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no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识字教学一直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提高小学生识字的质量。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繁体字的相关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繁体字,揭示汉字本身的文化意蕴和价值。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笔画、部件而不重形义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中低学段的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大多没有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摒弃了汉字的构字结构,仅仅根据字形随意拆分汉字,并不考虑字音、字义,如“鱼羊为鲜,田力为男”等。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仅仅是“图画式”的死记硬背,学得快忘得也快,将同音字、形近字、独体字混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重量不重质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大多过分关注学生识字的数量和速度,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完全根据学生喜欢的方式来选择,比如猜字谜、换偏旁、看图识字、儿歌识字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游戏般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值得肯定。但是却忽视了汉字的造字理据以及汉字文化的渗透。
  二、繁体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繁体字形式更易根据形义的直观联系,分析字形,探求汉字的本义,更能够体现汉字的表意性。笔者发现小学生在学习“车”字时,总是和“东”字产生混淆,倘若教师能借助“车”的繁体字形式进行讲解,学生也就能将两个字区分开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繁体字的应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使汉字教学艰深化了,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简易化了。
  三、借助繁体字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借助繁体字了解构字智慧
  汉字的字形保存了古人造字时的思维方式,人们可以从中窥探到汉字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繁体字解其构、析其字,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字义。这种形式的讲解不仅教出了语文的深度,也教出了学生的兴趣,教出了学生对文字的热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多涉及古文字学和训诂学知识,对繁体字的讲解也要建立在有助于学生理解汉字的基础上。
  (二)借助繁体字丰富文本理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某一重点字词的深化讲解尤其重要。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抓住关键字词的态度和能力,合理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帮助学生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李白的《望天门山》识字教学片断为例。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景的流动呢?
  生:我从“中断”和“开”这两个地方感受到了。
  师:你来观察一下“断”字的繁体字——斷。谁能猜猜这个字的意思?
  生:左半部分像是表示丝。用斧头把丝砍断。
  师:对。所以这个“断”字有用力砍断的意思。“天门中断楚江开”,你们来想一下,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对。再看这个“开”字,它也有繁体字的形式“開”。同学们感受一下,楚江水奔涌而来,你看到了怎样的气势?
  生:浩浩荡荡。
  师:非常好。一个“断”字、一个“开”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江水的气势。
  通过对“断”和“开”两个繁体字的解析,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楚江水的气势,达到了“以景传情”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解字中融入文本、体悟感情、丰富理解文本。
  (三)借助繁体字渗透汉字文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尚不完善,对汉字的识记大多先是整体轮廓的“图画式”识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汉字文化最宜采取渗透的方式。
  师:大家先看这个字——義,这个字有同学认识吗?
  师:对了,这个字读yì,是“义”的繁体字,它上半部分是个什么字呢?
  生:“羊”。
  师:古人非常崇尚“羊”,在古代重要的宗教仪式中,羊被奉为祈福的供品。而且羊的身上有許多“宝物”,有肥嫩的羊肉,有羊奶,甚至连羊毛都能用来给人们保暖。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喜欢把“羊”用在最好的字眼上。你能想到哪些字?
  生:“善”“鲜”……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义”和“美”“善”这些字一样,都是自古以来中国人追求的道德信仰,是做人应当遵守的品行。
  教师通过对“义”繁体字的讲解,不但使学生记住了这个字的含义,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美德教育,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 李少杰
其他文献
自舒尔曼上世纪80年代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以来,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逐渐转向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研究。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科知识转化不断强化的过程。那么,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本文将由此入手,探讨教师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规律。  一、教师学科知识三次转化理论的探索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   除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外,教学经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四个方面,初中名著导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品格、体验和能力。  在《骆驼祥子》读后分享导读课中,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开展反思性阅读,将祥子与文本内外的人力车夫对比,理解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2.写读书思考,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使阅读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
历史是具体、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復的故事和情境构成的,既有偶然的意外和激情的迸发,也有愚蠢的笑料与错失的遗憾。历史故事是基于史实的一种历史表达方式,把人和事置于合适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理解、诠释和叙述,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更好地理解蕴含在其中的历史意义,亦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夸美纽斯),故事讲述和情境创设能敲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常常空洞无物,这与中年级“段”的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何把段落教学做扎实、做到位?我们探索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序列教学   在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序列性,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其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抓重点词句和中心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简洁、完整、通畅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这
语文教学引入整本书阅读教学试图解决吕叔湘先生指出“少、慢、差、费”的问题。  一、“三心”批注法让阅读有真感悟  思:侧重内容与主题的感悟。如对章节内容的概括,人物性情的评价,主旨思想的感悟等。  感:侧重于对言语表达技巧的感悟。如字词的锤炼,修辞的应用,前后情节的呼应等。  惑: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跟作者并肩站着,指向内容主旨等不明白读不懂的地方;站在作者的对立面,以审视的眼光,提出批判性问题。
特级教师陈洪义认为:“情思型课堂,又叫情思交融的课堂。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历史,并在历史感悟中引发与进行历史真象与历史问题的探究的一种课型。”情思历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体会历史,在研读史料基础上全面理解历史,进而形成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所以,情思历史教学是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思维的一种有益尝试。   《宋明理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知识的客观性为基础,停留在知识本位,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新课标雷厉风行,一改传统,强调人本主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个体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进入语言的意义世界,注重以个体的审美体验为基础展开有效对话,通过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来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没有审美体验介入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因此,在审美体验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当下不可或缺的论题。  一、让教师成为审美体验阅读教学
合理优化的编排学生座位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考虑到学生身高和视力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科学编排学生座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才是关键。班级在学生的心中就是家,因此,对于学生的座位编排不可忽视。   一、优困搭配法   班级里总有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困难的学生,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不能放弃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因此优困搭配法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进步的好方法。即将品学兼优的学生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校基层档案移交工作普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学校档案员迫切需要掌握档案移交工作的规范做法和实操要求。近年来,我校在档案移交工作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提高学校对档案移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领导和档案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工作,明确档案的接收与移交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各种门类、载体的文件材料,
校本教研怎样才能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怎样才能重实际、讲实效,使校本教研实用而科学化?我校作了创新的尝试和探索。   一、制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依据发展现状,制定了“关于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意见”。意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强化理论支撑,创新研修形式,提高教研实效为重点,以三级教研网络为载体,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