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线上涉农贷款风险及防控策略探究

来源 :农村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线下涉农贷款相比,线上涉农贷款对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依赖性更强,风险也更加复杂和多样,传统信贷风险防控体系面临较大挑战.基于此,论文从线上与线下涉农贷款共有的诸如信用风险、商业化风险等传统风险,线上涉农贷款表现较为突出的诸如数据风险、技术风险等新兴风险,以及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在线下、线上涉农贷款上的不同表现形式等角度,系统分析线上涉农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知识宣传、加强“三农”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人工智能算法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加强新兴风险防控等线上涉农贷款风险防控建议.
其他文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系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与国家安全.我国农村水利治理结构大致经历了建国至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动员+基层运作”、农村税费时期的“国家退出+基层统筹”以及税费改革至今的“市场介入+项目供给”的变迁历程.在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我国农村水利治理变迁主要受到宏观历史情境、治理能力与城乡分立政策以及行为主体博弈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同时,农村水利治理的变迁过程具有路径依赖与渐进转型的特征,存在着关键节点并呈现出断裂平衡的状况.当前,我国农村水利治理结构应打破新的“历史否决点”,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
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的调查发现,迁居新社区的移民呈现“双重脱嵌”特征:“身体离场”导致其原有的生产生活变型、社交关系疏离、文化传统消解,形成脱嵌于乡村社会的局面;另一方面,“身份缺场”使其面临现代化融入和发展困境,出现脱嵌于城镇社区的景象.后扶贫时期,需从主体、空间、政策三个方面推促搬迁移民“再嵌入”;应构建嵌入移民的自治理和公共治理体系,营造多维生计空间和社区公共空间,稳定供给兜底性和发展性政策;政策扶持的重点应聚焦于救助特困人员、保护失地移民、完善户籍和产权制度等方面.
“股权激励”作为提升企业职业经理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合作社这一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中是否也能有效发挥作用?文章借鉴最优契约理论和管理者权力理论,基于成都市202份农业职业经理人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构建调节效应模型,验证农业职业经理人入股、决策行为倾向与合作社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一是在合作社的制度框架下,尽管存在更为复杂的决策程序,但“股权激励”对合作社经济绩效依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二是经理人入股与合作社经济绩效在决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下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当经理人承担
探究城乡居民从超市渠道向电商零售渠道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渠道迁徙意愿,对扩大“互联网+农业”的社会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研究基于江苏省四个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以偏最小二乘法为基础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城乡居民渠道迁徙意愿的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电商零售渠道相比,城镇居民超市渠道感知风险差距构成正向影响其渠道迁徙意愿的推力因素,感知易用性差距、渠道信任差距构成正向影响其渠道迁徙意愿的拉力因素,超市受众社会规范和电商零售渠道感知成本差距构成负向影响其渠道迁徙意愿的锚定因素;
基于家长同群效应视角,本文研究了随迁入学对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家长具有提高子女学业成绩的强烈动机,在由家长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家长之间可能互为参照,因此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相互影响.子女随迁入学有助于重构农村家长的参照对象,从而影响其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sobel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结构方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农村家庭相比,随迁家庭面临的教育竞争更加激烈,主要表现为所在班级的其他家庭期望子女接受的教育程度更高,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更多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举动.本文阐释了在青年返乡抉择、创业选择、创业成长、瓶颈突破和成熟进化阶段,社会网络和产业生态的调整变化及其对青年创业的影响.发现社会网络的规模扩大、密度增强和层次提升,帮助青年创业者不断获得要素资源,进而提高在当地产业中的影响力;本地产业生态也为创业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和价值成长机会,伴随生态位提高,创业种群也在不断扩大,进而集聚起更多关键产业资源,有更高环境适应性,这反过来又带动了社会网络影响的扩张.返乡青年亦是从非正式组织逐步进入正式组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对落实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需要立足先天优势,实现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立足整体优势,实现规模经济;立足制度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整个体制机制需要着重处理好上与下、左与右、先与后、能与位、天与地、点和面等六对重要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具体思路应包括构建更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基础、更具有引导力的管理体系、更具有内聚力的共享机制、更
本文以中国奶业发展模式转型为切入点,结合新西兰和美国奶业,对比分析资源和资本导向两种奶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与运行机理,进而揭示中国奶业资本化的根基及其面临的问题,探索可持续的中国奶业发展模式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根植于土地资源的饲草料生产系统是奶业发展的根基,也是奶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资源导向型奶业发展模式经营成本更低、环境损失更小、更可持续,而大规模集中、种养分离的资本导向型奶业发展模式受成本和资源环境的强力制约.可持续的现代中国奶业发展呼唤我们构建以“适度规模、种养结合”为特征的资
乡村建设行动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先后部署开展了乡村改造、乡村重建、乡村改革和乡村振兴,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建设发展道路.但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还是短板弱项、薄弱环节,必须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把握“八大关键”,坚持规划先行,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房建设质量改善、数字乡村建设、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做好政策衔接配套,坚持久久为功;同时,需要强化政策保障,满足人才、用地、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我国乡村数字金融发展迅速,提高了乡村金融服务广度、金融服务深度、居民金融接受度和产业金融匹配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提高了农村居民金融可得性,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数字金融发展尚不充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居民金融知识素养有待增强,金融机构风控成本依然较高.未来我国应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乡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