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语文学习的春风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一本本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题目,不难发现这些课题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近一年来,我一直摸索着由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切入点选得佳,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给整个教学流程带来便利,从而达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地解读文本的功效。

一、从对文题的补充切入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叙事、写景散文和小说的题目是以一个名词出现的,从这些文题中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些课文写作的对象。比如《春》《三峡》《背影》《老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文题均有此特点。这些文题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内容的方式切入,然后步步深入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
  如本人在教授朱自清的敘事散文《背影》时,直接从文题的补充切入。“文中讲的是谁的背影”“围绕背影讲了哪几件事”“每件事中赋予背影怎样的深层含义”,通过这三个问题,将父亲爱孩子、孩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恩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本人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从文题的补充入手切入。“文中描绘了 故乡”“文中描写了 故乡人”“文中描述了 故乡情”,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20年后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少年、中年闰土以及年轻貌美、五十岁上下的杨二嫂,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领悟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二、从文题中的关键词切入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叙事类文章的题目是主谓短语或动宾短语,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湖心亭看雪》《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等文题均有此特点。这类题目中往往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关键动词,连接“施动者”和“受动者”。抓取这类题目中的关键动词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为何”“如何”等角度深入探究,往往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湖心亭看雪》,全文围绕着“看”字展开,教学时可从“看”字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看”的缘起、过程和看雪后独特的感受,重点研读看雪的过程,体会作者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雅情趣。又如《愚公移山》可抓取“移”字切入,引导学生从“为何移”“怎么移”“移如何”三方面感知内容,让学生深刻感知愚公精神。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的题目是偏正短语,由中心词和在它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如《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昆明的雨》《大自然的语言》《伟大的悲剧》等。这类文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抓住修饰限制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入文本,一气呵成,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例如,教授老舍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首先请学生读题悟题,在学生有了“中心内容是写冬景,‘济南’是限定词,暗示所写之冬是济南所特有的”这一初步认识之后,顺势切入,“济南的冬天的山水有哪些特点呢?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直入重点段落,为学生尽快打开自读局面导引最佳航向。又如,教授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紧紧抓住课题中修饰语“伟大”切入,抛出 “这则悲剧伟大在哪里”这一基础性问题,既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两个课例都抓住了文题中修饰限定词进行切入。当然,因为课型、内容、目标的不同,前者主要是通过“调焦”圈定自读重点,后者更像“路标”,指引学生朝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三、从文题里渗透的写法切入解读


  部编版教材中不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散文。题目一般会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如《紫藤萝瀑布》《爱莲说》等。作者把比拟或象征的某种精神、品格、人物、感情都寄托在该“物”之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取此特有标志物切入,深入挖掘象征物和被象征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中“瀑布”蕴含着作者对紫藤萝的感情,是题目中的关键词也是中心词。教学时可抓住“瀑布”切入,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瀑布的原意?”“文章描写了一株怎样的紫藤萝瀑布?”“文章借紫藤萝瀑布来喻什么?”
  这样切入的好处就在于它顺应作者的构思,形成了一条切入路径:先分析象征物的本义,然后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象征物的,接着巧妙过渡,转入对寓意、内涵的挖掘,最后再回味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势再切,转入对构思、手法的领悟。整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水到渠成。

四、从文题里隐藏的信息切入解读


  有些文章,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为了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观点,题目本身就带有疑问、反问性。这样的文章,可以从文题的问号处切入,深入挖掘文章的弦外之音。
  如部编版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这是先生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1934年写成的著名杂文。课文内涵非常丰富,它不只告诉我们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还告诉我们中国人中的一部分的确早已“失掉”自信力和另一部分自古就没有自信力(不存在“失掉”的问题),以及只有后者才能反映整体本质等复杂内容。上这一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上课铃声一响板书此题,随后说老师想在这个题目后面加一个标点符号,同学们认为加什么标点符号合适?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加“?”,接着就围绕问号,提出辩题“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让学生辩论,正方围绕“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反方围绕“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展开辩论。通过全体同学参与,双方辩论,这篇难理解的议论文变得通俗易懂,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灵魂。
  又如,教授科学小品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猜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它的标题很能引起阅读的兴趣,请猜是哪一篇并说说你这样猜的理由。”然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从而解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悬念,然后短暂讨论:“哪些地方引起你的兴趣?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再次切入,把教学重点落在赏析小品文的“趣味性”上。
  综上所述,题目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揭示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或蕴含象征意义。切入时要因题制宜,结合文本,针对题目的不同特点、作用,选取最佳的路径切入。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说理性文章重于抽象思维,小学生理解这类文章有一定困难,虽然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少,但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在教这类文章时,除了关注重点词句的理解、段落大意的归纳,还应考虑它自身体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四个想一想。一、想一想作者的观点  以《谈礼貌》教学为例,教学时不宜在初读课文后立即提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一问题,而是可以有梯度地设计成以下问题。  1.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表达的点融入其中,培植语用表达,生发语用表达,随课堂触发表达的欲望和思想。一、依托课程资源,模仿写作方法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作文教学中依托课程资源,抓住训练点,适时、适量、适情地进行经典语句、段落、篇章、立意等方面的模仿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
期刊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题”和“目”的解释为:“题”,额也;“目”,人眼也。额头和眼睛都是人体中最突出醒目的部位,文章的题目也先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映入读者的眼帘,它是张僧繇笔下龙的眼睛,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章题目的重视,很多学生多套用常见的作文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而缺少一种基于一篇文章自身的特点,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的意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阅览室”,是“工作坊”,是“聊天室”,是“大平台”,是“旅游线”,更是“游戏场”。其中,“综合”性学习之“综合”除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等方面的“综合”,更应该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
期刊
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祝贺第30个教师节时指出:“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古代的诗词,如何在孩子心底生根,如何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印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诗词教学要以“诗”“词”的形式打开。一、初识诗词的形式  诗、词的外部形式是不同的。格律诗最
期刊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乳牙换恒牙的时期,古人把此年龄段的孩子称作“龆龀”。这时的孩子渴望了解世界,渴求展示自我,正当知识构建和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国学启蒙应始于龆龀,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国学的浸润,烛照他们的内心,开启他们的心智。为此,我们精心编撰了国学校本教材。我们学校的国学校本教材有四大特点:择善而从,有助于帮助孩子日常生活中选择好的学,照好的做;博学于文,能启迪孩子的心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期刊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当我们习惯了基于参考书而去构建那个伟大的背影时,常常会忽视了学生视角下的阅读感受。其实有时候从学生的视角去构建另一个属于读者的背影,对文本理解乃至于对教师教学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轮教背影,一个学生在课本上写下一句话,让笔者久久回味,这句话是“记住背影,只因在身后凝视”。起初理解这句话时,还只是意象性的,后来与学生交流,才知道背后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一、背影,
期刊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它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如果要寻找表达上有特殊之处的句段,最醒目的无疑是全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
期刊
分析一篇课文,通常需要抓住课文中最重要的描写对象去进行,对于以写人物或某个故事情节的文章而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及其行为进行分析,则可谓是抓住了牛鼻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经典作品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固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可能就是教师过于任务化、程式化的教学,冲淡了学生应有的内在思考。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人性角度,基于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
期刊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用细腻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个生动的科普故事。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流畅,学生无论是了解内容还是体悟感情,难度都比较小。新基础教育理论提醒我们,怎样用好教材,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一文本的难度在哪里。我们教师如何用好文本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和体悟感情。和一位新教师三次磨课《云雀的心愿》,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引进“文体改编”,实现“勾连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