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来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dxx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的DVT患者66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门诊非DVT查体者20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Fib、D-二聚体水平等,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DVT发生的危险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教师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8个阶段,面向不同阶段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是有所不同的。处在引导阶段的青年教师,需要通过价值引领来“扣好第一粒扣子”,通过成为彼此的“重要他人”加快身份体认,通过“关键事件”发展行动能力,从而快速提升专业水平。  【关键词】教师生涯循环论;教师专业发展;引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
肠道微生物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分解代谢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效应分子,调节宿主各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如肝、肺、脑等。骨骼肌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对机体自主运动、姿势维持和代谢稳态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骨骼肌与肠道菌群之间的重要生物学联系,认为肌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肠道菌群的数量及结构,创新性提出“肠-肌轴”理论。该文综述肠道菌群对骨骼肌的影响及短链脂肪酸(SCFAs)介导“肠-肌轴”的机制研究进展,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基于肠道菌群干预改善肌肉功能和体能表现提
肠道菌群被认为与多种疾病相关,其中,肠道菌群与高血压、慢性肾脏病发生及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破坏了原有的肠道菌群组成,进而又促进了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病的发展。高血压、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改变的因果关系及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该文回顾了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重点总结了共生微生物影响宿主免疫对原发疾病进展的作用,阐述了肠道菌群介导的免疫反应与高血压、慢性肾脏病之间除细菌细胞壁及脂多糖外主要通过短链脂肪酸、血管紧张素Ⅱ、氧化三甲胺等相互联系,以期
目的探讨术后给予褪黑素对全身麻醉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睡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20例,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 mg褪黑素组(A组)、10 mg褪黑素组(B组)和安慰剂组(C组),每组40例。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采集唾液后A组、B组、C组患者分别服用5 mg褪黑素、10 mg褪黑素和形状气味相同的安慰剂。分别于术前1 d、手术当天、
肝性脑病(HE)是临床上终末期肝病并发的一种常见的、复杂的神经精神综合征。HE的出现往往提示肝病患者结局较差。HE涉及的病理机制复杂,确切的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改变与HE发生的相关性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目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HE已取得一定疗效。该文就肠道菌群与HE的关系,以及采用微生态制剂、乳果糖、抗生素、菌群移植等治疗HE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探索HE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HE提供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