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的再现。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教师是教学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与组织者,是一名具有高超技艺的导演或艺术家,他必须掌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掌控全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预设,才能有的放矢;只有对课堂教学预设的每一个细节根据新的课堂生成时时调控,才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呢?本人认为洪卫国老师说得好:“‘教学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对讲授的每一节课根据新课标与教材本身以及授课对象间的联系,在备课时进行提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对于某一个问题该怎样去提问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一听就知道你问的是什么,问题必须明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预设问题的深度,问题必须把握一个度,具有科学性等等。相应的,把你预设的内容拿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你就会发现,你的预设会或多或少的有偏差,所以,作为教师,这时候就是发挥你教学经验长处的时候,根据出现的这种偏差进行必要的调控。怎样调控?根据学生、教材、课标、课堂出现的问题以清醒的头脑根据教学经验加以分析,果断地做出决策,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语文教学中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的细化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和方向,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要知道些什么,决不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所以预设教学目标应该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运用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懂得了……”等句式进行表述,要尽可能地做到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把握性。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我预设的目标是: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好角色,但复述课文时,学生大多数是在背诵课文,这就没达到预期的目标,生成与预设发生了冲突,这时,我就改变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学会复述课文。于是,我就教给适合二年级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学中要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及早的预设,根据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的新问题,调整教学方案,有效地解决重难点。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一节课中你主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道什么,就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就是这节课的难点,而巧妙地分散教学重难点,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逻辑思维规律,不断对课堂生成进行现行建构,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要对课堂教学渗透哪些新理念进行预设,新理念的预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
新的理念是一节课创新的最好的催化剂,也是一节课的亮点所在。没有创新的课再好也只不过是一节成功的课,但不是一节能让人发人深省的优质课。例如:我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预设时渗透了新理念,导入新课后,我伴音乐范读课文,学生看图听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优美的小夜曲中,在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中,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接着,通过“生字王国”这一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具体措施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然后击开藏在他们后面的生字,学生当时的情绪高昂,积极性很高,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拖延时间,所以我在操作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看谁的眼睛亮晶晶,选择别人没有选过的动画。”没想到立即控制住了局面,学生更投入地识记生字了,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生成灵活处理预设的新理念。
四、语文教学中要对授课对象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根据课堂生成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
在上《小动物过冬》时,中间我预设了这样的环节:“从你们的声音中我已经感觉到你们很喜欢这些小动物,现在我们分角色读课文。喜欢青蛙的同学请你们待会坐到有青蛙标牌的地方,喜欢小蜜蜂、小燕子的分别坐到相应的位置,把它说的话一起读读,然后我们小组分角色读……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书到指定的地方去。”这时学生都开始走动了起来,不一会就坐好了,也开始自由读相应的话了,后来,我要求他们一起分角色读,当我一转身时,发现本已坐好的小燕子组的座位上已空无一人,我既紧张,又生气,是因为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发动那一组的孩子投向别的组了,可看着他们天真的样子,我调整了自己,笑了笑说:“看来刚才的一群小燕子飞走了,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别的动物了,那就让我来扮演小燕子吧!”这样,捣乱的那一男孩只好读书了,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预定的任务也完成了。看来,语文教学中要对授课对象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
诚然,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课堂教学的主体进行必要的预设,而预设只是学生的一个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生成对学生的问题及活动进行现行建构。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生成的结果具有两重性:一是偏离目标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二是面对学生积极意义的生成,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导得开,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
总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预设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章可循,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教学,但在预设被教学活动所检验时,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教学问题,教师只有将课堂生成的新的教学问题抓住亮点与关键所在,灵活处理,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呢?本人认为洪卫国老师说得好:“‘教学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对讲授的每一节课根据新课标与教材本身以及授课对象间的联系,在备课时进行提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对于某一个问题该怎样去提问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一听就知道你问的是什么,问题必须明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预设问题的深度,问题必须把握一个度,具有科学性等等。相应的,把你预设的内容拿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你就会发现,你的预设会或多或少的有偏差,所以,作为教师,这时候就是发挥你教学经验长处的时候,根据出现的这种偏差进行必要的调控。怎样调控?根据学生、教材、课标、课堂出现的问题以清醒的头脑根据教学经验加以分析,果断地做出决策,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语文教学中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的细化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和方向,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要知道些什么,决不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所以预设教学目标应该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运用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懂得了……”等句式进行表述,要尽可能地做到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把握性。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我预设的目标是: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好角色,但复述课文时,学生大多数是在背诵课文,这就没达到预期的目标,生成与预设发生了冲突,这时,我就改变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学会复述课文。于是,我就教给适合二年级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学中要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及早的预设,根据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的新问题,调整教学方案,有效地解决重难点。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一节课中你主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道什么,就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就是这节课的难点,而巧妙地分散教学重难点,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逻辑思维规律,不断对课堂生成进行现行建构,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要对课堂教学渗透哪些新理念进行预设,新理念的预设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
新的理念是一节课创新的最好的催化剂,也是一节课的亮点所在。没有创新的课再好也只不过是一节成功的课,但不是一节能让人发人深省的优质课。例如:我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预设时渗透了新理念,导入新课后,我伴音乐范读课文,学生看图听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优美的小夜曲中,在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中,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接着,通过“生字王国”这一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具体措施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然后击开藏在他们后面的生字,学生当时的情绪高昂,积极性很高,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拖延时间,所以我在操作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看谁的眼睛亮晶晶,选择别人没有选过的动画。”没想到立即控制住了局面,学生更投入地识记生字了,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生成灵活处理预设的新理念。
四、语文教学中要对授课对象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根据课堂生成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
在上《小动物过冬》时,中间我预设了这样的环节:“从你们的声音中我已经感觉到你们很喜欢这些小动物,现在我们分角色读课文。喜欢青蛙的同学请你们待会坐到有青蛙标牌的地方,喜欢小蜜蜂、小燕子的分别坐到相应的位置,把它说的话一起读读,然后我们小组分角色读……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书到指定的地方去。”这时学生都开始走动了起来,不一会就坐好了,也开始自由读相应的话了,后来,我要求他们一起分角色读,当我一转身时,发现本已坐好的小燕子组的座位上已空无一人,我既紧张,又生气,是因为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发动那一组的孩子投向别的组了,可看着他们天真的样子,我调整了自己,笑了笑说:“看来刚才的一群小燕子飞走了,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别的动物了,那就让我来扮演小燕子吧!”这样,捣乱的那一男孩只好读书了,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预定的任务也完成了。看来,语文教学中要对授课对象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
诚然,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课堂教学的主体进行必要的预设,而预设只是学生的一个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生成对学生的问题及活动进行现行建构。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生成的结果具有两重性:一是偏离目标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二是面对学生积极意义的生成,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导得开,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
总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预设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章可循,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教学,但在预设被教学活动所检验时,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教学问题,教师只有将课堂生成的新的教学问题抓住亮点与关键所在,灵活处理,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