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配合早期康复思路治疗脑梗死肢体偏瘫的探索研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e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应用体外反搏配合早期康复思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40例,均为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推拿、针灸、理疗等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n=20)与联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组,n=2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NFI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NFI均有程度不等降低,FMA、MBI评分均有程度不等升高,但观察组降低和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应用体外反搏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降低功能障碍,对保障预后意义显著。
  【关键词】 体外反搏 早期康复思路 脑梗死肢体偏瘫
  脑梗死为临床神经内科领域常见疾病类型,有较高致残率,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体外反搏可使大脑血供显著增加,脑循环改善,为一项无创性辅助循环装置,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开辟了新的途径[1]。本次选取相关病例,就体外反搏与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效果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急性脑梗死肢体偏瘫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0-76岁,平均(65.2±3.1)岁。多发性脑梗死5例,脑叶梗死10例,基底节梗死20例。均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并经MRI和头颅CT检查证实,无严重智力障碍,排除双侧脑血管病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本组应用体外反搏与早期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方案。(1)早期康复训练思路: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实施。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西医:为现代医学st、Pt等训练法;中医为针灸、电疗、推拿等方法,并在康复训练器材辅助下,行运动协调性训练和肌力增强训练;30-45min/次,1次/d。(2)体外反搏治疗:应用p-ECplTⅠ型体外反搏装置,序贯式对四肢、臀部行正压反搏,设置为0.4-0.45kg/cm2 气囊充气压力,并监测耳垂脉博波。1h/次,1次/d,一个疗程10d。
  1.3 评价标准
  治疗前,结束治疗1个月后评估。(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I):依据全国第四屈脑血管会议(1995)制定标准评定,包括步行能力、意识水平、肌张力、站立平衡功能、上下肢肌力、言语等;(2)简式运动功能评分(FMA):正常:100分;严重运动障碍:<50分;运动功能明显障碍:50-84分;运动功能中度障碍:85-95分;运动功能轻度障碍:96-84分。(3)ADL:应用MBI评定:正常:10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10-20分;严重功能缺陷:21-45分;中度功能缺陷;46-75分;轻度功能缺陷:76-95分。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NFI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NFI均有程度不等降低,FMA、MBI评分均有程度不等升高,但观察组降低和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局部脑组织呈缺氧、缺血状,明显增加了脑栓塞所引起的软化、坏死、闭塞等病变和血栓形成风险[2]。有研究示[3],体外反搏可显著增高主动脉舒张压,因体外反搏时气囊在舒张期对四肢序贯式加压力,促血液向主动脉回流,使主动脉舒张压提高,随之也带動了脑供血动脉舒张压增高。另外,体外反搏还可使心输出量和回心血量增加,使脑组织在收缩和舒张期均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利于缺氧状态改善,为脑组织功能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体外反博时,血流切变速度及血液压强增加,血粘度明显下降,利于脑梗死区血液循环改善,也是体外反搏对脑梗死疾病治疗的最基本原理[4]。
  另外,大脑的功能重组和可塑性理论是开展康复训练的基础,部分神经元在适宜条件下可再生。反复对瘫痪肢体进行随意运动训练,可促与此动作相关的神经回路发生变化,肢体接受训练后,皮层支配区域可呈增大显示[5]。明显提高了对兴奋传导的神经回路传递速率,故实施康复训练,可促使神经回路新的运动程序建立,进而促运动功能改善。将其与体外反搏配合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应用体外反搏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降低功能障碍,对保障预后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 向入平. 小脑电刺激联合体外反搏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6): 1304.
  [2] 余琴,郑舒展,熊英.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4(2): 153-156.
  [3] 袁莉,胡国荣,陈丽丽,等.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12): 871-873.
  [4] 刘娟,何青翠.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11): 3164-3166, 3167.
  [5] 张建斌,费丽萍,李晓慧,等.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11): 1043-1045.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产科护理新模式对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产科等待待产孕妇420例作为护理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
【摘 要】 目前,焦虑症患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临床通常将焦虑症患者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西医多采用化学药物配合心理治疗。中医根据辨证治疗原则,多给予宁心安神或疏肝理气治疗。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亦有一定的疗效。该文对临床治疗焦虑症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胸前区剧痛 药物治疗 焦虑症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8岁,于安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因突发心前区阵发性撕裂样疼痛伴胸闷、
【摘 要】 目的 研究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挑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0例,患者的就诊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8月,将30例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5例,对其中一组患者进行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称为普通组,另一组患者接受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称为锁定组,比较普通组患者及锁定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锁定组患者的
【摘 要】 目的:观察靶剂量倍他乐克在心功能不全康复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心功能不全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之后,需要对
目的:研究宫颈癌中miR-32与PTEN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qRT-PCR检测miR-32、Western blot检测PTEN在宫颈癌组织和癌旁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PTEN表达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miR-32
目的:比较负压吸引术和减压术治疗角化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1月-2017年8月期间接诊的:7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
目的:探讨以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以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丽珠得乐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97.6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2例纳入本次实验,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分析组
【摘 要】 目的 探讨醒脑静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 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确诊的ACOP 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醒脑静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苏醒时间、迟发性脑病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
目的:对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抽取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和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