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悲剧色彩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围城》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性分析,从悲剧性等方面揭示生命的悲哀、人生的悲凉,并指出即便如此也要正确地面对生命,积极地生活,而不是消极地逃避。
  关键词: 悲剧 《围城》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1.引言
  《围城》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两部作品都以战争为背景,讲述知识分子不能为自己掌控的命运。尽管后者的政治色彩更强烈一些,但它和前者一样感喟的都是严肃的生命话题。《围城》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角色一样有着悲剧性的命运,然而他们却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得以呈现。围城阐释的是生活,是欲望和痛苦。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生命内心都充斥着一种无法控制的情绪,潜意识中无法说服自己,当矛盾抵触到无法容纳的时候,人就选择逃避,企图感受真空中的生活,然而生命背负不起这种“轻”,人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最终殒灭。总之,两本书都在讲述这样的故事:人在经历了之后忽然发现自己曾经做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甚至都是荒谬而错误的,此时的心境是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即使企图弥补,也会发现生命是没有轮回的,过去的再也不可能改变,正如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的:过去的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就这样生命走向了死亡,更可悲的是有时连这种企图弥补的心也遭到怀疑,也就是生命失去了依托,觉得一切都虚无。这种生存状态比死亡更可怕,某种程度上就是绝望。
  2.悲剧中的“生存压力”
  戏剧家曹禺把悲剧的起因归为两类:一类是人自身的因素,一类是机遇和环境的作弄。《围城》中的人物命运悲剧在于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寻求到人生的问题答案,这里没有简单的好人坏人的道德评判,没有善和恶的冲突,唯有共同的便是那种被无形的命运之手拨来弄去、无所适从的悲剧感。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弱质知识分子形象,有着诸多人格弱点,他聪明到能够看透俗世却懦弱到不能自拔。他在社会中处处碰壁,被社会现实逼迫得无路可逃,他本身具有一种知识分子独有的特质,摒弃世俗,厌恶无休止的纠葛,但与此同时又具有一种对现实的美好充满希望的欲望,他一方面对现实抱有美好的幻想,另一方面没有勇气摒弃自己所厌恶的社会存在的一切,这种无奈与矛盾正是他的悲剧所在,他人生的悲剧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涂抹上去的,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自己既看不惯又觉得可耻的,即稀里糊涂,每每做过就后悔和懊恼,明明瞧不起骗子,偏偏购买了假文凭满足家人和自己的虚荣心,而且要用知识分子的酸腐为自己开脱。方鸿渐知道虚荣不好,却无法摆脱。人有太多不为自己控制的地方,当人格的力量不够强大、意志力不够坚强、立场不够明确的时候,庸俗和市侩就会占上风。
  在爱情上:对春光般妖娆的鲍小姐他是内心鄙视的,然而经不起别人的几句调情,屈从了自己的性本能,怎奈鲍小姐只是逢场作戏,对苏文纨明明是不爱的,却在无聊的时光里,三番五次地迎合她,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吻了她。他以后很多时候都在为自己的这些做法付出代价。苏文纨知道真相后,报复性地向唐晓夫历数了他过去不正派的作风。加上一些巧合,方鸿渐失去了真爱的女人。这种失去让他体会到了切肤的痛,以至于他对以后的生活变得有些冷漠和麻木。失恋后的方鸿渐应聘去了三闾大学,故事到此方鸿渐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念,爱情不如意,事业也让他吃不消。留学国外的方鸿渐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加上他性格懦弱,难免不受人排挤。最后他不仅没有得到校长承诺给的位置,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方鸿渐有学识,能看透人,然而身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耳闻目睹许多社会的阴暗,他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反抗,想适应又心有不甘流于俗,于是他的事业磕磕碰碰,他终不被任何人接受。愤然离开了三闾大学,他的事业以失败结局。然而他又成了婚姻的悲剧主角。方鸿渐后来有些逆来顺受,在很多事情上都凑凑合合。选择了平淡的婚姻,娶了自己并不中意的孙柔嘉,最终婚姻生活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生命似乎就这样循环下去,没有任何转机。《围城》所表现的不仅是人生路途的悲剧性遭遇,更重要的是人生的理想与价值观念的彻底幻灭,没有一个正面积极的理想得以实现与肯定,也没有一个人能掌握生命之水的流向。人生悲剧主要是:孤独和随之而来的生存的压力,自我怀疑及不断的沉沦,所以这是一部文化人的悲剧。
  如果说方鸿渐的悲剧在于他性格的懦弱的话,《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人物则几乎个个个性鲜明,有自己明确的立场和人生观。然而悲剧色彩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人物太急于为生活找到一条出路,想把任何问题都搞得明明白白,然后给出明确的答案。太聪慧的人容易把问题绝对化,太智慧的人最容易失望,因为他太期盼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而得不到时,失望就更大。主人公托马斯是生活得最重的人物。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医生、丈夫,他身上有着不可推卸的多重责任。然而这些过于深重,以至于压垮了他,不断地逼迫他逃离本已丑陋的现实社会,他崇尚自由,拒绝一切束缚,甚至在婚姻方面,认为单身是自由最好的表述。他选择与多个女性保持关系,似乎一直在用潜意识说服自己,说白了好似在使自己的做法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离了婚的妻子拒绝他探望儿子的时候,他甚至别出心裁地开始利用人类逻辑思维的大脑并且发明了“性友谊”“三三原则”来逃避为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拒绝爱只是以此保证生活的完整性和自在性,并且周旋于每个情人之间,这种放纵自我、逃避责任的生存态度决定了托马斯与情人之间只是一次性的,她们于他只是匆匆的一过客,并不是他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一个人,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划过或留下任何痕迹,也没有给他增添一丝情感,一丁点责任。他以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无懈可击,然而爱情闯进了他的生活,他不能自制地爱上了特丽莎,然而这并不符合他长久以来的处事原则,所以他一方面倾心于特丽莎,另一方面与其他情人保持密切关系,他的这种做法使自己深爱的女人特丽莎生活在噩梦之中。即使托马斯改变自己的初衷,开始妥协,接受这个荒谬的世界早已设定好的游戏规则,开始与他一见倾心的特丽莎一起承担生命之重,情况也没有好转。早已融入骨髓里的反叛意识在他们婚后不久便再次苏醒,于是托马斯不顾特丽莎的痛苦和郁闷,依旧在不同女人身边逗留,噩梦成了特丽莎生活的主题。无疑妻子的噩梦也是他要背负的一个重担,他总是被她将死去的想法折磨着。问题的症结在于托马斯不认为自己的婚外性生活影响他对特里莎的爱,而特里莎甚至也相信他的爱,可是每个人还是生活在痛苦中。托马斯做不到摈弃其他所有女人。他无力控制自己不与其他女人保持密切关系,也看不出有这种必要。他自己知道得最清楚,他的战绩并没有威胁特丽莎,那么为什么要断绝这种友谊?特里莎也停止不了对丈夫的怀疑:“托马斯,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知道我不该抱怨。既然你是为了我才回布拉格的,我已经禁止我自己嫉妒。我不想嫉妒。我猜想我自己只不过不够强悍,受不了它。救救我吧!求你!”人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意识和无意识相互斗争,人内部多少有自己无法左右的东西,事情总是发生意象不到的变化。   3.悲剧是生命的一种色彩
  这两个故事在背景上都选择了战争,这本身就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因为悲剧的最大特色是人的无奈和不能操控。战争中的一切都是无序和混乱的,任何荒谬可悲可叹的事情都会发生。方鸿渐的悲剧一生有很多偶然性和社会性的因素在里面。因了战争方鸿渐的家庭败落,因了战争他辗转去了内地,经历无数坎坷,从而使他的许多人生选择都没有计划性,几乎一切都聽从命运的安排,这样的生命充满了变幻和偶然。方鸿渐一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失去唐晓夫,这件事情没有偶然性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假使方鸿渐在雨中多等一分钟,假使方鸿渐不把打电话的唐晓夫错认为成苏文纨,一切都会有回环的余地。然而假使只是假使,仅仅表达人的愿望而已,不是现实。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左右下,方鸿渐做的许多选择都有点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偶然性和不可预计性夹在其中,人根本无法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托马斯因为战争被迫放弃自己的职业,来到一个小镇上生活的他最终和妻子死于车祸。特丽莎一生都在逃避母亲的影响,最反对母亲毫不优雅的原初般的生活状态,然而最后她开始觉得自己是错的。也许是生活太累了,特丽莎最后甚至认为自己和托马斯之间的爱还不如自己和卡列宁之间的爱。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一生追求反叛,然而到了最后,她也陷入了迷茫,怀疑自己这样做的意义。萨宾娜的情人弗兰茨得不到真心爱的萨宾娜的赏识,死后也没有脱离老婆的掌控,他的碑文上刻着“漫漫迷途终有回归”,这是他老婆对他的生活最大的曲解,而他死了,无力解释什么。感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人都在过着徒劳的一生,无论生命初始时是反对的还是赞成的,最后都证明是错误的。
  4.结语
  对这两部作品的解读都不限于一个方面,但读的时候确能体会到一种生命的悲哀。尽管如此,关于悲剧我们也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要因为生活本身的悲剧色彩就对生命敬而远之。要体会到悲剧是生命的一种色彩,要学会热爱生命,就要学会体味悲剧。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79.
  [3]米兰.昆德拉,著.徐钧,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加西亚·马尔科斯.百年孤独[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厦门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并引入耦合度的研究范式,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厦门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较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工作满意度总得分及部分因子包括晋升机会等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工作流程等不存在相关性;工作流程、同事关系、绩效考核和科研压力是无力改变的现状;职业生涯规划与工作满意度间及多个
摘 要: T.S.艾略特在《荒原》中充分实践了“客观对应物”的诗学理论。本文解读《荒原》,找寻“客观对应物”与列斐伏尔“空间形式论”的契合点,形成与“历史对应物”思考对应的“空间对应物”思考,体味《荒原》中文明和精神的荒败颓丧,理解作家对现实的沉思和反观。  关键词: T.S.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空间对应物 《荒原》  英国诗人T.S.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188
摘 要:在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家往往着眼宽泛、就题解题,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文本主题、表现手法的理解和题目解读、答案解析上,忽略对文本自身语言的品读、对文本细节的研读,影响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师生除了在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能力上下功夫外,还要在文本语言的品读上多花费精力,善于从细节入手,提高文本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高考 现代文阅读 品读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摘 要: “无讼”一词源于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审断诉讼我与他人一般无二,但我的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传统的“无讼”理念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也给现代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带来许多启示,具有我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制度和司法调解制度都是对于“无讼”理念的积极传承。对于“无讼”一词当下存在诸多理解,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无讼”一词的渊源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数十名全国各地学生的英语发音,总结出中国学生存在的部分英语发音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母语影响,并提供一些纠音方法。  关键词: 英语发音 中国学生 发音问题 母语影响  一、引言  我国一直重视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从小学三年级至本科二年级都是必修学科。其中,英语口语是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语发音作为影响英语口语表达
摘 要: 阿德莱达·加西亚·莫拉雷是西班牙女性作家的代表,其作品《南方》引起很大反响。此作,通篇是她写给父亲的一封长信。表面上看,内容没有新奇之处,只是按照时间的推演。但这个短篇,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盛行一时的“light”文学,反映了当时西班牙小说界具有代表性的创作样式。  关键词: 西班牙 小说 《南方》  在民主化变革之后的西班牙,一大批女性作家的崭露头角为文艺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
摘 要: 本文从考点、题型分值、试题特点等方面,对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古诗词阅读试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命题的特点与趋势,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以为2019年古诗词阅读备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 阅读试题 备考策略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要求很高的创造性活动。一些考生在阅读鉴赏时会有一种“开目不见路,常如夜中行”的感觉,这除了
摘 要: 翻译硕士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已经培养出一大批翻译人才。但是,与医学相关的翻译硕士培养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翻译产业对高端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出更多能满足医药行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翻译人才。本文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翻译硕士培养模式,并对此专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 翻译硕士 重庆医科大学 MTI 培养模式  2007年,国务院学位
摘 要: 当代美国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以水门事件、越南战争为背景,以在世贸大厦双子塔之间走钢丝的人为中心,串联起十几位生活在纽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心灵孤独,渴望交流,彼此扶持,寻求救赎。本文运用阿皮亚的世界主义思想,分析小说中人物在交流中形成的被边缘化社区。母亲“互助会”,凯兰和莱拉爱的家园,走钢丝人脚下的纽约城,认为它们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建立的共同体。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负面文化的冲击,研究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特点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总结这一模式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就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中西文化相辅相成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社会主义价值观 现状与对策  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