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一棵想躺下的树”素材运用指导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h8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棵树,站久了总想躺下,像枕木那样。其实,树并不知道,躺着比站着还累。
  ——《姿态》
  【名师题解】
  这是一则具有隐喻性的材料,以树喻人,颇有深意。材料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句谈现象,谈树的感受;后一句谈对现象的看法,谈对树的想法的评价。“一棵树,站久了总想躺下,像枕木那樣”,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站久了总想躺下”,当然此处的“站”与“躺”都是有隐喻意味的。“站”可以指奋斗拼搏的姿态,可以指坚守的模样,也可以指对抗的状态,与之相对的“躺”则可以指放松、休息,放弃坚守与抵抗等松懈的状态。现象强调的是站的时间“久”,在这种情况下“总想躺下”,从人性的角度看是难免会出现的,是正常的。后句以“其实”转折,“躺着比站着还累”启示考生思考“躺”与“站”两种不同的生活与人生状态,找出命题人所谓的“躺”更累的原因所在,这部分是写作展开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深入挖掘原因,文章主体部分是无论如何无法充实的。“躺”固然无可厚非,但需要有时间地点等限制,如果“躺”得太久,“躺”的地点不合时宜,人会失去“站”的基础,会忘记“站”的姿态,会丧失“站”的尊严。如果着眼于“累”,“躺”固然能使身体得到放松,但如果心理不能放松,生活的压力始终存在,生命的负重依然存在,这会使得精神上更“累”,而再重新“站”起来的时候,需要承受得更多。凡此种种,都可以切入生活具体事实展开思考。
  角度一:可以抓住“躺与站”的矛盾立意。 抓住“站久了总想躺下”与“躺着比站着还累”进行辩证思考,挖掘出“躺”之于“站”的弊端,提炼“站”之于树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值得注意的是,从人性角度,“站久了总想躺下”的观点没有必要进行一刀切的猛烈抨击,适度适时的“躺”是可以的,是值得提倡的,对于有的“站”不住的人甚至是必须的。智者主动的“躺”还有可能是这一次与下一次更好的“站”之间的缓冲。
  选材小贴士: 可以找一些以“躺”与“站”两种姿态生活的人,从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及其价值体现方方面面进行对比,从而达到突出论点的目的。
  角度二:可以从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角度立意。隐喻类材料首先要寻求自然现象与人生社会的同构。“站久了总想躺下”是树的本能,对于人而言则指向其生物性,可以理解,但从人的社会性来说,人需要生存,更需要生活,需要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说,短暂的“躺”尚可,但长久的“躺”带来的麻烦会让人比一直“站”还累。
  选材小贴士:可以找一些走过弯路的典型人物素材,通过他们的感悟,或者对比其前后两种人生状态,增强说服力。
  角度三:可以从感性认识与理性判断角度立意。“其实,树并不知道”启示我们“站久了总想躺下”是一种感性认识,但是大树缺乏对这种感性认识的理性审视,对于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对事物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而应该通过理性去反省自我,进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在“站”的意义与价值的驱动下,克服“躺”的惰性。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而言较难以掌握,可以找一些相关的名言进行作证。如果是人物素材,则需要进入人物的内心,寻找到克服惰性、保持站立姿态的理由。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 富兰克林
  懒惰虽然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
  —— 拉罗什富科
  素材点拨:富兰克林的名言比较形象,“生锈”恰如其分地论证了懒惰的弊端,而“钥匙”的比喻则很到位地说清楚了操劳的价值所在。拉罗什富科的名言以水为譬喻,极其形象地论证了懒惰的破坏力量之大,给人以震撼和思考。
  推荐素材二:
  42 岁的崔万志出生在肥东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出生时因为难产,经过赤脚医生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才得以存活,却落下了小儿麻痹症和语言障碍。从出生起,几乎所有人都为这个“可怜的孩子”惋惜,崔万志却不愿认命。
  大学毕业前夕,崔万志发出的200余份求职简历全部遭拒,但他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生。从最基础的摆摊、开租书店起步,到加入淘宝开网店卖女装。虽然腿脚不便利,但崔万志却在无垠的互联网上找到翱翔的天空。如今,崔万志通过自己的打拼,将旗袍卖到了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旗袍先生”。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内蕴丰厚,值得细致挖掘。崔万志在人生旅途中遭遇艰难困苦,却从未想过“躺”下,正因此他不抛弃、不放弃、不停歇,始终保持站立的姿势,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推荐素材三:
  有一个寓言说:有一家人都很懒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妈妈做,妈妈也懒惰不做,就叫儿女做,儿女也不肯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没有办法,只好用尾巴扫地,用身体抹桌椅,甚至用嘴衔水管来浇花草。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见到小狗在做家事,很讶异:“喔!小狗这么能干,还会做家事呀!”小狗说:“没有办法,他们都不做,只有叫我做!”客人一听,大吃一惊:“小狗也会说话!”小狗赶快对客人示意:“嘘!不要让他们知道我会说话,否则他们还会要我接电话呢!”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既是寓言,也可以看作笑话。故事本身通俗易懂,却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这样的小故事,最适合用在文章开头,作为由头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引发下文的议论。
其他文献
雨天,我做完零活,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温暖的房子。忽然,一个清脆、透亮的声音穿透淅淅沥沥的雨声飘进我的耳朵。我跑进后门躲雨,然后,转身向纱门外望,试图寻找刚才声音的发源处。当我静听的时候,那清亮的声音再度响起。我的眼睛定焦于不远处的丁香丛。时值丁香花盛开,因此,在大团的氤氲紫色中,很容易辨认出一只站在细枝上的小鹪鹩。它将自己的巢筑在了番茄汁瓶中,那是我妈妈多年前挂在丁香枝上的。风将鹪鹩的房子吹得摇摇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2月15日起,琼州海峡出现罕见持续性大雾天气,导致大量游客和车辆滞留海口。高峰期滞留车辆一度排队长达20公里。海口市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市民、热心企业、志愿者等纷纷投入到为返程旅客的服务与保障之中。  ②2017年,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要成为人文之城: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③某春节庙会景区发出上万张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读诗时间】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
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越那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群,挤过那一幢一幢的水泥砖房,黑幕之中,世界仿佛令我窒息。我艰难地把眼睛向上翻了翻,竟然惊异地发现,深蓝色的天空之中密布着星辰,一种情感隐约地、奇异地从心底油然而生。悲悯抑或悲哀?  翻开记忆深处的那张图片,也许人们早已淡忘——山清水秀的村庄里,记忆里模糊的那个远方,牛儿悠闲地吃着青草,不时地“哞哞”几声;小猪满足地打着呼噜,不时地呓语几句;好动的蝈蝈吵吵嚷
胡适有一幅题字,曾这样写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中国文坛上不乏这样一鸣惊人的“先生”。他们是一种风骨,更是一種融在民族精神中的灵魂。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这是屈原。怀济世救国之心,写泣血绝唱之辞。他是《楚辞》的拓荒者,让一种新的文体传于汗青。写下373句的离骚,创造了“最长抒情诗”的纪录。司马迁释之为“犹罹忧也”。这样不屈的浪漫主义成就了他,却也让他“謇朝谇而夕替”。遭奸臣暗
舆论失焦,对犯罪嫌疑人而言是变相的舆情松绑,  对受害人则是隐蔽但刻薄的二次伤害  又发生一起电信诈骗案,这一次的当事人是一位女博士。  1月6日下午5时,广州某大学女博士饶源(化名)接到一个自称是经侦民警的电话,表示饶源在北京开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此后,假冒的公检法人员接连登场,要求其筹集128万元,打入所谓的“国家账户”。饶源信以为真,连续5天汇款85万元,等到1月11日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时,
广西梧州市苍海高级中学,以“弘扬文理、发展特长”为办学特色,坚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扎根“生本教育”,朝着“示范性高中”的目标奋进。  李显涛,广西优秀中学语文教师,梧州市名师领雁工程学员,荣获部级优课奖。擅长写作,致力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天津市83岁的老人齐洪珍已经连续参加了12年司法考试,他也是今年年龄最大的一位考生。这位仅上过三年
观点解析: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家庭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浓缩,而个人是整个家庭的浓缩,研究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家庭教育首倡“听话”,而“听话”会让孩子失去判断能力,不独立,从而引出严重的伤害。因为孩子听父母的话,那么父母就容易对孩子做一些残酷的事情,例如随意处置孩子的心爱之物。到了孩子出现各种问题了,父母又会以“溺爱”之名为自己辩解,“你变成这样都是让我给惯坏的”。而实际上,武志红认
人们都说,冬天是一个没有风景的季节,只有无限的萧条和冷漠。然而,我认为,冬天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说,春天是一幅水彩画,夏天是一幅水粉画,秋天是一幅油画,那么冬天便是一幅水墨画。    在这黑白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每个细节都真实地凸显出来:幽幽的土地,茸茸的衰草,一望无际的田野;高崇的树木,巍峨的山岭,山坡上清晰可见的牛羊;清晨村庄上的一缕缕炊烟,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旭日……都是一幅幅
听一场澍雨,从淅沥到滂沱;看一树繁花,从盛放到凋落;读一首古诗,从起承到转合。不为附庸风雅,只是慢慢体会。  从前,山慢,水慢。山水中有隐士,山水间映行人。隐士于水上泛孤舟,赏烟景,品笛听箫。饮一杯甘醴,品一杯香茗,让喉间有酒香,心头有禅意。送友人到南浦,水流得很慢,看着天际孤舟在山峦映照下缓缓隐去。船上的人也可以倚着兰桡,看着岸边的人影去而又返。纵使四叠阳关唱到千遍,人渐远,歌未断。  从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