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言语形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t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要转变观念,大到一篇文章表达构思,小到一个标点符号“艺术”地使用。阅读教学要跑到言语形式上来,在词语处体味,在关键句揣摩,在篇幅中穿梭,“给力”言语形式,我们才会拥有走上正道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言语形式;词语;关键句;篇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77-1
  一、在词语处体味
  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感受词语的精确妥帖是关注言语形式的最基本策略。
  1.置换比较法。是指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爱如茉莉》教学片段:
  师:第9自然段描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留意?认真读,然后读完后谈谈留下什么印象。读出声音。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探”字用得很有意思,轻轻柔柔的。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进来,有没有温度?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老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
  师:也像是女儿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在交流感受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字作比较,体会“探”字在这里的感情魅力,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真正接近“语言的真相”。
  2.删留比较法。
  是指从删和留两个角度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先假设删去某一些词语,将删去的句子前后的表达效果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白,如果不用某个词来表达或许意思没变,但会失去语言的表现力,如果留下来某个词更能表达那情、那景、那境,则会境界全出。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这个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通过删去表示时间的词语,改成“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对比揣摩,不紧能感受到原句更能体现这位父亲挖的时间长,挖的过程艰辛,还感受到这位父亲对救出儿子的信念始终不移,更明白作者采用“慢镜头”表现手法,给人以情景再现之感。
  3.变序比较法。
  任何事物的组合都有一个合理的顺序,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为了表现某种特定意义。语词的排序也是这样,运用变序比较法,可以领会不同顺序句子内在逻辑或情感意义,明确如此排列的合理性、特殊性、必要性。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个句子:“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改后的句子看似意思没什么变化,表达效果却迥异,原句的宾语前置更能体现小金花此刻内心对敌人仇恨之情,失去母亲后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孩子的肺腑之言。而改过后的句子,感情较为平淡,只是一般句子,韵味顿失。
  当然,除了词语的体味外,有时连一个小小的标点也值得推敲,不容放过,引导学生驻守品味,对形成言语形式意识大有裨益。
  二、在关键句揣摩
  1.语言的陌生处。
  陌生能调动人思维的积极性,增添好奇心,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带来新鲜的感觉。在解读文本时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陌生化语言”,这样的语言充满个性、富有灵气、让人深思。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细细把玩、品味,从而增加感觉的时间长度,延长审美体验。
  2.语言的矛盾处。
  文中有些句子看似矛盾、不合理却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语文老师要有敏锐洞察力、极强的语感,发现这些独特而又韵味深长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正是学生语言的生长点,是课堂最好的切入点与支撑点。
  3.语言的亮点处。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写文章会精心推敲每一个字,而我们对于文中描写熠熠生辉的句子更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其内涵,感悟其表达,内化其言语,形成其能力,让学生言语仓库不断丰富。
  三、在篇幅中穿梭
  1.聚焦段落,内化其结构。
  一般地说,每个重点语段都有一个核心意思,每个语句都围绕这个核心意思彼此相连的,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形成了每个语段独特的语言表达结构。把握了这样的语言结构,阅读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结构”。
  薛法根为《猴子种果树》作了这样课堂预设:
  板块一:听故事,知“结构”。让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故事的第一个段落,听后让学生相继说出“谁来劝?怎么劝?猴子怎么想?怎么做?”从而知道语段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
  板块二:讲故事,用“结构”。让学生根据这样的表达结构,置换“鸟名、叫声、树名、农谚”,练习讲述后两个故事。学生讲述的过程就是运用“结构”的过程,这样的“结构”就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结构”。
  板块三:续故事,化“结构”。在讲述故事之后,教师可以扮演“猴妈妈”的角色,让学生都扮演“小猴子”,师生合作,续演故事,在情境对话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创造性地运用文本中的语言及结构,用以交流表达,发展了语言功能。
  2.关注篇章,领会其写法。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是文章的密码,如何引导学生去破解这些密码,首先应弄清楚文章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等几种方式。然后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发现总起式、中心句、过渡句等句子,以这些句子为点立体开凿,穿梭于篇章之中,领悟其方法。
  总之,阅读教学要跑到言语形式上来,关注言语形式要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把握认知的起点,不能忽略学生的存在;要遵循课标精神,因段而异,依材而定,避免机械式的模仿,理性式的讲解,枯燥式的练笔;避免将内容的领悟与形式的揣摩割裂开来,“给力”言语形式,我们才会拥有走上正道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