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评价“五唯”何以难破——制度分析的视角

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评价中存在的“五唯”问题饱受诟病,近年来政策频发却收效甚微,社会各界尚未找到“五唯”难破的制度源头.科研评价是政府、组织和个人逻辑相互嵌套的复杂活动,“五唯”的形成和难以破解源于多重制度逻辑冲突下的不同主体行为选择:政府逻辑的委托-代理距离差造成制度约束力减弱;多任务模式下,组织和个人逻辑追求可测量绩效催生出“信号怪圈”;三重逻辑的目标冲突导致政策目标转置和压力累积;政府逻辑的同化使得组织和个人逻辑原有的学术使命被忽视;在制度演变和模仿中,“五唯”导向作为非正式制度固定下来,产生制度惯性阻碍改革发挥实效.破解“五唯”之道,需要弥合多重制度逻辑的矛盾点,强化各主体共同价值导向,以高校为突破口,加强稳定支持并深化改革,降低制度的惯性和趋同.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教材使用中存在错误倾向。课程与教材具有内在联系性,课程是教材存在的合法性根据,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对于课程有工具性价值。  【关键词】课程 教材 教师  2001年之前,我国教育界甚少谈论课程,当然也不会去思考和研究课程与教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经过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洗礼,课程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遗憾的是,在课程思想和课程理论推行的过程中,仍然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课程与教材之
【摘 要】本文论述了新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针对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 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21世纪,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因素,全球正在快速进入“深度信息时代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从理论上对这一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体系、治理目标和治理依据出现了内涵的嬗变,但参与式治理理论、产权激励理论和均衡博弈理论则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这一嬗变本身具有了合理性.面对这一创新举措需要对实践进路重新规划,应当从调解制度供求关系、确立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探索“院为实体”的改革路径三方面进行,以实现这一改革举措在理论及实践中的意义与优势.
【摘 要】语文的高阶思维能力可以概括为分析与整合、探究与评价、多元与创新三种主要形式。它们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彼此互补的逻辑关联性。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是一个动态发展、渐进提升的过程。高阶思维能力是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相互融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创设和谐开放的环境氛围,重视思路教学,以阅读为载体,从篇章结构、词句理解
【摘 要】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品质蕴含在游戏的细节中。幼儿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固有观念中的短板,从幼儿的角度看待游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角色游戏、从幼儿的视角诠释自由与规则,解读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品质的发展规律,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游戏 自由角色游戏 学习品质 教育观念  游戏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品质蕴含于游戏的每个细节中,教师关注幼儿的游戏发展在很大程度
好教师的好,首先是课好.他们的课常常被模仿,从大的思路到小的细节.但好课究竟是怎么来的,许多年轻教师可能没琢磨过.我们以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之美”一课为例,来看看好教师是如何对待课的,年轻教师应该学习些什么.
期刊
高质量发展既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充分”的发展、“长远”的发展:其不仅仅是部分地区、部分类型或少数若干所大学的高质量发展,而是所有地区、所有层次和所有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兴起的规模化建设,而是全面规划、稳扎稳打的创新性发展;不是谋一时、谋一域,而是谋长远,谋全局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把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支撑
【摘 要】本文基于碎片化教学的现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形成了“整体统摄·快慢相谐”的整体化教学主张,通过展现这一主张的基本内涵与结构框架、基本理念与特征以及六类实操性课型,从而彰显整体化教学的价值功能,直指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整体化教学主张 基本理念 课型  “整体统摄·快慢相谐”的整体化教学主张,是立足整体,基于课程意识,借力课程整合,站在课程高度教学,统合课程资源设定教学内
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由劳动的主客体统一关系、实践性和情感性等主体特性决定的.结合、契合和“真做”是实现劳动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规律,在劳动教育观照下,劳动的主体特性才得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养.从劳动教育的视角剖析高校专业学位培养的学科化严重、实践能力弱、职业素养差等问题.针对高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目标、特点和问题,提出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现路径,构建应用创新导向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提出行动导向的课程实施与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构建和实践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劳动育人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
以评价为手段探索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已成为近年来省域政府探索分类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审视当下省域高校分类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评价驱动高校分类发展的改革路径,包括,明晰高校的类型区分度,建立体现基于学科特色的多元化评价;引导鼓励高校按分类确立战略目标,转变质量观;从注重鉴定功能的“资源观”向注重发展过程的“增值观”转变,从办学水平评价走向引导高校发展的增值评价;转变政府在分类评价中的支配地位,夯实多方参与的行政问责、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