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育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本文从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傣族舞课程中的困境出发,探索傣族舞蹈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方法,旨在有效提升高校傣族舞课程教学的全方面育人目标。
关键词:舞蹈教育;傣族舞蹈;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0 引言
社会变革致使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多的特点。当代高校学生对新事物具备天生的适应能力,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也逐渐开始呈现出多种变化。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在傣族舞蹈课程中探索思政教育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傣族舞蹈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教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就未缺席学生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自身的理解,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同时,思政教育对学生的精神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还可以帮助思政教育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的变化,能够及时开导情绪较为低沉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而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 傣族舞蹈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舞蹈课程建设层面
从当代高校傣族舞蹈教育课程建设层面来看,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研究支撑以及实践模板,教师即使想要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和前例的支持,只能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寻找适合的教学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教师因在课程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而无心进行思政教育,部分教师甚至因缺乏资料和范例而放弃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逃避自身的责任。另一方面,缺乏相應的教学实施纲要、教材以及教学方式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教材的支持既能够补充学生的教学大纲,还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方向,更加容易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教材的缺失导致教师无法明确教学的具体方向和内容,需要重新制定教学规划,这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开展思想教育需要优秀教师不断摸索和引导,还需要学生和高校责任人的配合和帮助,仅依靠教师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2.2 教师团队层面
很多高校傣族舞蹈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仅与学生的实操锻炼相关,学生并不需要在其他方面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只需不断训练自身的舞蹈技巧即可,所以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教学的投入并不多。再加上过于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认为只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率就能实现学校知名度的提高,错误地理解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教师对思想政治培养的忽视也会间接导致学生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这既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高校课程质量的提高。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找到了思政教育方法,但是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并不大,在摸索出适合的教学方式之后就立即展开教学,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深化,仅限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转变思维,不注重学生的思考深度,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引导深度不够,科学的教学方法虽然得到了使用,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充分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而且其中大部分教师都不是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对这一教育形式缺少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极易步入错误道路。
2.3 学生层面
一般来说,大学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比较放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因此对学生的管束较为严苛。而进入大学后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以及紧张的学习环境,并不会第一时间注意自身思政素养的提高,而是不断探索生活。同时,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学生自小就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没有概念,大部分只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学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并不重视,并不会下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注重自身技能的掌握,注重自身各项舞蹈技巧的提高,忽视了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缺乏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1]。在大学期间,教师并不会督促学生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学生也会不重视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双重的忽视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存在较大的困难。
3 傣族舞蹈课程中课程思政教育方法
3.1 立足傣族舞蹈课程,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需要把自己对“美”的领悟贯穿于傣族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舞蹈技能时,要为学生示范标准的舞蹈动作,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三道弯”的三种体态造型与傣族人的生活地域、生活习惯有关,在舞姿造型上模仿栖息在树上的孔雀的自然形态。在傣族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大都以“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气质,同时将女性的体态之美以及男性的矫健深刻体现出来。而学生需要感受舞蹈动作中的“美”,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练习这些舞蹈动作从而加深其对“美”的感受。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对这一舞蹈技巧的理解,在了解每一个学生对这一动作的理解后,教师可以将傣族舞蹈文化知识与舞蹈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深度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之美以及艺术之美。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舞蹈技巧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舞蹈艺术感受,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带动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舞蹈艺术的内涵和本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将这种美的体验传播给周边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傣族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于自身舞蹈技能的自信程度,促进学生自身综合发展。 3.2 立足区域特色,将傣族知识融入课堂
由于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天气常年湿热,傣族人民普遍不喜欢过于激烈的活动,所以傣族舞蹈动作大都非常平缓且仪态十分安详,需要跳跃的动作并不多。在傣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傣族舞的由来,可以为学生介绍傣族各类活动以及历史文化等,让学生了解历史,还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对傣族舞蹈的认知,展现学生对傣族舞蹈的认知及其价值观,教师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拓宽其视野,让其明确自己的“三观”。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孔雀舞时,可以为学生介绍傣族的历史文化,让其知晓傣族人视孔雀为圣鸟且极为喜爱,傣族的服饰特点、佛教雕塑、孔雀的姿势神态等都较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运用较为活泼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一系列动作进行排列组合,避免使用枯燥乏味的训练方法,从而让学生长期保持新鲜感,让其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学习中,提升學生吸收课堂知识的质量。其次,教师可以将傣族舞蹈中的诸多要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进行舞蹈技能训练时也能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吸引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实际教学状况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使思政教育内容不断转化。另外,可以在傣族舞蹈训练过程中融入一些较为轻松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增强其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渐加大动作难度,帮助学生树立迎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3.3 “同课异构”,开展特色教研活动
舞蹈教师可以定期与其他专业教师沟通,开展“同课异构”课程教学活动,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可以使用的舞蹈教学素材。虽然不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差距显著,但是其本质上的教学含义是一致的,都是将教学内容和思想道德培养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内容,还可以让其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三观”,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其他专业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给舞蹈课程提供较大的帮助。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蹈技巧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价值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技巧的内涵,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在傣族舞的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对傣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进行编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创作,促使学生在有形以及无形之间对人生的意义产生进一步的思考;美术教师可以将傣族的服饰以及当地的民族文化内容等融入美术教学;人文历史教师可以从傣族历史文化出发为学生授课。教师将自己对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的思考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将傣族舞蹈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能提高傣族舞蹈的教学成效,能让学生认识傣族舞蹈文化,还能激发学生对傣族舞蹈的热爱。将傣族舞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好舞蹈基本功的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增强学生的心智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想政治方面的困难,引导学生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并将其传承下去[2]。
3.4 开展多渠道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舞台演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其积攒更多关于傣族舞蹈演出的经验,为其之后参加活动竞赛等提供经验。这能为学生未来的职场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了解到舞蹈并不是一个人的演出,而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展现舞蹈不仅需要自身有过硬的实力,还需要和周围的舞蹈者配合,更要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随机应变。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惠民演出活动,这一方面能够丰富基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其观赏到美轮美奂的舞蹈演出,进一步宣扬傣族舞蹈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傣族舞蹈,喜爱傣族舞蹈,进而吸引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民族,感受少数民族的魅力,促进民族团结友爱。另一方面,能拉进当代大学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提高自己傣族舞蹈的技能技巧水平,了解演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积累充足的经验,还能深入社会,体验社情民意。学生通过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结合长年的课堂知识学习,能形成更加科学的价值观念,进而为我国社会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国家建设事业,增强人民的生活幸福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驻地部队以及福利院慰问演出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4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傣族舞蹈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不断挖掘傣族舞蹈教育中的思政因素,并将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渗透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而学生在掌握傣族舞蹈技能的同时,也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的时代责任,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鲁芬霞.“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4):183-184.
[2] 周佳.以舞蹈塑造高尚之魂——高校舞蹈思政改革模式[J].区域治理,2019(29):182-184.
作者简介:李珊(1982—),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
关键词:舞蹈教育;傣族舞蹈;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0 引言
社会变革致使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多的特点。当代高校学生对新事物具备天生的适应能力,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也逐渐开始呈现出多种变化。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在傣族舞蹈课程中探索思政教育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傣族舞蹈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教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就未缺席学生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自身的理解,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同时,思政教育对学生的精神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还可以帮助思政教育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的变化,能够及时开导情绪较为低沉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而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 傣族舞蹈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舞蹈课程建设层面
从当代高校傣族舞蹈教育课程建设层面来看,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研究支撑以及实践模板,教师即使想要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和前例的支持,只能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寻找适合的教学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教师因在课程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而无心进行思政教育,部分教师甚至因缺乏资料和范例而放弃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逃避自身的责任。另一方面,缺乏相應的教学实施纲要、教材以及教学方式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教材的支持既能够补充学生的教学大纲,还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方向,更加容易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教材的缺失导致教师无法明确教学的具体方向和内容,需要重新制定教学规划,这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开展思想教育需要优秀教师不断摸索和引导,还需要学生和高校责任人的配合和帮助,仅依靠教师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2.2 教师团队层面
很多高校傣族舞蹈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仅与学生的实操锻炼相关,学生并不需要在其他方面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只需不断训练自身的舞蹈技巧即可,所以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教学的投入并不多。再加上过于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认为只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率就能实现学校知名度的提高,错误地理解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教师对思想政治培养的忽视也会间接导致学生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这既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高校课程质量的提高。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找到了思政教育方法,但是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并不大,在摸索出适合的教学方式之后就立即展开教学,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深化,仅限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转变思维,不注重学生的思考深度,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引导深度不够,科学的教学方法虽然得到了使用,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充分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而且其中大部分教师都不是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对这一教育形式缺少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极易步入错误道路。
2.3 学生层面
一般来说,大学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比较放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因此对学生的管束较为严苛。而进入大学后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以及紧张的学习环境,并不会第一时间注意自身思政素养的提高,而是不断探索生活。同时,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学生自小就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没有概念,大部分只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学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并不重视,并不会下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注重自身技能的掌握,注重自身各项舞蹈技巧的提高,忽视了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缺乏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1]。在大学期间,教师并不会督促学生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学生也会不重视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双重的忽视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存在较大的困难。
3 傣族舞蹈课程中课程思政教育方法
3.1 立足傣族舞蹈课程,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需要把自己对“美”的领悟贯穿于傣族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舞蹈技能时,要为学生示范标准的舞蹈动作,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三道弯”的三种体态造型与傣族人的生活地域、生活习惯有关,在舞姿造型上模仿栖息在树上的孔雀的自然形态。在傣族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大都以“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气质,同时将女性的体态之美以及男性的矫健深刻体现出来。而学生需要感受舞蹈动作中的“美”,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练习这些舞蹈动作从而加深其对“美”的感受。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对这一舞蹈技巧的理解,在了解每一个学生对这一动作的理解后,教师可以将傣族舞蹈文化知识与舞蹈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深度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之美以及艺术之美。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舞蹈技巧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舞蹈艺术感受,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带动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舞蹈艺术的内涵和本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将这种美的体验传播给周边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傣族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于自身舞蹈技能的自信程度,促进学生自身综合发展。 3.2 立足区域特色,将傣族知识融入课堂
由于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天气常年湿热,傣族人民普遍不喜欢过于激烈的活动,所以傣族舞蹈动作大都非常平缓且仪态十分安详,需要跳跃的动作并不多。在傣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傣族舞的由来,可以为学生介绍傣族各类活动以及历史文化等,让学生了解历史,还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对傣族舞蹈的认知,展现学生对傣族舞蹈的认知及其价值观,教师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拓宽其视野,让其明确自己的“三观”。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孔雀舞时,可以为学生介绍傣族的历史文化,让其知晓傣族人视孔雀为圣鸟且极为喜爱,傣族的服饰特点、佛教雕塑、孔雀的姿势神态等都较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运用较为活泼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一系列动作进行排列组合,避免使用枯燥乏味的训练方法,从而让学生长期保持新鲜感,让其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学习中,提升學生吸收课堂知识的质量。其次,教师可以将傣族舞蹈中的诸多要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进行舞蹈技能训练时也能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吸引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实际教学状况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使思政教育内容不断转化。另外,可以在傣族舞蹈训练过程中融入一些较为轻松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增强其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渐加大动作难度,帮助学生树立迎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3.3 “同课异构”,开展特色教研活动
舞蹈教师可以定期与其他专业教师沟通,开展“同课异构”课程教学活动,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可以使用的舞蹈教学素材。虽然不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差距显著,但是其本质上的教学含义是一致的,都是将教学内容和思想道德培养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内容,还可以让其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三观”,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其他专业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给舞蹈课程提供较大的帮助。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蹈技巧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价值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技巧的内涵,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在傣族舞的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对傣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进行编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创作,促使学生在有形以及无形之间对人生的意义产生进一步的思考;美术教师可以将傣族的服饰以及当地的民族文化内容等融入美术教学;人文历史教师可以从傣族历史文化出发为学生授课。教师将自己对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的思考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将傣族舞蹈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能提高傣族舞蹈的教学成效,能让学生认识傣族舞蹈文化,还能激发学生对傣族舞蹈的热爱。将傣族舞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好舞蹈基本功的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增强学生的心智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想政治方面的困难,引导学生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并将其传承下去[2]。
3.4 开展多渠道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舞台演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其积攒更多关于傣族舞蹈演出的经验,为其之后参加活动竞赛等提供经验。这能为学生未来的职场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了解到舞蹈并不是一个人的演出,而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展现舞蹈不仅需要自身有过硬的实力,还需要和周围的舞蹈者配合,更要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随机应变。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惠民演出活动,这一方面能够丰富基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其观赏到美轮美奂的舞蹈演出,进一步宣扬傣族舞蹈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傣族舞蹈,喜爱傣族舞蹈,进而吸引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民族,感受少数民族的魅力,促进民族团结友爱。另一方面,能拉进当代大学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提高自己傣族舞蹈的技能技巧水平,了解演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积累充足的经验,还能深入社会,体验社情民意。学生通过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结合长年的课堂知识学习,能形成更加科学的价值观念,进而为我国社会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国家建设事业,增强人民的生活幸福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驻地部队以及福利院慰问演出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4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傣族舞蹈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不断挖掘傣族舞蹈教育中的思政因素,并将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渗透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而学生在掌握傣族舞蹈技能的同时,也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的时代责任,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鲁芬霞.“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4):183-184.
[2] 周佳.以舞蹈塑造高尚之魂——高校舞蹈思政改革模式[J].区域治理,2019(29):182-184.
作者简介:李珊(1982—),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