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卢梭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主张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保持和发展人性的自然本性;顺应儿童身心自由发展的规律。他的理论中也存在的缺陷,所以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正确认识卢梭的教育理论。
关键词:自然教育;自然人;自由理想国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
卢梭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人世。10岁时,卢梭寄居舅父家并被送至日内瓦附近布瓦锡的朗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和数学。1725年在雕刻匠铺子做学徒,因不堪长期虐待1728年出逃开始了流浪生活。1749年卢梭参与《百科全书》的撰稿工作并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但由于后期在哲学文化观点上的分歧,与百科全书派决裂并且与狄德罗关系紧张。1750年卢梭参加了法国狄戊学院发起的《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有奖征文,论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教化风俗》,卢梭以其论文《论科学和艺术》论证了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最终结果无异于人类并赢得第一,在巴黎声名大噪。1755年,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应征了狄戊学院第二次征文,其主张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自由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但这次没有获奖。1762年先后著述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随后,卢梭触犯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被迫逃亡外国。1770年重返法国并著作了自传体《忏悔录》,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总结了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对后世影响深远。1778年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病逝,享年63岁。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题。卢梭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教育家, 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 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使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自然教育理论震撼了当时的整个欧洲, 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即使对现在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仍存在着巨大影响。从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发,卢梭把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根据年龄时期、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分阶段的教育。
一、婴儿时期的教育(0-2岁)
卢梭强调婴儿时期教育的重点是身心的养护和锻炼。卢梭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婴儿出生起,就应当对其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增强体质,使身体产生对疾病的抗体,为以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打下基础。他反对对儿童娇生惯养,要求采取适合自然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卢梭也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主张培养儿童勇敢的精神。
二、儿童时期的教育(2-12岁)
儿童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还没有理性。因此,这一阶段的智育和德育应是消极的。卢梭反对不顾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封建教育,认为此阶段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三、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
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逐渐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能通过五官的感受获得一些经验,因此可以在此阶段,对少年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并学习知识。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儿童在12岁以前学习农业,12岁至15岁学习手工业。并提出选择手工业的标准是:实用、有兴趣、符合学习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发展智力、益于健康。
四、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
青年时期的孩子,欲念日益增长,处于狂风暴雨的转变时期,在此阶段,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人道主义和博爱,宗教以自然宗教为限。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使人感到喜悦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一切有毒害的欲念。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
卢梭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家,他最恨社会的不平等,他大力倡导人人平等,他在二百多年前就提出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老师和学生——的平等。他要求年轻的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完全的“自然来看待,在他看来尊重孩子比时时处处牵引着孩子还要有效果。他的这一思想正好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中首要提倡的,那就是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人来看,教师要“目中有”,教师不能将学生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要尊重孩子完全的人格。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尊严,认为学生就应该听从教师,学生就应该将老师说的话尊若圣旨。就这样,最后终于培养出了听话的孩子,却剥夺了他们说话的权利。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从圣坛上走下来,放下架子,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走进了解他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如今我们正在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与先哲卢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而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所以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在当时有尖锐的批判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新时代,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更加尊重关注儿童天性,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地成长,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10页.
[3]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论教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作者简介:
王嘉臣,女,汉族,河北省廊坊市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2013级理论作曲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关键词:自然教育;自然人;自由理想国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
卢梭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人世。10岁时,卢梭寄居舅父家并被送至日内瓦附近布瓦锡的朗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和数学。1725年在雕刻匠铺子做学徒,因不堪长期虐待1728年出逃开始了流浪生活。1749年卢梭参与《百科全书》的撰稿工作并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但由于后期在哲学文化观点上的分歧,与百科全书派决裂并且与狄德罗关系紧张。1750年卢梭参加了法国狄戊学院发起的《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有奖征文,论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教化风俗》,卢梭以其论文《论科学和艺术》论证了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最终结果无异于人类并赢得第一,在巴黎声名大噪。1755年,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应征了狄戊学院第二次征文,其主张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自由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但这次没有获奖。1762年先后著述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随后,卢梭触犯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被迫逃亡外国。1770年重返法国并著作了自传体《忏悔录》,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总结了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对后世影响深远。1778年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病逝,享年63岁。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题。卢梭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教育家, 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 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使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自然教育理论震撼了当时的整个欧洲, 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即使对现在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仍存在着巨大影响。从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发,卢梭把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根据年龄时期、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分阶段的教育。
一、婴儿时期的教育(0-2岁)
卢梭强调婴儿时期教育的重点是身心的养护和锻炼。卢梭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婴儿出生起,就应当对其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增强体质,使身体产生对疾病的抗体,为以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打下基础。他反对对儿童娇生惯养,要求采取适合自然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卢梭也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主张培养儿童勇敢的精神。
二、儿童时期的教育(2-12岁)
儿童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还没有理性。因此,这一阶段的智育和德育应是消极的。卢梭反对不顾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封建教育,认为此阶段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三、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
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逐渐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能通过五官的感受获得一些经验,因此可以在此阶段,对少年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并学习知识。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儿童在12岁以前学习农业,12岁至15岁学习手工业。并提出选择手工业的标准是:实用、有兴趣、符合学习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发展智力、益于健康。
四、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
青年时期的孩子,欲念日益增长,处于狂风暴雨的转变时期,在此阶段,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人道主义和博爱,宗教以自然宗教为限。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使人感到喜悦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一切有毒害的欲念。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
卢梭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家,他最恨社会的不平等,他大力倡导人人平等,他在二百多年前就提出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老师和学生——的平等。他要求年轻的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完全的“自然来看待,在他看来尊重孩子比时时处处牵引着孩子还要有效果。他的这一思想正好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中首要提倡的,那就是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人来看,教师要“目中有”,教师不能将学生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要尊重孩子完全的人格。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尊严,认为学生就应该听从教师,学生就应该将老师说的话尊若圣旨。就这样,最后终于培养出了听话的孩子,却剥夺了他们说话的权利。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从圣坛上走下来,放下架子,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走进了解他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如今我们正在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与先哲卢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而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所以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在当时有尖锐的批判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新时代,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更加尊重关注儿童天性,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地成长,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10页.
[3]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论教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作者简介:
王嘉臣,女,汉族,河北省廊坊市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2013级理论作曲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