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高校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大学生自身观念改变、自身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观念改变
大学生就业事关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素质提升,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业不仅是大学生谋生的手段也是融入社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希望的重要途径。就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所有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促进服务,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但当当就业率明显低于录取里率时就违背了市场规律,供求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必然影响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信心,同时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对学校和政府产生巨大压力。那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国家层面
我国现阶段处于体制转轨期,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现阶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制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促进政策和运作机制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今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为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越来越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制定有利于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决策行为进一步趋向于理性化和长期化。
2.宏观经济发展
政府一定要一心一意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制定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政策时,突出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的战略目标,把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
3.高校就业指导
在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是将合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帮助大学生从始业教育就开始关心自己的职业设计,努力促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职业岗位。因此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要启动就业指导工作。
面对新形势,学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必须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就业指导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系统工程。高校就业指导包括政策指导、思想指导、技术指导、职业业务指导。(1)政策指导: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宣传、教育,使广大毕业生真正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克服择业的随意性、盲目性,消除择业困惑和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走出择业误区,提高贯彻执行国家就业方针的自觉性,根据国家需要并结合个人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职业。(2)思想指导:积极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建立以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特别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走向大市场的教育。(3)技术指导;就业技术指导内容包括择业技巧、自我推销技巧、择业材料准备、择业程序及掌握应聘面试的技巧。避免各种技术原因造成的就业障碍。(4)职业和业务指导:职业的基本知识,提供职业信息,开展择业咨询,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
4.就业信息畅通
学校首先应开发建设好开放的校园网,是就业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学校应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把毕业生资源信息编制成册,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把毕业生资源信息公布在校园网上及各省市人才资源库存网络上,便于用人单位查询访问。努力使供需信息的收集、发布和供需双方的相互选择快捷高效。
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各高校重点针对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广开就业信息渠道。筹划好校园招聘会,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5.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更要认清形势,面对时代的发展,重新审视各种职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适应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转变,破除传统的精英式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1)要树立有事做,有合法报酬和收入就是就业的观念。(2)树立职业无高低贵贱和能上能下的就业思想。(3)克服择业理想化的倾向。不要刻意追求有乐趣的工作,要在工作中追求乐趣,在现实的本职工作中大显身手。(4)做好专业和兴趣的转移,进行就业准备。(5)树立自主创业和竞争就业的观念。通过自谋职业可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创业成功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6)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流动就业观念。只有树立这样的就业观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如果大学生切实能够转变就业观念,去除“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非外企不去”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现实的择业空间还是很大。城市人满为患,广大农村却求贤若渴;沿海人才济济,中西部却大有用武之地;传统的就业渠道窄了,还有更多的新渠道尚未开掘。因此,毕业生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一个地方,而要有变通思想,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好的相结合,勇敢地走向市场,勇敢地和他人竞争。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外部环境短期内也不会迅速改变,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清醒认识的一个事实。因此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实现良好就业要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观念不改变,只能是画地为牢,徒增就业困难和烦恼。而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光靠大学生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依靠高等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才可能奏效。
参考文献
[1]王麗芬,王玉娟,程永红.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J].中国市场,2006(9).
[2]崔丹,孙国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
[3]钱明霞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观念改变
大学生就业事关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素质提升,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业不仅是大学生谋生的手段也是融入社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希望的重要途径。就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所有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促进服务,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但当当就业率明显低于录取里率时就违背了市场规律,供求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必然影响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信心,同时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对学校和政府产生巨大压力。那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国家层面
我国现阶段处于体制转轨期,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现阶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制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促进政策和运作机制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今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为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越来越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制定有利于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决策行为进一步趋向于理性化和长期化。
2.宏观经济发展
政府一定要一心一意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制定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政策时,突出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的战略目标,把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
3.高校就业指导
在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是将合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帮助大学生从始业教育就开始关心自己的职业设计,努力促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职业岗位。因此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要启动就业指导工作。
面对新形势,学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必须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就业指导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系统工程。高校就业指导包括政策指导、思想指导、技术指导、职业业务指导。(1)政策指导: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宣传、教育,使广大毕业生真正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克服择业的随意性、盲目性,消除择业困惑和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走出择业误区,提高贯彻执行国家就业方针的自觉性,根据国家需要并结合个人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职业。(2)思想指导:积极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建立以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特别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走向大市场的教育。(3)技术指导;就业技术指导内容包括择业技巧、自我推销技巧、择业材料准备、择业程序及掌握应聘面试的技巧。避免各种技术原因造成的就业障碍。(4)职业和业务指导:职业的基本知识,提供职业信息,开展择业咨询,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
4.就业信息畅通
学校首先应开发建设好开放的校园网,是就业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学校应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把毕业生资源信息编制成册,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把毕业生资源信息公布在校园网上及各省市人才资源库存网络上,便于用人单位查询访问。努力使供需信息的收集、发布和供需双方的相互选择快捷高效。
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各高校重点针对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广开就业信息渠道。筹划好校园招聘会,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5.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更要认清形势,面对时代的发展,重新审视各种职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适应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转变,破除传统的精英式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1)要树立有事做,有合法报酬和收入就是就业的观念。(2)树立职业无高低贵贱和能上能下的就业思想。(3)克服择业理想化的倾向。不要刻意追求有乐趣的工作,要在工作中追求乐趣,在现实的本职工作中大显身手。(4)做好专业和兴趣的转移,进行就业准备。(5)树立自主创业和竞争就业的观念。通过自谋职业可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创业成功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6)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流动就业观念。只有树立这样的就业观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如果大学生切实能够转变就业观念,去除“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非外企不去”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现实的择业空间还是很大。城市人满为患,广大农村却求贤若渴;沿海人才济济,中西部却大有用武之地;传统的就业渠道窄了,还有更多的新渠道尚未开掘。因此,毕业生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一个地方,而要有变通思想,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好的相结合,勇敢地走向市场,勇敢地和他人竞争。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外部环境短期内也不会迅速改变,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清醒认识的一个事实。因此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实现良好就业要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观念不改变,只能是画地为牢,徒增就业困难和烦恼。而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光靠大学生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依靠高等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才可能奏效。
参考文献
[1]王麗芬,王玉娟,程永红.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J].中国市场,2006(9).
[2]崔丹,孙国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
[3]钱明霞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