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用药经验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中重度偏头痛的患者86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43例,观察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并使用。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阿司匹林;中重度偏头痛;副反应
偏头痛属于一种搏动性的头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时常合并有肢体麻木、视物模糊、闪光等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用药经验和临床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中重度偏头痛的患者86例,皆符合王维治的《神经病学》中的偏头痛临床诊断标准[1],VAS评分在7-10分(为中重度),皆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皆排除合并有糖尿病、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哮喘、其它神经系统的疾病。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43例,观察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男有23例,女有20例,年龄在17-58岁,中位年龄为33.1±1.4岁,病程在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1±0.5年,对照组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男有24例,女有19例,年龄在17-58岁,中位年龄为33.2±1.5岁,病程在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1±0.6年,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各方面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给予75mg的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商品名:奥尔芬-75,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对臀部后上方深部进行肌肉注射1次。
1.2.2对照组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给予一次性口服0.9g/d的阿司匹林(北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45021565)治疗。
1.3疼痛评分标准参考的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经患者自身感觉作为根据对治疗后疼痛的程度评分,0分是无疼痛;1-3分是轻度疼痛;4-6分是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是剧烈疼痛[2]。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的疼痛评分数据皆使用SPSS软件13.0版本进行统计,治疗前、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组间比较的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计量单位使用χ±s表示,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的数据使用X2检验,计数单位使用%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讨论
偏头痛属于神经内科门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搏动性或发作性的一侧头痛,可波及双侧,还会合并有视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现象,容易在感染、停药或换季情况下引起头痛发作,也可以表现出多种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调现象[3]。其主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在众多病机研究中,以三叉神经-血管源学说多为临床接受,指出偏头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存在缺陷,在硬模血管分布的三叉神经受到了理化刺激后,会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并使血浆出现炎性渗出,加之肥大细胞脱颗粒,使疼痛介质组胺释放[4],女性患者超过85%、男性患者超过82%可能出现和頭痛相关的劳动能力降低。因此,缓解此类患者的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对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统计发现,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4±1.0分、1.9±0.7分、1.0±0.4分,与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可见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疗效确切。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中的双氯芬酸钠属于由苯乙酸类衍生的一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药理机制是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活性进行抑制,有效对花生四烯酸朝前列腺素的转化的机制进行阻断[5];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快甘油三脂和花生四烯酸的结合,致使细胞内所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下降,进而间接对白三烯的合成进行抑制。因此,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作为一种复合制剂,其中的双氯芬酸对中枢与外周具有双重的作用,不但能够可逆性地对环氧化酶的活性进行抑制,还可以在受体的水平对PGS作用进行直接拮抗,减轻炎症递质致痛、致炎的作用,抑制渗出,能够达到迅速缓解疼痛的效果[6]。
再者,由于双氯芬酸能够选择性作用在环氧化酶异构体的COX2上,因此,COXl/COX2值为最低,其药物耐受性与安全性均较高,且在口服1h后,即刻显著减轻临床症状,起效快,而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达到200mg/ml时,会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以胃肠道反应最明显,本研究中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4例,均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虽然近年来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治疗,其胃肠道反应可减低,但此法药物起效时间和作用持久性也受限;本研究也统计发现,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现,明显对比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要少,与文献结论基本一致[7]。
综上所述,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并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8.
[2]王纪佐.国际头痛学会头痛简介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06,41(12):11-14.
[3]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4]刘瑞霞,明红霞,赵俊丽.步长头痛宁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2):211-212.
[5]Simpson JJ,Davies WE.A review of evidence in support of a role for 5-HT in the perception of tinnitus[J].Hear Res,2000,145(1-2):1.
[6]王金玉.西比灵治疗偏头痛36例疗效分析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65-66.
[7]王志海.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6):775-776.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阿司匹林;中重度偏头痛;副反应
偏头痛属于一种搏动性的头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时常合并有肢体麻木、视物模糊、闪光等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用药经验和临床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中重度偏头痛的患者86例,皆符合王维治的《神经病学》中的偏头痛临床诊断标准[1],VAS评分在7-10分(为中重度),皆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皆排除合并有糖尿病、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哮喘、其它神经系统的疾病。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43例,观察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男有23例,女有20例,年龄在17-58岁,中位年龄为33.1±1.4岁,病程在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1±0.5年,对照组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男有24例,女有19例,年龄在17-58岁,中位年龄为33.2±1.5岁,病程在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1±0.6年,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各方面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给予75mg的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商品名:奥尔芬-75,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对臀部后上方深部进行肌肉注射1次。
1.2.2对照组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给予一次性口服0.9g/d的阿司匹林(北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45021565)治疗。
1.3疼痛评分标准参考的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经患者自身感觉作为根据对治疗后疼痛的程度评分,0分是无疼痛;1-3分是轻度疼痛;4-6分是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是剧烈疼痛[2]。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的疼痛评分数据皆使用SPSS软件13.0版本进行统计,治疗前、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组间比较的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计量单位使用χ±s表示,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的数据使用X2检验,计数单位使用%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讨论
偏头痛属于神经内科门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搏动性或发作性的一侧头痛,可波及双侧,还会合并有视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现象,容易在感染、停药或换季情况下引起头痛发作,也可以表现出多种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调现象[3]。其主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在众多病机研究中,以三叉神经-血管源学说多为临床接受,指出偏头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存在缺陷,在硬模血管分布的三叉神经受到了理化刺激后,会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并使血浆出现炎性渗出,加之肥大细胞脱颗粒,使疼痛介质组胺释放[4],女性患者超过85%、男性患者超过82%可能出现和頭痛相关的劳动能力降低。因此,缓解此类患者的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对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统计发现,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后30min,60min,120min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4±1.0分、1.9±0.7分、1.0±0.4分,与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可见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疗效确切。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中的双氯芬酸钠属于由苯乙酸类衍生的一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药理机制是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活性进行抑制,有效对花生四烯酸朝前列腺素的转化的机制进行阻断[5];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快甘油三脂和花生四烯酸的结合,致使细胞内所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下降,进而间接对白三烯的合成进行抑制。因此,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作为一种复合制剂,其中的双氯芬酸对中枢与外周具有双重的作用,不但能够可逆性地对环氧化酶的活性进行抑制,还可以在受体的水平对PGS作用进行直接拮抗,减轻炎症递质致痛、致炎的作用,抑制渗出,能够达到迅速缓解疼痛的效果[6]。
再者,由于双氯芬酸能够选择性作用在环氧化酶异构体的COX2上,因此,COXl/COX2值为最低,其药物耐受性与安全性均较高,且在口服1h后,即刻显著减轻临床症状,起效快,而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达到200mg/ml时,会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以胃肠道反应最明显,本研究中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4例,均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虽然近年来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治疗,其胃肠道反应可减低,但此法药物起效时间和作用持久性也受限;本研究也统计发现,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现,明显对比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要少,与文献结论基本一致[7]。
综上所述,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使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并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8.
[2]王纪佐.国际头痛学会头痛简介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06,41(12):11-14.
[3]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4]刘瑞霞,明红霞,赵俊丽.步长头痛宁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2):211-212.
[5]Simpson JJ,Davies WE.A review of evidence in support of a role for 5-HT in the perception of tinnitus[J].Hear Res,2000,145(1-2):1.
[6]王金玉.西比灵治疗偏头痛36例疗效分析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65-66.
[7]王志海.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治疗中重度偏头痛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6):77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