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成为时代的潮流,它还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正在直面改革的语文教学而言,带来了新的思考。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很好地认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实际地位,结果只能是鸠占鹊巢,反受其累。我们必须清醒的问一问自己,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多媒体语文教学。
  我们知道,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是在一片争议声中逐渐被认识,继而被批判,被平反,而只有在繁华散尽之后重新被认识时,才是真。多媒体被引入教学同样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
  一、锦上添花更好
  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初,备受好评。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平时的常规教学课几乎都缺少不了多媒体的身影。此时,我们能听到的几乎只有一种声音——喝彩与赞美。这也说明它确实有着其它工具所不及的优越性。
  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就提到了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而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的。其中,网络是我们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结合作用,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除此外,多媒体的走进课堂还可以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合理的运用有时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上到《安塞腰鼓》一课时,我们读着那粗犷的文字,似乎感受到了那若狂的激情,但怎么读,也很难真切地被文字震撼,更不用说点燃自己内心的那份豪情了。但当我们利用多媒体反复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才真正感受了黄土地上狂舞的生命力,体会那腰鼓的发狠没命了的声响,那“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实给了我们一种生命的震撼。此后,学生再来诵读本文,便能真有了一股发狠了,没命了的激情。
  而除了震撼之外,安塞腰鼓演出的场面本身也是一扇走进黄土高原生命的窗口,黄土地、红高粱、白头巾、黝黑的肌肤、如火的烈日,这构建起来的不正是色彩斑斓的生命之歌么?而这美丽的图卷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谈的,此时只需用多媒体展示一栏黄土高原所必须面对的一些严峻问题,一些图片,相信学生就会真正去思考这样一个“困倦的世界”构建的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画,更是一曲悲壮的歌。而这生命之花正是在这样一个本该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开来的。
  这些往往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让学生去感受的到的。
  有时我们也希望能补充一些课外的东西,如一篇范文,一个优秀的朗诵视频,一曲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这不是我们都可以用多媒体以外的工具来替代的。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应该都理解,语文的复习课其实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语文课在复习时缺少学生统一而又内容典型的例题,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去订资料,也不可能每次都用听例文来替代阅读,更不可能每次都去复印范文。而多媒体的运用此刻却能轻而易举的解决此类问题。
  二、不得不去反思
  多媒体教学实际操作产生的问题要求我们不得不去反思。
  当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堂而皇之地成为更多教师的日常行为,泛滥到成为一堂课的主角时,问题便浮出水面了。有报道称,某校学校因为停电,有些教师居然以停电为由,让学生自习。可见,多媒体教学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时候了。这其实也体现出个别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程式进行机械性的授课。本身而言,这是忽视了自身的成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是不负责任的照本宣科,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更不用说去提高学生的能力了。
  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我们也不得不反思。
  语文课堂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展开活动,初中教学尤为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过于追求课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如此,多媒体语文教学同样不能例外,而实际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将看、讲、练作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更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
  新课程标准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中明确提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感悟”就是我们对阅读的一种心神的交汇,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是一种内心的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而这不是影像资料和直接给予所能真正达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过程”的习得。
  新课程标准重“过程”,强调了它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等丰富的认识过程来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那么过程中怎样探索,产生什么样的思考,联想到什么内容,是课件最终能确定下来结果的么?如果这样,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过程从何而谈。
  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来看,我们所需要的课堂应该是发散思维的课堂,学生随时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是我们制作课件时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设计一条思路,一条线,如果学生的思路离开了这条线,这个课件可能就很难进行。
  新课程重视“对话”,它强调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求师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情境的复杂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或改变教学目标,应该让教学过程在不断的“生成”中延展。
  所以,我们的教案应该是“生成性”教案,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链条。
  如果学生长期被动的接受这种链条式课件,那么从哪里去谈“生成”,从哪里去谈“对话”呢?
  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
  三、多媒体教学实际操作中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1.背景的设置
  制作课件过程中,有些教师误认为制作出来的课件是为了引起学生更多注意力,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主观上总希望把课件做的更华丽一些,夺目的背景图片则成了首选。我们必须清楚,使用课件的目的本身不是制作课件,而是为了更好的上课,作为工具,课件不可以喧宾夺主,这会直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非需要,背景最好简洁大方,因为背景终究是背景,色彩颜色如不能配合字体需要,也会影响阅读。
  2.区别阅读和范读
  教学中发现教师有时会将一些辅助性的文字显示在屏幕上,自己埋头看着电脑,范读显示的文字,但学生现在是听还是看,教师并未交代,这样不仅让学生缺少目标,更会让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照本宣科的感觉。此时,我们大可以让学生诵读或阅读,如需要教师范读,最好不要在屏幕上显示。
  3.内容必须适度,扣紧教学目标
  我们总以为多媒体的使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于是喜欢尽可能多的,甚至毫无删选地将涉及的知识加入到课堂中去,教师自身辛苦不说,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更是问题,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一堂课紧紧巴巴地过一张张的幻灯片。因而,适度是必须要注意的地方,这就要我们必须时刻谨记教学目标,从设计到使用都应有所侧重。
  4.超链接的使用
  生成性的问题不是我们在设计课件时都能够想到的,但对于一些大的方向,或可以松动的环节及顺序性,我们可以通过超链接进入到设想的幻灯片界面,避免一味按照固定的形式生搬硬套,左右学生的思路,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利于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
  5.板书的重要性
  一堂语文课如果有一个好的板书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幅课堂构架图,不仅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更能帮学生理清重点。多媒体使用以后,教师们虽然没有把板书忘记在课件之外,但往往是只在最后将应该有的板书体现出来,缺少了过程。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后已经渐渐将多媒体作为了课堂可以为自己代劳的一切工具,一堂课下来,可能一个字都不写,这直接抹杀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更让课堂重难点被淡化。
  6.保证课堂时间
  现在多媒体教学不再是以前的几个班级公用一个多媒体教室,学生不用从一间大展厅走到另一间大展厅,它已经走进了许多学校的教室,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上课时只需要带着笔记本和一本教科书就可以了。然而,不可回避的,电脑、多媒体的启动、幕布降落、调试图像,打开界面等都需要时间,如果教师是连堂,而又不在一个班级上课,问题可能就更多了。这些时间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前进班准备。不然会直接耽搁课堂时间。
  7.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
  学生的休息时间应该是自由的,宽松的。不应该被压制,多媒体的使用必然会出现教师早到、迟走的现象,如果有教师稍微拖堂一分钟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休息,因为教师整理多媒体工具的时间里并没有离开教室,这样学生在教室的自由时间大大缩短。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只能自己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效率了。
  四、怎样运用才算是最合理的运用
  举个例子来说,口渴时我们会用茶杯、水壶来喝茶、喝水,没有杯子、水壶时用大碗也是可以的,如果这些都没有,我们不会认为就无法喝水了,因为喝到水才是目的。沙漠之中我们见到清泉,俯下身子直接去饮难道不可以嘛?
  但是如果我现在什么器具都有,而我们又不是很渴,我个人觉得还是用茶具会更好一些,一杯清茶齿颊留香,沁人心扉,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需要外出,防止外出无水可饮,带着军用水壶之类的器皿装水不是更好些么?
  如果是口渴难当,还是大碗来的痛快,仰头直饮,更觉酣畅淋漓。
  可是若是喝的不是茶水之类,而是面汤,我想还是大碗好些。如果一定要用杯子、水壶去装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么?相信很多人质疑,即使自己说不出什么辩驳的理由,只能说是一种感觉。可是也只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感觉,才让我们体会到了天地有心,生灵有命,也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领略先贤精神的灵性,誓愿万世创建太平。
  我们的生活如此,我们的课堂也不应当例外,灵性教育也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面新旗帜。更何况,新课标中多处强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如果我们自己的课堂本身都缺少一种灵性的体验,学生从哪里的到体验,又怎么愿意去体验。
  在我看来,有益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当我们认为“手抓羊肉”别有味道时,摒弃了器具,粗犷一些有何妨?这不正是豪放么?多媒体不需要用时也大可以放置一旁,有些是书读百遍才可意会的东西,还是让学生意会为好,再优美的画面也道不尽“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味道,再高超的演技也诉不尽“黛玉葬花”的惆怅。即使是文章《口技》,我们只能从一些片段当中看到现在口技艺术家的成就,但是与课文中的相比还是存在差距,可见视频的展示是取代不了反复阅读后的那种想象空间的。
  需要用时我们也大可以将之“拿来”,“纸上得来终觉浅”,一曲休止符后再次萌生生命力的《命运》,这些不是我们能用语言可以描绘出来的。
  我们在学习综合性活动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不可能只是谈论老黄历的事情,而怎样结合时事,怎样更快捷地反映社会现状,我想多媒体的应用会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学生诵读“在中国,九一八的炮火、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惊醒”之后,就可以谈到近日钓鱼岛等事件。此时,多媒体不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材料,为我课堂服务,更能烘托气氛,使之为课堂服务。
  因此,我们对多媒体的应用不应当是痴迷,更不应当是抵触,而是顺其自然,把它当作船之桨,门之帘,椅之扶手,能用到实处就是最好,把它当作是黑板、粉笔之外的另一个工具就好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多媒体被定为一个超大型工具而不是左右上课思路,忽视课堂生成,替代学生思考的“万能胶”时,我相信,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多媒体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圣泉中学)
其他文献
经历十年课改的磨砺,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认为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而有效教学又始于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因此,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实施的当下,如何基于“课标”制定简洁、实用、有效的教学目标成为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并实践着的一个重大问题。自2012年2月起,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就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专项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
【内容摘要】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初中英语这一语言学科的教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如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何合理开展有效提问,从而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试金石,成为英语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情感 兴趣 提问 有效性 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课堂教学的有
【内容摘要】阅读批判也叫批判性阅读,它最明显的意义在于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乃至语文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知识增长、智力发展。而且能让学生察己省身,提高修养,健全人格,主动成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和谐。可以说进行批判性阅读可以达到阅读效果的至高目标追求 ——“和谐阅读”。也即是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能实现和谐阅读教学。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 阅读批判 和谐阅读教学  语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教程,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的魅力。  下面是笔者就《有理数的乘法》所听到的两节课,谈谈对学生自主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听到批评语文的声音;在报刊中,也常常能看到批评语文的文章。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便习以为常起来,甚至,也跟着批评起来。似乎,不批评就跟不上“主流思潮”了。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许多的批评,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这样的批评放大了来看,或许就是一种谬误。更何况,有些批评,本来就含有偏见。  我们不讳饰我们的缺点,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从。  为此,我罗列了批评语文的八个观点来进行探讨。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育界对于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定位一直都不甚明确。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紧紧扣住“真”字,从提高自身教育水平能力入手,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们要做真人、说真话、学真知,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得到进步。  【关键词】班主任 感恩 向上 坚韧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等等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与变
【内容摘要】在场散文诞生以来,受到众多作家、学者、教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关注这个奖项,其实是希望能从这儿明确散文的本质特征,去蔽求真,寻散文教学之径,帮助我解决一直以来困惑的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  【关键词】在场主义散文 散文性 去蔽 求真  去年开始关注到一个民间文学奖项,我喜爱的作家林贤治以他的优秀作品《旷代的忧伤》拔得大奖头筹,获得“第一届在场主义散文奖
【内容摘要】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高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关键词】和谐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课堂内容课堂氛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和谐教学,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
【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怕写作文,应付作文谈到要刺激学生的写作情感和欲望,进而从“语言诱导”、“动手调味”、“竞赛刺激”、“趣味吸引”、“评价激励”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拨动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趣味吸引评价激励  “文章是心灵的轨迹,有旺盛的写作热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感,一行行文字就会从火热的心头奔涌而出。”特级教师于漪是这样说的。我深有同感。  据调查我们有不少中学生对作文
有这样一堂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课文的名字叫《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是田间的一首短诗,6行35个字,摘录如下: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这篇文章我已上过多遍,基本上是用半节课时间,这一次,我的设想也一如既往。按照惯例,我先请一位同学诵读这首诗,前面读的很好,可在读最后一句时,他加了一个“就”字,把“这是奴隶!”读成了“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