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70钢管道磁化及退磁特性试验研究

来源 :石油机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c19890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道中的剩磁不仅会影响管道的检测精度,还会使管道内腐蚀速率加快.为了对X70钢管道的磁化及退磁特性进行研究,在X70钢材料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axwell软件建立了X70钢磁化模型,并基于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了退磁率与磁感应强度和退磁速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X70钢的磁感应强度在永磁铁垂直投影处最强,在垂直投影处以圆波形式向外扩散,磁感应强度逐渐削弱;X70钢中间位置的磁畴相互抵消,剩磁较小,而在永磁铁的正下方磁畴无法相互抵消,所以永磁铁的正下方磁感应强度最大;永磁铁退磁装置的退磁率与永磁铁磁感应强度和退磁装置的退磁速度有关,且永磁铁磁感应强度的影响要远大于退磁装置退磁速度的影响;退磁装置与X70钢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为0.6 m/s、 永磁铁的磁感应强度为60 mT时,退磁效果最佳,退磁率可达67.60%.所得结论可为X70钢管道的磁化及退磁研究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针对超深井高密度钻井液中重晶石的回收效率问题,将钻井液考虑为液-固-固流体模型,分析了离心机内流场的瞬态变化过程以及多种因素对重晶石和有害固相分布的影响,并对重晶石的回收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离心机沉渣池重晶石的体积分数远大于有害固相,轴向速度在离心机溢流口处达到最大;随着钻井液黏度的增大,沉渣池重晶石的回收效率明显降低,溢流口的重晶石体积分数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转速和重晶石粒径的增大,沉渣池重晶石体积分数逐渐升高,溢流口返出的重晶石体积分数呈现下降趋势;粒径对重晶石的回收效率有很大影响.所得结论
某公司乙烯裂解炉第一急冷换热器(PQE)在大修时进行了着色探伤检测,检测发现:急冷换热器入口带叉锥体与下连接件多处焊缝熔合线存在裂纹,其中部分为贯穿性裂纹.为解决补焊后焊缝熔合线及母材依然出现裂纹的问题,采用一种红外预热装置对焊接件进行预热且在焊接过程中对构件注入振动外场的焊接工艺.预加热振动焊接方法的应用,减少了焊件焊接残余应力,提高了焊接部位的力学性能、焊缝的抗疲劳性和断裂韧性,焊件裂纹修复效果良好,保证了焊接质量.
随着水力压裂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大量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传统的线弹性断裂力学不能对弹塑性储层中水力裂缝扩展进行准确预测.鉴于此,基于Mohr-Coulomb塑性理论,在考虑储层岩石塑性变形、 压裂液流动与水力裂缝扩展非线性耦合的基础上,通过插入Cohesive单元的方法,建立三维多孔介质弹塑性土体模型,以此来研究弹塑性地层不同工况下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力裂缝在扩展过程中会在尖端产生明显的塑性应变,阻碍裂缝扩展;地层的抗拉强度越大,裂缝尖端的塑性应变越大,岩石的破裂压力越高,裂
针对海底单层管道在铺管过程中张紧器附近出现混凝土配重层开裂,以及钢管、 钢筋与混凝土界面滑移过大造成的管道失效问题,采用ANSYS软件对海底单层管道结构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基于有限单元的粘结锚固方程、 混凝土开裂表征模型以及Houde粘结滑移公式对海底管道配重层混泥土开裂、 钢筋滑移和接触应力等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针对?600 mm×9000 mm规格管道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管道变形、 开裂部位非常接近,并且从管道整体应力分布状况以及不同方向钢筋的应力和滑移分析得出管道受损
选择性能参数可靠的节流阀,对“三高井”(高压、 高含硫、 高产)合理控制井底压力起到关键作用,是成功建立二次井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针对常用的筒式、 楔形和孔板3种节流阀,基于离散相模型开展了冲蚀数值模拟仿真,研究了不同节流阀的冲蚀损伤机制,分析了流体压力和颗粒运动速度等对阀芯冲蚀速率的影响,并利用现场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3种阀阀芯最大冲蚀速率均随着流体压差、 颗粒质量流量和颗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在相同条件下,抗冲蚀能力依次为筒式阀>楔形阀>孔板阀;现场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证明
主动磁测距技术主要用于解决救援井与事故井的有效连通难题,国内尚无相应设备.为此,研制了主动磁测距系统,形成主动磁测距数据解释方法和封井方案,配套井眼定向控制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T1井封井工程.T1井主动磁测距轨迹实施难度高,在现场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井眼轨迹优化、 逐步加密测距、 轨迹精细控制并提出校正目标井轨迹的方法,开展主动磁测距28次,引导救援井在705.2 m碰目标井套管,1306.0 m重入裸眼,后续冲探至2006.0 m完成封堵作业.此次应用证明了主动磁测距技术的探测精度满足老井重入封堵的技术要求
某厂精对苯二甲酸装置氧化反应单元反应器一级冷凝器的钛材(TA2)换热管束发生失效泄漏,通过宏观及微观形貌分析、垢样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等分析手段,结合换热管束工况条件和介质组成,对换热管束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钛材换热管束在含溴醋酸介质、190℃高温环境下吸氢,产生大量的氢化钛,发生了氢脆.溴离子的存在加剧了钛材的腐蚀,在残余应力的作用下,钛材容易在焊缝处出现开裂失效.
目前有关水平井临界携液的诸多预测模型均需要满足环雾流条件,这些模型所得到的携液流速却未达到环雾流条件,或与正常生产的气井井筒流态相矛盾,同时未考虑水平井的全井筒井深结构变化对井筒流态及携液的影响.为此,开展了水平井全井筒可视化携液模拟试验,并基于试验测试数据,结合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气液两相流理论,建立了K-H波动理论修正携液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携液困难主要在倾斜管段,倾斜管段是水平井积液的起始位置,但不应单纯地看某一段有、 无液体回落,应按全井筒液量有、 无增加与各段液
粒径重构旋流器通过入口结构来实现大、 小粒径油滴的重新排列,再通过内嵌式结构对大、 小粒径的油滴进行高效分离.为了进一步提高旋流器的油水分离效率,在旋流器入口位置最佳弯管角为180°的基础上,研究了切向入口高度、 内层溢流管直径及内锥段长度等参数对旋流器内油滴粒径分布、 油相体积分数与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开展不同处理量和分流比的油水分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粒径重构旋流器相对于常规旋流器可提升细小油滴的分离效率;最佳结构参数为内层切向入口高度7.6 mm,内
及时发现管道变形缺陷并排除安全隐患,对保证油气资源正常运输有重大意义.鉴于此,针对阵列涡流管道变形检测技术进行了电磁理论分析,从磁畴的微观水平上解释了涡流信号的变化机理,提出管道内检测器上阵列探头的3种布置方案,利用Maxwel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阵列涡流管道变形缺陷检测的三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以磁感应强度峰值为特征量对管道变形缺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电涡流传感技术的管道变形缺陷检测中,管道磁畴磁化产生的磁场强度大于感应涡流产生的磁场强度;阵列涡流传感器输出信号变化量随管道变形量呈四次多项式递增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