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俄信息安全的政策保障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5月22日,美国政府颁发了《保护美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总统令。此后,围绕“信息保障”成立了多个组织,其中包括:“全国信息保障委员会”、“全国信息保障同盟”、“关键基础设施保障办公室”、“首席信息官委员会”、“联邦计算机事件响应能动组”等10多个全国性机构。1998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制定了《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并于1998年出版IATF 1.0版,1999年出版IATF 2.0版,2000年出版IATF 3.0版。2000年1月,发布了《保卫美国的计算机空间——保护信息系统的国家计划》。该计划分析了美国关键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威胁,确定了计划的目标和范围,制定出联邦政府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计划(其中包括民用机构的基础设施保护方案和国防部基础设施保护计划),以及私营部门、州和地方政府的关键基础设施保障框架。美国政府还设立了“安全/关键基础设施与反恐怖全国协调员”,指派专人负责统管全国跨部委的信息安全计划。2000年,克林顿要求拨20.3亿美元用来保护政府和民用信息系统,后因黑客骚扰,又增拨900万美元建立了“全国网络信息安全中心”。2001年,美国为保障政府和民用信息共花23.3亿美元,而“9·11”事件后的头一年(2002年)美政府花27.12亿美元作为信息安全经费。
  1995年,俄罗斯颁布了《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强调了国家在建立信息资源和信息化中的责任是“旨在为完成俄联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战役任务,提供高效益、高质量的信息保障创造条件”。法规中明确界定了信息资源开放和保密的范畴,提出了保护信息的法律责任。1997年出台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明确提出:保障国家安全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信息安全又是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2000年,普京总统批准了《国家信息安全学说》,把信息安全正式作为一种战略问题来考虑,并从理论与实践上加紧准备,认真探讨进行信息战的各种措施。《国家信息安全学说》明确了联邦信息安全建设的目的、任务、原则和主要内容,第一次明确指出了俄罗斯在信息领域的利益是什么,受到的威胁是什么,以及为确保信息安全首先要采取的措施等。俄罗斯的安全部门使用了一个名为“操作与调查程序系统”的网络监视系统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监视,这个系统的俄文缩写为SORM-2。俄罗斯此举的目的一部分是为了对抗美国国家安全局,因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早就实现了对全球通信的监视。
  日本强调“信息安全保障是日本综合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由它实现的最高国家利益可最终解决“经济大国”与“政治小国”和“军事弱国”这一矛盾。日本从1999年开始制定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战略。1999年拟定了《21世纪信息通信构想》和《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战略》。2000年3月,日本政府对1996年制定的《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开发基本计划》再次进行了修改。此外,日本还加紧制定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2000年6月8日,邮政省公布了《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可靠性基准》;2000年12月,发布《IT安全政策指南》。政府还设立了几个信息安全组织机构。2000年2月,在内阁秘书处成立信息安全措施促进办公室;2000年2月29日,日本首相决定成立3个重要机构:即由每个政府部门或机构委派的负责IT安全的首长组成的“综合安全保障阁僚会议”,旨在从安全保障的角度将信息、经济、外交等政策统一起来,协调各有关行政机构的工作;另外两个基本机构分别是IT安全专家委员会和内阁办公室下的IT安全分局。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提高产业竞争能力:2000年6月23日,日本通产省宣布放宽企业向国外提供网络密码技术的出口限制;2000年度,日本政府拨款24亿日元,以通产省和邮政省为主,加紧研究开发提高计算机系统保密和安全性能的技术,以便在2003年之前建成使用计算机处理办公事务的“电子政府”;2000年4月,日本通产省和邮政省成立了密码技术评价委员会;2001年4月,开始实行“安全测评认证制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