引导学生词句品析,使他们感受到课文的意境之美,而且感悟到作者用词之妙。
三、当学生个性化解读有失偏颇时引导
当学生个性化解读有失偏颇时,教师不能为“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全盘照收,应当巧妙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两只兔子我都喜欢,因为它们一样可爱。这种回答显然是片面理解课文价值取向,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点拨:面对老山羊的答谢,小灰兔怎么做?回到家里以后,又有什么表现?吃完白菜以后,又是怎么做?它会怎么想?以此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把感悟的支撑点放在与小灰兔的再次对话上。透过文本,学生感悟出:小灰兔不劳动,两手空空,不劳动就没有收获。相比之下,热爱劳动的小白兔才真正可爱,应从小热爱劳动。
四、当学生理解课文受阻时引导
文本的内涵,隐藏于文本结构、语言之中。学生以自己的阅读视角进入文本、展开解读,难免会受困、受阻,教师应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一位学生提出问题:第二次赛马时,田忌改换这三匹马出场的顺序,为什么齐威王不跟着改变马出场的顺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但学生未能够领悟课文中的意思。为此,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读书、一起寻找、一起讨论;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时,就找出了答案:从“得意洋洋”、“讥讽”,可以看出齐威王赛马胜利后骄傲自满;从他轻蔑地说“那就来吧!”,可以看出齐威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然不会考虑调换马出场的顺序了。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使学生理解文本,获得新知。
教学中,教师从教会学生感悟文本的角度,关注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及时指点迷津,可以促使学生在理解与感悟、思维与情感协调发展中提高阅读能力。
(责编 李景和)
一、在学生感情朗读不到位时引导
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为“美读”。“它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诸如此类。”可见,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时,朗读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常碰到学生朗读只浮在文字表面,没有做到人情入境、扣人心弦。此时,教师的点拨就很有必要。如教学《从现在开始》第二自然段,当学生没办法读出猫头鹰“神气极了”的语气时,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进入情境而感悟少。教师可以趁机引导:请同学们看动画,再次感悟猫头鹰那得意忘形的模样。指名读,让学生从读后评议中取长补短;范读,让学生感悟那“神气极了”的情态;表演读,把神情、动作、朗读融为一体。这样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熏陶,感悟“神气极了”的内涵,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对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时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深有感触地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那里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立足文本,进行品词析句,领会语言文字的神韵,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揣摩品味,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验并运用这些词句。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虽然学生感觉到这个句子写得美。“飞舞”这个词用得好,但还不能够像作者那样走进秋天的小兴安岭,感受落叶的动态美。此时,教师应抓住“飞舞”这个词引导学生品析。
师:你觉得“飞舞”这个词用得好,“飞舞”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
(分别换成:飘落,飞落,飞动,飘动)
师:作者没有运用这些词,而用“飞舞”,肯定有自己的用意;请联系上下句用心地读一读,体会一下,你觉得用“飞舞”这个词好在哪里?(结合课件演示)
生:“飞舞”表示树叶不仅在动,而且在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活泼快乐极了。
师:多么可爱的树叶呀!“飞舞”描写出小兴安岭秋天的美丽。
通过引导学生词句品析,使他们感受到课文的意境之美,而且感悟到作者用词之妙。
三、当学生个性化解读有失偏颇时引导
当学生个性化解读有失偏颇时,教师不能为“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全盘照收,应当巧妙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两只兔子我都喜欢,因为它们一样可爱。这种回答显然是片面理解课文价值取向,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点拨:面对老山羊的答谢,小灰兔怎么做?回到家里以后,又有什么表现?吃完白菜以后,又是怎么做?它会怎么想?以此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把感悟的支撑点放在与小灰兔的再次对话上。透过文本,学生感悟出:小灰兔不劳动,两手空空,不劳动就没有收获。相比之下,热爱劳动的小白兔才真正可爱,应从小热爱劳动。
四、当学生理解课文受阻时引导
文本的内涵,隐藏于文本结构、语言之中。学生以自己的阅读视角进入文本、展开解读,难免会受困、受阻,教师应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一位学生提出问题:第二次赛马时,田忌改换这三匹马出场的顺序,为什么齐威王不跟着改变马出场的顺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但学生未能够领悟课文中的意思。为此,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读书、一起寻找、一起讨论;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时,就找出了答案:从“得意洋洋”、“讥讽”,可以看出齐威王赛马胜利后骄傲自满;从他轻蔑地说“那就来吧!”,可以看出齐威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然不会考虑调换马出场的顺序了。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使学生理解文本,获得新知。
教学中,教师从教会学生感悟文本的角度,关注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及时指点迷津,可以促使学生在理解与感悟、思维与情感协调发展中提高阅读能力。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