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alo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通,即联系、贯通之意。“联通”在学习及应用数学知识时的作用非常明显。因为小学数学本身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一旦把它分解到12本书、100多个单元、近千个课时中,就显得有些“支离破碎”。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尤其应当重视“联通”,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比較中鉴别,在融汇中贯通。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交换律”为例进行教学,例谈“联通”艺术。由此第一位教师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第一次试教过程】
  照本宣科 材料不充分
  出示主题图,导入教学:
  师:出示情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解决吗?
  生:28 15=43(个);15 28=43(个)
  师:比较两个算式,得出 28 15=15 28
  师:这样的算式还有吗?生举例
  生:100 25=25 100 ;300 400=400 300
  师:这样的算式很多很多,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揭题,加法交换律
  师:写不完可以用什么方式来代替? a b=b a
  【案例透析】
  本次教学教师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显得材料不充分,我们说交换律的教学一般先是提出猜想,再枚举例子,最后验证,得出规律。而本环节教学学生学得比较被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总是处于一问一答乒乓球式的状态,课堂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不充分,缺乏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第二次试教过程】
  提供材料 体验不充分
  师:讲述朝三暮四的故事,听故事发表感想。一只猴子一天一共吃多少颗橡子?怎么列式?
  生:3 4=7(颗) 4 3=7(颗)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在加法里,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定是不变的吗?在数学中,这只是一个猜测,还需要举例来验证。
  生讨论:是不是所有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板书学生的例子(5个例子),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生:不能
  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像这样的叫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 b=b a
  【案例透析】
  本次教学教师采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研究,提供的材料比较充分,但不完全归纳法中从个别到一般枚举的例子中,学生对总结交换律过程的体验不充分,特别是反例方法的验证还很欠缺。那么交换律的感悟总结需要怎样的充分呢?
  通过第三次试教,教师直接揭题,出示32 19 18,引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加法交换律;通过问题链接到减法中的交换会是怎样,探究减法性质;从算理上来理解为什么有加法交换律而没有减法交换律;通过乘法和除法中谁会与减法中的交换情形比较相似,相似在哪里,引出除法性质;引导学生用在探究加法交换律中习得的方法去验证乘法交换律;从算理上来理解为什么有乘法交换律而没有除法交换律;接着是学习小结和回顾;最后通过设问“除了交换律你还知道什么运算定律”来进一步引申到课外学习。教师之所以这样设计正因为交换律知识本身浅显易懂,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创设了条件,提供大量材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充分经历交换律的探究过程,习得合情推理、验证的方法与习惯,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减法性质、除法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算理上来解释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减法和除法性质存在的理由,使学生的理解与感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课后综述】
  我们知道规律的感悟总结需要充分,从第三次教学中我们看到教师把教学过程和数学本体知识进行了联通,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层层递进。这一节课教师将原来的“加法交换律”置换成了“交换律,把主要目标定位于沟通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减法性质、除法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所以教师就例谈“课中点击的6个问题”,把“联通”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展露无疑。
  一、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1.由个别到一般。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和验算中接触过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与规律,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而本课的学习,教材安排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所以,课始通过投影呈现二年级的口算,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这只是表象上的认识,一方面学生只知道在具体的题目中能不能交换;另一方面对于为什么能交换很少有学生去思考过。所以,当教师问“是不是所有的加法中都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时,就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争议,也正是这个争议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并展开了充分的验证。从反馈中发现,既有一位数 两位数、两位数 三位数……的式子,也有整数加法、分数加法,还举出了小数加法。当学生再也没有举反例时,师生一起总结出了“任何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
  接下来的练习() ()=()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里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大家想说的表示出来呢?”学生有的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最后说明数学上统一用a b=b a表示,把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进一步引向深入,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从而实现对加法交换律的本质上把握。
  2.由偏面到全面
  探究加法交换律后,学生认为减法中交换位置结果要变是第一直觉。但这时只要给学生些许时间或教师稍加提醒,学生的思维就会从表象认识逐步走向深刻。出现了两数相同时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如4-4=4-4,还有在连减时可以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如11-5-3=11-3-5,由此知道减法中有不同情况,因此没有减法交换律,数学上称为减法性质。这样,学生对于减法中交换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3.由感性到理性
  在小学数学中,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多结论可以不用严格推理,而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交换律的验证采用的就是不完全归纳法,相关的例子是举不完的,而我们知道在验证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结论的成立,这就需要算理的理解做支撑。所以,当学生通过举例并计算,认为“在乘法中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这个结论成立时,教师进一步提出了“为什么式子不同,结果会相等呢”,引导学生从算理上去理解乘法交换律成立的理由。
  当学生的理解有困难时,教师通过画有15个小圆圈的图,引导学生横着看发现有3个5,竖着看有5个3,都是15个,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把理解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
  二、由此及彼,层层递进
  1.由加法到减法。这是在研究完加法交换律之后向研究减法中交换情况的一个过渡,在程序上实现了研究加法交换律和减法交换情况的转变,更是在思维发展上为学生提供了比较鉴别的机会。在大部分学生通过比较认为是乘法与加法中交换的情形比较相似,似乎理所应当研究乘法中交换的情况时,教师却抛出了“怎么就没人认为是减法呢”这么一个问题,使教学峰回路转,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
  2.由减法到除法。这是在研究完减法中交换的情况之后向研究除法中交换情况的一个过渡。“乘、除中哪一个和减法交换的情况相似”与教师说“除法和减法中交换的情况相类似”,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教师的讲授,学生无需主动思考,记着就行了。记住了只是一个知识点,学会了才是一种智慧。就像前者的提问,促使学生去主动思考、去甄别。尤其是“相似在哪里”的进一步提问,还要“考虑的尽量完整一些,可以把它写下来”,促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更为冷静和有序。
  3.由学法到用法。认识交换律的同时又习得运算定律验证的方法,是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本课设计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历加法交换律的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从中习得验证、归纳的基本思想和能力。然后将习得的方法、能力在探索乘法交换律时得以体现和巩固,在整个过程中积累活动和探索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个设想基本达成。在研究加法交换律时出示的研究提示,学生在研究乘法交换律基本体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举了好几个例子,并绝大多数有计算过程。在尽量考虑各种情况方面,学生中出现了1乘以任何数、0乘以任何数、相同两个数、不同三个数等各种情况。在反馈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我仔细想过,没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在乘法中交换因数位置积会变”,说明“反证”思想在学生脑中留下了根。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的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材料,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感悟交换律,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发现事物的规律。第三次教学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教学环节,让“联通”艺术在交换律这节课中绽放奇葩。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高中阶段,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关键词:提高—多方位—音乐欣赏—兴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
摘要:数学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开发学生思维,启迪智慧的一门学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结合平时教学,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中学数学 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
摘要:英語口语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以为我们可以用下面方法解决这些困难:鼓励学生开口;教师应尽量用英语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说英语的环境;教师应该知道如何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关键词:解决 英语 口语教学 困难 方法 探讨    一、Encourage students to open their
一、新课标极大丰富了可借力的英语资源概念   传统的英语资源就是一本英语教科书,最多外加一根上课时用的教鞭和几支粉笔,而新课标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个概念。它明确指出更新了知识结构的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因此所有的教师必须善于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够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
新的课改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大变化,也带来不少困惑。尖子生突出,可差生比例上升;课堂花招不少,可实效性下跌;教材贴近生活,可在生活中不会灵活运用。课改错了吗?减负增效行不通吗?现在的书不好教,现在的英语书更难教!一串串的疑问常常困扰着我们一线的英语老师,也引发我们的深思。课改与时俱进,减负增效是我们教师的追求。实现英语教学上的减负增效不只是课堂教学,也不只是先进的教学设备,关键是人,是我们教师自己。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它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习数学,倘若没有兴趣,就无生生机,就无动力。然而数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却有一定的枯燥和抽象性:它不像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也不像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它确实能给人以快乐。那么,如何使学生
【摘要】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培养以师爱为特征的积极情感,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感、责任感、理智感和美感,能培养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兴趣,增强教师的智力和教育能力,完善教师的人格特征,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关键词】学会求知;交往动机;求知兴趣;注意品质;思维能力    为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死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创建民主和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新形势、新课程下对当下课堂提出的要求。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收到的效
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由关注“学科”转为关注“人”的发展,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所以历史课程改革的要体现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造潜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行历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前提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历
摘要: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语文教学的意义、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于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字:阅读能力文本对话 观察 领悟  在课堂上怎样真正对正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