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xu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张寰宇,温州市名教师,温州市中语会理事, 温州市张寰宇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全国“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曾获温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二等奖、长三角城市群教学视频大赛一等奖、全国“新作文”创课大赛一等奖、全国教学案例设计一等奖荣誉,多篇论文公开发表,现致力于“整体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
  【教育理念】让教师成为自我教学的学习者,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教师。
  时下,“联读”“群文阅读”等成为语文教研的热点,且有很多教师开展了切实有效的实践。这些重构教学内容的尝试,开阔了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也有助于在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但是,这些研究目前还多停留在教研活动的探讨中,或局限于教师的个人兴趣,而研究的成果也尚不能转化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与之不同的是,张寰宇老师的初中语文单元整合化教学研究立足于教学的常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并进行教学整合。张老师认为,教学内容的重构不能是随意或随性的,它应该是一种富有统筹性、结构性的精致化设计,否则就容易带来新的跳跃与割裂,从而导致另一种教学的无序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张老师的研究本着整体性和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在综合考量教师、学生、教材的基础上,将语文教材的原有框架打破、重组、融通,并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找到语文内容、知识、能力、方法的连接点,以开展统整、互促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整合教学改变的是教师的学科思维、教学思维(同时也改变着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可以说是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一次重建。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张老师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处理,来一探初中语文单元整合化教学的独到之处。
  对教材这一单元的安排,张老师认为,单元主题“爱”显得过于宽泛、绝对,在细读每篇文本后,就会发现真正的主题皆有不同。单元文章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其中三篇散文、两篇小说,文体不统一。另外,教材精读、略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不能明确为课型;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显然不是从单元文本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结果,显得刻意、空洞、乏味。如果完全按这样的单元设置来教学,那么教学也必然显得跳跃、割裂、刻意、空洞、乏味。
  基于这样的判断,张老师对这一内容的安排作了如下调整,整合出两个全新的单元课程:
  【单元课程一】
  主题:普通人物
  课型及教学内容:精读,《阿长与〈山海经〉》;精读,《老王》;联读,《〈朝花夕拾〉里的普通人》;读写结合,《如何写一个普通人》。
  学生任务:《朝花夕拾》读书札记。
  【单元课程二】
  主题:父爱如山
  课型及教学内容:导读,《我与父辈》导读;精读,《背影》;精读,《台阶》;读写结合,《如何写一个父亲》。
  学生任务:《我与父辈》读书札记。
  可以看出,张老师首先通过取舍、增删、调序、链接,完成了对单元内容的重组,并引入了课外的内容,进而形成了合理而富有层次的教学结构,以及一系列新的课型(精读、导读、联读、读写结合)。
  其次,张老师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来整合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定位不同,张老师将单元写作主题确定为“如何写一个普通人”和“如何写一个父亲”,这就使写作在主题、内容、写法上紧贴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张老师认为,一方面,阅读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自然的铺垫;另一方面,阅读的铺垫也方便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写作知识的自然迁移。如可以从《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中思考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及基于生活背景之下理解人物的多维特点,进而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写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的。又如《背影》《台阶》对写作的启示是,抓住契合父亲生命特质的一个具体标识进行叙事的架构,从中观照一个男人隐忍深沉的心灵和生命。张老师认为,与传统的“读写结合”不同,单元整合教学之中的“写”,不是对阅读文本中技法的簡单模仿,而是在“读”的铺垫和积累之下,在阅读中完成对写作思维的理解,进而向自我写作迁移;同时,通过类文本习作、阅读札记等写作活动,在写作中对文本的内涵进行理解、深入、提升、运用。在这样一个单元中,读和写是互为促进的。另外,这也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问题——写作教学的序列安排。张老师认为,写作教学序列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让写作紧跟阅读的序列,形成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的整合。
  以上笔者仅从一个侧面对张寰宇老师提出的初中语文单元整合化教学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期读者能对此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事实上,初中语文单元整合化教学的内涵、体系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等,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相关内容可参阅张寰宇老师的论文。[□][◢]
  (责任编辑:巫作猛)
其他文献
好的语文课,必定是语文课,而非政治、历史、文化或伦理课。亦即必须守住语文的体性[1],再来谈好。  如何守住?指向形式秘妙的揭示!体悟言语表现的智慧!  语文的内容实在庞杂,真的像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可真能体现语文体性的唯有形式知识。夏丏尊先生早就说过:“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2]着眼形式,并非传授陈旧、僵化的形式知识,而是玩绎、体悟作者个性化的形式创造智慧
期刊
摘 要:好课应具备三个特点——真实、创新、个性。真实体现在对学情真实把握后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现在真实地开展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自我有效深入的对话上;创新体现在对教材的独到解读和独创性处理上,还体现在与时俱进将现代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个性体现在课堂风格上,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有关。  关键词:好课;真实;创新;个性  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毕生追求的理想。一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据形”方法追根溯源,探究文言字词的本义。  2.学会运用“建图”方法梳理词义,探究文言字词词义演变过程中的相关性与相似性,了解词义的动态发展过程。  3.通过运用“据形析义”“建图索义”方法释解文言字词,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多义”文言字词及其相关例句并释义。  2.运用汉典网查找本文言字词的金文(或甲骨文或繁体字)。  【教学设计】  一、
期刊
鲁迅在《呐喊(自序)》的开篇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社戏》作于1922年10月,是《呐喊》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自序则写于同年12月,属于鲁迅诗意童年的《社戏》也一定是
期刊
摘 要:不少教师以“考试大纲没有将对比纳入要求掌握的9种修辞手法”为据,认为对比不是修辞手法,反对将对比修辞纳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不让学生了解。这种以考试大纲决定教学内容,唯考纲是从,“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做法是不正常的,应该改变,从而恢复正常的教考关系。  关键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对比修辞;教学内容  对比是不是修辞?如果是,该不该将对比修辞纳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
期刊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以单篇课文的解读为基本点。在复习课文时,如何上出新意并提高复习的实效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个难点。选好复习要点,进而温故知新、温故知深,并着眼于学生解题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单篇课文复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单篇课文;复习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语文阅读教学以单篇课文的解读为基本点。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是,在复习课文时,如何把这个“旧例
期刊
摘 要:学生写作时存在两种心理状态:一为沉浸状态,一为反思状态。成熟的写作者都是沉浸状态与反思状态这样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的。了解两种心理状态对写作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启学情分析的新视角;二是加强过程指导的针对性;三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关键词:写作教学;心理状态;沉浸状态;反思状态  一、案例呈现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世间万物
期刊
一、初识“陌生”  师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因其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陌生化的特征,给人以新鲜之感,从而生发出朦胧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星星变奏曲》来感受一下它的味道。现在请自由读诗,找出诗中陌生而新鲜的言语并将它勾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  生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的“柔软”很新鲜,“柔软”是一种触感,晚上又不能触摸,怎么会感到“柔软”?后文“僵硬得像一片土地”也如此,
期刊
王尚文先生提出品质语文的概念,迁移到教学上,我们要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就初中古典文学作品而言,普遍的现状是重“言”而轻“文”。如何实现言文合一,进而追求古文教学的高品质呢?课例《湖心亭看雪》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内容高品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文本的高品质自不待言,然而这不能保证教学这一课就是高品质的。这里需要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即教材的内容教学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