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在整个教学中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知识面涉及广泛,内涵极其丰富,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训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工具学科。但是,当我们站在聋校的讲台上,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复习与新知相关联的旧知时,聋生常常会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从面导致复习部分用时过多,新授部分过于仓促,重点无法深入,难点突破不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聋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乐学、活学。
一、让聋生感受“爱”的温暖
爱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那么玄妙,你永远不要期望一个你蔑视的人会反过来尊重你,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心理平衡。师生关系何尝不是这样,你对学生的肯定、热情、尊重必将换来对方的尊重与爱戴!所以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差生”这个沉重的标签,你的草率可能给日后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灾难。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是这样提高亲和力:一是合体的装束,使他们更容易接纳;二是保持礼貌亲切的语言,让他们和我沟通更融洽;三是性格优雅温和,易于他们主动接近;四是多为他们着想,多鼓励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亲和力。
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我所任教的聋孩子都喜欢上我的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尽管他们听不到更多的语音,但总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言谈举止也流露出犹如见到家人的亲昵,有的孩子竟口误叫我妈妈。这为我对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设置悬念课激发创新意识
聋孩子的无意注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接受新知。引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每一个聋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渴望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索。在教学聋校语文教材十八册第九课《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说说:“你们看过计算机吗?它都有什么功能呢?”学生回答:见过。有的说计算机能计算,有的说计算机能打字,还有地说计算机能画画……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进而引出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有关计算机的。出示课题后,我追问,看了课题,你们非常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计算机究竟有多少种功能?都是干什么的?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地说:“那就让我们快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研读起来。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切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多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聋生常以目代耳,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的观察力很强,想象力也极为丰富,而想象恰恰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体会出,想象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讲课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如教学十四册14课《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了解颐和园这座又大又美的皇家园林的各种景色特点后,我抓住这样两句话引导学生想象。一句是:每一问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结合这座园林修建的历史和年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建筑师的画师真可谓能工巧匠!你们能想象一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呢?把长廊打扮得如此之美?”这时,学生个个露出微笑,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不一会功夫,纷纷发言:“我想其中一间画有牡丹,因为它象征富贵荣华……,我想上面可能画有几株漂亮的兰花,非常精致高雅……,我想上面一定有嫦娥抱着美丽的玉兔……”,描述阿种类繁多,都形容得栩栩如生,可见,他们已展开可想象的翅膀。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读下一句:“园内桥的式样不一。”这些桥式样不同,在这么美的地方,古代劳动人民又会创造一些什么样的桥来突出园林的别致呢?画完后仿照十七孔桥的介绍说一说。大家纷纷围坐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着。可以说,有了他们的创想,一定使这座皇家园林增色不少;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将乘着想象的小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四、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深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聋生的好奇心很强,疑问也就很多,他们读书时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去分析、去探求。教学时,我避免让学生机械的去接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疑问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我则不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如十三册10课《老铁牛》一课学完后,有的学生问:“是不是铁牛不够重,所以能捞上来?水的浮力真的有那么大吗?”针对学生的疑惑,我首先肯定这名学生考虑得很周全,然后想办法帮助学生实验,并适当给他们点拨浮力原理,使他们真正理解浮力的巨大作用,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我就这样引导学生从质疑一步一步完成创造的过程。
五、发散思维求异创新
聋生的分析能力、抽象与概括的能力都很差。所以,教学中应训练聋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变通性的学习,消除思维定势,开阔学生的思路,寻求有创造性的各种答寒。因此,我从每一课的结构特点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十七册l5课《未来的房屋》一课时,我请同学想一想,你还能设计出一些什么样的房屋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常常能变通思维,举一反三。设计出面包房屋。教育书屋,游戏娱乐屋等……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令我欣喜不已。这样做既加强了求异思维的训练,又等于给学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应发挥每个聋生的特长,让他们学会吸纳,去思辨、去创造,让生学能弹多高就弹多高,增强聋校教学中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聋生各有所有,学习致用,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创造出属于残疾人的一片蓝天!
一、让聋生感受“爱”的温暖
爱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那么玄妙,你永远不要期望一个你蔑视的人会反过来尊重你,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心理平衡。师生关系何尝不是这样,你对学生的肯定、热情、尊重必将换来对方的尊重与爱戴!所以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差生”这个沉重的标签,你的草率可能给日后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灾难。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是这样提高亲和力:一是合体的装束,使他们更容易接纳;二是保持礼貌亲切的语言,让他们和我沟通更融洽;三是性格优雅温和,易于他们主动接近;四是多为他们着想,多鼓励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亲和力。
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我所任教的聋孩子都喜欢上我的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尽管他们听不到更多的语音,但总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言谈举止也流露出犹如见到家人的亲昵,有的孩子竟口误叫我妈妈。这为我对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设置悬念课激发创新意识
聋孩子的无意注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接受新知。引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每一个聋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渴望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索。在教学聋校语文教材十八册第九课《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说说:“你们看过计算机吗?它都有什么功能呢?”学生回答:见过。有的说计算机能计算,有的说计算机能打字,还有地说计算机能画画……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进而引出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有关计算机的。出示课题后,我追问,看了课题,你们非常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计算机究竟有多少种功能?都是干什么的?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地说:“那就让我们快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研读起来。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切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多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聋生常以目代耳,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的观察力很强,想象力也极为丰富,而想象恰恰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体会出,想象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讲课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如教学十四册14课《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了解颐和园这座又大又美的皇家园林的各种景色特点后,我抓住这样两句话引导学生想象。一句是:每一问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结合这座园林修建的历史和年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建筑师的画师真可谓能工巧匠!你们能想象一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呢?把长廊打扮得如此之美?”这时,学生个个露出微笑,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不一会功夫,纷纷发言:“我想其中一间画有牡丹,因为它象征富贵荣华……,我想上面可能画有几株漂亮的兰花,非常精致高雅……,我想上面一定有嫦娥抱着美丽的玉兔……”,描述阿种类繁多,都形容得栩栩如生,可见,他们已展开可想象的翅膀。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读下一句:“园内桥的式样不一。”这些桥式样不同,在这么美的地方,古代劳动人民又会创造一些什么样的桥来突出园林的别致呢?画完后仿照十七孔桥的介绍说一说。大家纷纷围坐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着。可以说,有了他们的创想,一定使这座皇家园林增色不少;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将乘着想象的小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四、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深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聋生的好奇心很强,疑问也就很多,他们读书时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去分析、去探求。教学时,我避免让学生机械的去接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疑问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我则不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如十三册10课《老铁牛》一课学完后,有的学生问:“是不是铁牛不够重,所以能捞上来?水的浮力真的有那么大吗?”针对学生的疑惑,我首先肯定这名学生考虑得很周全,然后想办法帮助学生实验,并适当给他们点拨浮力原理,使他们真正理解浮力的巨大作用,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我就这样引导学生从质疑一步一步完成创造的过程。
五、发散思维求异创新
聋生的分析能力、抽象与概括的能力都很差。所以,教学中应训练聋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变通性的学习,消除思维定势,开阔学生的思路,寻求有创造性的各种答寒。因此,我从每一课的结构特点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十七册l5课《未来的房屋》一课时,我请同学想一想,你还能设计出一些什么样的房屋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常常能变通思维,举一反三。设计出面包房屋。教育书屋,游戏娱乐屋等……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令我欣喜不已。这样做既加强了求异思维的训练,又等于给学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应发挥每个聋生的特长,让他们学会吸纳,去思辨、去创造,让生学能弹多高就弹多高,增强聋校教学中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聋生各有所有,学习致用,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创造出属于残疾人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