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鸥:只是骨瓷而已,还好我们的爱不脆弱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个故事,主人公叫王奕鸥。
  她身高140厘米,有一双爱笑的眼睛,一头利落的短发,声音软糯,笑容甜美,就像某个Q版卡通片里的小公主来到了现实世界。
  她身患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瓷娃娃”。
  1982年,王奕鸥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的王奕鸥常被夸漂亮,尤其是她那淡蓝色的巩膜眼球外围的白色部分,“像洋娃娃一样”——这是成骨不全患者的特征之一。
  “那是童年的一场灾难”。从小到大,王奕鸥共骨折了六次。“但我已经很幸运了,有些重度的患者经历过几十甚至上百次骨折,原因可能仅仅是轻微的摔倒或磕碰。”由于频繁骨折,王奕鸥的右腿向上弯曲,比左腿短了4厘米。逐渐失去行走能力的她不得不戴上行走辅助器具,而她的身高也永远停留在11岁时的140厘米。
  煎熬、挣扎、绝望……这是很多患病者的感受。16岁的王奕鸥被确诊并被告知没有治疗方法,她感到很伤心。当时,她弹了三天三夜的吉他,治愈了自己的伤感。“那时候弹了很多沈庆的歌,比如《青春》、《岁月》”。在王奕鸥看来,这个病就像生育过程的一场空难,“爸妈都是健康的,病因是基因突变,几率很小,但总会有人碰上”。
  2004年,23岁的王奕鸥来到北京交通大学读书,踏上了离开家乡,独立自主的第一步。在北京,她开始接触更多的病友。王奕鸥遇见的第一个同伴是内蒙古的安德鲁,26岁的他像三岁的孩子被父母抱在怀里。四肢萎缩,无法行走。但他却在家乡开办了亲子教育学校,对生活充满期待。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奕鸥。她有一种冲动,要寻找更多同伴。于是,2005年,她建立一个针对脆骨病患者的网站——“玻璃之城”,呼吁全国脆骨病病友们接受正确治疗,相互交流支持,并及时通报国内外最新医疗进展。
  2007年,大学毕业的王奕鸥在北京的一家法律援助机构工作。在这里,她对中国脆骨病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很不乐观。高昂的医疗花费和知识的缺乏让很多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疾病无法接受教育、找不到工作,只能呆在家里。那段时间,王奕鸥内心烦乱,常常失眠。“我没有理由自己好好地生活,不管其他人。而且我更加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2008年,她辞掉了工作,和另一名热衷公益的软骨发育不全症患者黄如方一起,成立了“瓷娃娃关怀协会”。刚成立时,没有工资、没有办公室、没有经费,但两人弱小的身躯里却有着无限的激情和坚强。策划活动、举办画展、招募志愿者、成立基金会……生命的力量,就这样开始慢慢滋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2014年8月,“冰桶挑战”,越洋而至,公众的目光聚焦罕见病群体。“瓷娃娃”抓住时机,在新浪微博上为罕见病进行“冰桶挑战”的公益募款项目。截至今年8月底,项目共募集了800余万善款,“瓷娃娃”一战成名。
  从2名工作人员到20名工作人员,从筹不到款到策划冰桶挑战中国项目,从草根慈善公益组织到民办非企业单位,从“瓷娃娃关怀协会”到“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王奕鸥用了7年时间。
  “现在看来,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我们继续前行。”言语间,王奕鸥毫不掩饰对公益事业的热爱,“我今后也希望尽我所能,为被忽视的人服务,推动社会的变革。”就像“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的口号说的那样:还好,我们的爱不脆弱。
  2013年,王奕鸥获得责任中国年度公益人物奖。颁奖词这样写道:“人,生而脆弱,惟有相扶,才能触碰到希望。从不幸者到助人者的涅槃,让人性与人心的力量格外耀眼。”这一年,王奕鸥刚过而立。
  2014年,“冰桶挑战的中国模式”获责任中国年度公益行动奖。
  2015年10月,王奕鸥和她的病友们组了一个乐队,他们要为马上举办的罕见病共融艺术节做准备。她希望通过音乐、艺术去影响更多公众,让“多数人”关注“少数人”的生存状态。
  用王奕鸥早年在“玻璃之城”主页上传的一句歌词为这个故事结尾吧:
  勇敢的人会有特别的明天。
  她这样活着。在别人顾影自怜的时候,她坐言起行;在别人向命运屈服的时候,她选择行动改变命运,这是她为这个国家负责任的方式。
  关键是,这样活着,很酷!
  微访谈
  中国财富:你满意现在的生活吗?现在你个人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王奕鸥:满意啊。因为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为着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每天快乐地努力着。关于我的梦想,很多时候跟机构的努力方向是一样的。如果单纯回归到自己,我是很愿意通过音乐、艺术这些去影响更多人,关注少数人生存状态的一些事情。比如我现在也是以个人身份加入了罕见病病友的乐队,现在在排练,我负责吉他,哈哈。
  中国财富:你现在有男朋友吗?理想男友是什么样的?
  王奕鸥:还没有男朋友,哈哈。理想男友这个……可能就是希望大家的价值观相似,对生活充满热情;希望他能够理解,也愿意支持我正在做的事情。
其他文献
“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到中央有关部门出台30多项政策专门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现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出台了加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还有部分省份出台了养老服务的法规条例。  二是明确养老服务发展的体系和主要思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
期刊
如何养老,关系每个人能否安度晚年。全国老龄委的数据显示,从今年起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  有观点认为,“十三五”将是中国应对老龄化制度体系建设的最后窗口期。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管理中心主任刘红尘预测,“十三五”期间应对老龄化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向居家和社区养老倾斜。  应对老龄化的5年关键期  上月末发布的《2015中国职工养
期刊
12月12日,“责任中国”2015公益盛典颁奖典礼于深圳举办,包括公益人物、行动、组织、思想等奖项在内共16个获奖名单公布,王振耀、丘仲辉分享了最高的致敬大奖。这场颁奖礼的舞台效果出色,与会者有身临公益殿堂之感。  当晚,徐永光、王振耀、郑卫宁、丘仲辉、王克勤等业内大咖齐聚现场,亦可见壹基金、爱佑、敦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行业标杆性机构负责人身影。有媒体朋友戏称:“中国公益界的‘半壁江山’都来到现场
期刊
第七个故事,主人公叫陈嘉俊。  他叫陈嘉俊,但他总喜欢叫自己“陈一世”。这个“一世”,并不是“亚历山大一世”那种对帝王的尊称。广东话里,“一世”是“一辈子”的意思,比如,一世做个拜客(Biker)人,一世只做一件事。在这个大多数人都渴望快速成功的时代,陈嘉俊愿意专注而简单地活着。  说起陈嘉俊,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  那年,陈嘉俊大四,和广州无数大学生一样,喜欢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校园与这座城市。后来
期刊
这是第九个故事,主人公叫鲁达。  这个鲁达,并不是《水浒传》里那个“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法名“智深”的梁山猛将,不过,他同样 “爱管闲事”,别人的事情,他上心。  鲁达是一名互联网创业者,他执着于“影响社会”。说他执着,是因其十余年来历经政府部门、企业、媒体等各大机构,每一次改行都想着“下一个岗位应该能为社会多做些事儿”。是的,他自己也说了:“现在的人听到这种话可能都会觉得很可笑。”  
期刊
这些年来,养老问题应该说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社会广泛关注,有许多创新,也有许多模式。但是,大多关注的还是城市的养老问题,农村的养老问题应当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我国养老问题的特殊性和严峻性,就在于城乡差异,养老问题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国情,农村养老问题我认为还是很严峻的。我认为当前农村
期刊
【关键词】微量元素硒锌;人体健康  锌硒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其生化、生理、临床作用及机理的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锌硒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据。本文介绍了微量元素硒锌与人体健康的现状及其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1锌、硒的抗氧化作用  硒在机体内主要以结合蛋白(硒蛋白)的形式发挥作用。目前已发现的人硒蛋白有二十多种,只有硫氧蛋白还原酶和脱碘酶、谷
期刊
这是第八个故事,主人公叫陈统奎,“Farmer4”成员之一。  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有一个古村落叫博学村,仅有300余人,这是陈统奎的家乡。2009年之前,贫穷、落后是许多人对这片土地的记忆。“村民住的是十几平米火山石砌起来的平房,家中要是来个客人,晚上连落脚的地都没有”,陈统奎说,“但6年之后,200平米的大房子已是常态。”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改变或许与博学村的新农村生态建设不无关系。而说到博
期刊
近日,一位西安七旬空巢老人花千元买充气娃娃解闷的新闻刊登在网站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网站纷纷转载,众多网友对此事进行评论。报道中老人说,去年别人给他介绍过一个女伴,“当时相处得还可以”。有一次他提出发生性关系,谁知对方说,“这么大年龄还想这事,老不正经”。他便买了一个充气娃娃,这不仅解决了他生理方面的需求,同时也陪伴他左右,陪他一起吃、陪他一起喝、陪他一起坐着,看窗外的世界。  这个新闻的出现,让
期刊
这是第十二个故事,主人公叫王克勤。  彼时,他因调查记者身份为人所知,但鲜见于江湖;而今,他高调奔波于各类公益活动、演讲会,为大爱清尘公益项目“摇旗呼喊”。有媒体评论,说起王克勤,套用一句歌词形容他似乎颇为恰当——“一身正气,哼哼哈兮”。一讲到尘肺病,王克勤往往滔滔不绝。“你也许只是一个20分钟的节目,王会给你两倍甚至更多的量,他会给你一部尘肺史。”  我们讲讲他的故事吧。  甘肃永登人王克勤,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