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4例癌灶中,平扫呈等、低、稍高密度,分别为9、3、2例,其中2例见斑点钙化影。增强扫描皮质期7例与肾皮质强化程度相近,7例低于肾皮质期强化程度。实质期、肾盂期强化程度均下降,肾盂期癌灶呈相对低密度,对比显示轮廓清晰。结论:小肾癌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快进快退”现象,是其特征性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肾肿瘤;体层摄影术;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2-01
小肾癌是指肿瘤直径<3.0 cm的肾癌,由于体积较小,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行B超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CT、MRI和DSA等影像学方法。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切除,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组分析了14例具有完整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的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表现,旨在探讨其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均为2008年至2013年我院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9岁~68岁,平均年龄53.2岁。其中4例有血尿,3例有腰痛,7例无明显症状;11例先经B超发现病变, 3例经CT检查发现。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0例透明细胞癌,1例颗粒细胞癌,3例混合细胞癌。
1.2 CT扫描方法
使用GE Hispeed NX螺旋CT扫描仪,患者空腹,扫描前30 min口服水800 ml~1 000 ml充盈胃肠道。先两侧肾区平扫,然后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用碘海醇80 ml~100 ml,经肘前静脉高压注射,速度2.5 ml/s,皮质期延迟时间25 s~30 s,实质期70 s~90 s,肾盂期超过4 min。扫描参数:层厚5 mm,层间距5mm,螺距1.0,120 kV,180 mA,扫描时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
2 结果
2.1CT平扫表现:14例癌灶中右肾10例,左肾4例。肾下极7例、肾上极4例及肾中极3例。形态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5 cm~2.8 cm,平均2.3 cm。9例呈等密度,3例呈略低密度,2例呈略高密度,其中3例伴裂隙样低密度,1例伴点状钙化。9例局限于肾轮廓内者,5例突出肾轮廓外者。肾周脂肪间隙均显示清晰。
2.2CT增强表现:皮质期7例呈明显强化,CT值增加62 Hu~105 Hu,平均增加83 Hu,其中7例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7例呈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22Hu~50Hu;6例可见斑点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影,病理证实为癌灶内有出血、坏死或囊变。实质期8例癌灶增强程度明显下降,癌灶境界模糊,6例癌灶增强程度小幅度下降。肾盂期所有癌灶增强程度均较实质期有所下降,癌灶境界显示清晰,其中7例邻近肾盏或肾盂有受压征象,4例癌灶與正常肾实质可见环形低密带,病理结果癌灶周边有厚薄不均的假包膜形成。
3 讨论
肾癌是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肾恶性肿瘤的85%~90%,好发年龄40~70岁,男女比例2:1,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以透明细胞癌最常见,大多单发,多发者不足5%,小肾癌一般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当患者出血尿、腰痛及肿块三联症时,已属晚期,预后较差[1]。以往普通CT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随着螺旋CT的应用检出率及诊断率大大提高,小肾癌一般局限于肾包膜内,体积较小,较易治疗,预后也较好。[2]
3.1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特征 小肾癌平扫多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高密度少见,癌灶内可出现点状钙化,多为实性,部分病例可伴有出血、坏死及囊变。所以单纯CT平扫对局限于肾实质内的等密度小肾癌极易漏诊,若无禁忌证均须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快速强化,增强后CT值较平扫增强70 Hu~110 Hu,平均增加90 Hu,接近或高于肾皮质;实质期所有癌灶强化程度均明显减低;肾盂期癌灶密度明显低于肾皮质,呈“快进快退”,此征象具有定性诊断意义[3]。本组14例中,7例皮质期增强程度达到肾皮质,7例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8例实质期癌灶增强程度明显下降,6例癌灶增强程度小幅下降,14例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均较实质期有所下降,本组病例CT表现基本与文献报道相符。假包膜是早期肾癌的特异性征象之一,郭燕等[3]报道一组15例小肾癌镜下均见有假包膜,部分不完整,其病理基础是癌灶边缘受压的肾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小肾癌绝大多数均有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其恶性程度低于无假包膜的肾癌,增强时多无明显强化呈癌灶周边低密度环影[4],本组14例CT显示此征象,手术证实10例均有假包膜。
3.2小肾癌鉴别诊断 与小肾癌鉴别的主要有错构瘤、肾脓肿和肾结核。错构瘤是由异常血管、平滑肌和脂肪混合组成,其三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多以脂肪成分为主,当血管平滑肌含量较多时,表现为实质性肿块,皮质期也可明显强化,其强化可延迟至实质期及肾盂期,必要时需薄层检出脂肪成分,对于无脂肪或极少脂肪的错构瘤,CT不易鉴别。肾脓肿平扫多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早期不均匀强化,但强化值较小,边界不清,病变易向肾周扩展,可见肾周脂肪模糊,肾筋膜增厚,临床多有发热及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抗炎治疗有效。肾结核病灶内钙化为周边分布呈云絮状,而肾癌钙化多为中央分布呈点状或碎屑状,肾结核时肾影常缩小,而肾癌肾影正常或局部增大,结合病史两者不难鉴别。 总之,螺旋CT平扫加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快进快退”征象,结合假包膜征,对小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依据。
参考文献:
[1] 韦嘉瑚。肾癌影像学诊断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0,15(1):4-7
[2] 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2007.9(2):1051- 1052
[3] 郭 燕,黄兆民,刘明娟,等。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8):627-629.
[4] 郑祥武,吴恩福,张建青。无症状小肾癌的CT诊断 [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1):32-34.
【关键词】肾肿瘤;体层摄影术;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2-01
小肾癌是指肿瘤直径<3.0 cm的肾癌,由于体积较小,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行B超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CT、MRI和DSA等影像学方法。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切除,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组分析了14例具有完整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的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表现,旨在探讨其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均为2008年至2013年我院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9岁~68岁,平均年龄53.2岁。其中4例有血尿,3例有腰痛,7例无明显症状;11例先经B超发现病变, 3例经CT检查发现。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0例透明细胞癌,1例颗粒细胞癌,3例混合细胞癌。
1.2 CT扫描方法
使用GE Hispeed NX螺旋CT扫描仪,患者空腹,扫描前30 min口服水800 ml~1 000 ml充盈胃肠道。先两侧肾区平扫,然后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用碘海醇80 ml~100 ml,经肘前静脉高压注射,速度2.5 ml/s,皮质期延迟时间25 s~30 s,实质期70 s~90 s,肾盂期超过4 min。扫描参数:层厚5 mm,层间距5mm,螺距1.0,120 kV,180 mA,扫描时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
2 结果
2.1CT平扫表现:14例癌灶中右肾10例,左肾4例。肾下极7例、肾上极4例及肾中极3例。形态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5 cm~2.8 cm,平均2.3 cm。9例呈等密度,3例呈略低密度,2例呈略高密度,其中3例伴裂隙样低密度,1例伴点状钙化。9例局限于肾轮廓内者,5例突出肾轮廓外者。肾周脂肪间隙均显示清晰。
2.2CT增强表现:皮质期7例呈明显强化,CT值增加62 Hu~105 Hu,平均增加83 Hu,其中7例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7例呈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22Hu~50Hu;6例可见斑点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影,病理证实为癌灶内有出血、坏死或囊变。实质期8例癌灶增强程度明显下降,癌灶境界模糊,6例癌灶增强程度小幅度下降。肾盂期所有癌灶增强程度均较实质期有所下降,癌灶境界显示清晰,其中7例邻近肾盏或肾盂有受压征象,4例癌灶與正常肾实质可见环形低密带,病理结果癌灶周边有厚薄不均的假包膜形成。
3 讨论
肾癌是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肾恶性肿瘤的85%~90%,好发年龄40~70岁,男女比例2:1,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以透明细胞癌最常见,大多单发,多发者不足5%,小肾癌一般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当患者出血尿、腰痛及肿块三联症时,已属晚期,预后较差[1]。以往普通CT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随着螺旋CT的应用检出率及诊断率大大提高,小肾癌一般局限于肾包膜内,体积较小,较易治疗,预后也较好。[2]
3.1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特征 小肾癌平扫多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高密度少见,癌灶内可出现点状钙化,多为实性,部分病例可伴有出血、坏死及囊变。所以单纯CT平扫对局限于肾实质内的等密度小肾癌极易漏诊,若无禁忌证均须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快速强化,增强后CT值较平扫增强70 Hu~110 Hu,平均增加90 Hu,接近或高于肾皮质;实质期所有癌灶强化程度均明显减低;肾盂期癌灶密度明显低于肾皮质,呈“快进快退”,此征象具有定性诊断意义[3]。本组14例中,7例皮质期增强程度达到肾皮质,7例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8例实质期癌灶增强程度明显下降,6例癌灶增强程度小幅下降,14例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均较实质期有所下降,本组病例CT表现基本与文献报道相符。假包膜是早期肾癌的特异性征象之一,郭燕等[3]报道一组15例小肾癌镜下均见有假包膜,部分不完整,其病理基础是癌灶边缘受压的肾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小肾癌绝大多数均有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其恶性程度低于无假包膜的肾癌,增强时多无明显强化呈癌灶周边低密度环影[4],本组14例CT显示此征象,手术证实10例均有假包膜。
3.2小肾癌鉴别诊断 与小肾癌鉴别的主要有错构瘤、肾脓肿和肾结核。错构瘤是由异常血管、平滑肌和脂肪混合组成,其三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多以脂肪成分为主,当血管平滑肌含量较多时,表现为实质性肿块,皮质期也可明显强化,其强化可延迟至实质期及肾盂期,必要时需薄层检出脂肪成分,对于无脂肪或极少脂肪的错构瘤,CT不易鉴别。肾脓肿平扫多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早期不均匀强化,但强化值较小,边界不清,病变易向肾周扩展,可见肾周脂肪模糊,肾筋膜增厚,临床多有发热及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抗炎治疗有效。肾结核病灶内钙化为周边分布呈云絮状,而肾癌钙化多为中央分布呈点状或碎屑状,肾结核时肾影常缩小,而肾癌肾影正常或局部增大,结合病史两者不难鉴别。 总之,螺旋CT平扫加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快进快退”征象,结合假包膜征,对小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依据。
参考文献:
[1] 韦嘉瑚。肾癌影像学诊断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0,15(1):4-7
[2] 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2007.9(2):1051- 1052
[3] 郭 燕,黄兆民,刘明娟,等。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8):627-629.
[4] 郑祥武,吴恩福,张建青。无症状小肾癌的CT诊断 [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