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后山清水溪种鳅放流实验

来源 :第二课堂(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住在长沙市岳麓山的后山,现在的中南大学主校区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到后山背水作为饮用水使用,我也加入到这群背水大军中。后山水源的小部分水流被人们装入各种水桶当做饮用水背走了,大部分水流流向山下,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约1000米长的清水溪(含500米长支流)。溪水水流量主要受岳麓山地区降水量影响,但无论是持续干旱还是暴雨不断,虽水流时小时大,却一年四季从不曾断流。
  父亲告诉我,十年前这条小溪里有不少虾米、螃蟹和小鱼。我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的同学就在这条小溪里摸到过小螃蟹。我从2013年8月到9月,利用暑假时间常到小溪流仔细观察,发现了较多的水生小虫、田螺和泥巴里的蚯蚓,但确实没找到虾米、螃蟹和小鱼。分析原因,我认为可能是十年前没有人在这里打水,但随着这些年上山打水的人越来越多,也许出于好玩和好奇,下水抓鱼虾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学生和小孩),加上溪水特别清澈,溪流长度很短,鱼虾没什么地方躲藏,导致这几年都看不见鱼虾了。可见,人类的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有了一个在溪水中放流泥鳅,修复清水溪生态环境的想法。之所以选择泥鳅,是因为成活的虾米、螃蟹和小鱼难以找到,比较而言,泥鳅生命力强,易于得到,其在自然界生态食物链中的地位与虾米、螃蟹和小鱼也相近。
  我的实施目标很明确:在小溪流中放流泥鳅(种鳅),使清水溪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重建清水溪健康生态食物链,进而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的目的。
  我希望修复后的清水溪的健康生态食物链(初步)如下:
  浮游植物、水草等是生产者,田螺、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泥鳅等是消费者,溪中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形成较为单一的食物链,加上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经过较长时间,在上述食物链中,自然增加岳麓山的昆虫、蛇、鸟、老鼠等等,形成更丰富多样的复杂的食物网,进一步修复被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
  1. 信息收集。我从网上了解有关泥鳅的信息,发现泥鳅对环境适应力强。而且我调查后发现,岳麓山后山清水溪完全适合泥鳅生长繁殖。
  2. 确定放流泥鳅的数量。
  种鳅总量=溪长1000米(含支流)×溪宽0.3米(平均)×每平方米2条=600条。
  每平方米2条种鳅是我估算的量,只是为了种鳅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经称量,基本达到要求的600条种鳅总重量约为3.75千克。
  3. 选购泥鳅。2014年4月5日,我和父亲在长沙市左家垅菜市场仔细挑选泥鳅。我选择放流泥鳅(种鳅)的原则是:体表光滑、无畸形、活跃、未受伤、长度约为8厘米以上(不分雌雄),这样的雌鳅已经怀卵,雄鳅已经性发育成熟。
  4. 种鳅放生。2014年4月5日晚上7点,我和父亲带着600条小生命,头上戴着头灯,心情激动地向清水溪进发!种鳅放流地点共分4处,均是之前选好的溪水交汇之处,原则是上游(地势较高)放流多,下游放流少,因为上游的泥鳅可能流向下游。具体放流数量如下:
  放流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心系清水溪的泥鳅宝宝。但那时我的学习越来越紧张,可以去山上观察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尽管如此,我仍坚持做观察记录,详见下表:
  令人失望的是,我未找到新出生的1~3厘米长的小泥鳅。但一个可喜的状况是,未见到有人下水捉泥鳅,我在溪水里翻石头、扒泥巴找泥鳅时,别人也只是看看、问问,对我的放流行为表示理解,没有人说要下水捉泥鳅并带走,可见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
  生态修复实验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验证结果,至今我还没有得出最后的结果,但我会继续观察下去,直至得出“后山清水溪是否形成以泥鳅为消费者的食物链”的明确结论。
  人类过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好在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必须学会与周围生态环境和睦相处的唇亡齿寒的道理,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主动修复身边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就显得意义非凡。本实验若能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修复岳麓山后山清水溪的生态环境,更是告诉大家,修复生态环境完全可以随时随地从身边做起。
  (编辑 孙世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661位女性的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型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宫
新生血管形成在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血管生成调控因子,起着关键作用.已经证实VEGF及其受体在多种肿瘤包括血液系统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