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说:你不适合创业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ween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去!”,是如今很多年轻人的选择,CCTV2的《赢在中国》更是将这股风潮推向了高
  峰。在我的朋友圈里,下海者大有人在,而身在岸上却称以创业为职业目标者更多。我本人亦有创业经历,深尝个中三味。
  
  创业,你适合么?
  
  很多人热爱创业,同样也有很多人认为创业是专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不要轻易尝试。特别是电视、报刊上所介绍的那些成功创业者一个个兼具商业才能与领袖魅力,所以当年轻人透出一点创业想法时,往往会引来朋友们的劝诫。“你不适合创业”,是最常见的说辞。劝诫者还会把你和马云或史玉柱进行一番比较,结果一定是潜在创业者被比得体无完肤,全方位地败下阵来。
  实际上,这种比较是无意义的,因为马云和史玉柱创业最初的情形大家未必了解。“不适合创业”或“适合创业”的判断显然是在以静态眼光看待动态问题。我有一个多年前的同学,当初曾是高中班级里最老实的那一个,与人沟通都太过腼腆,更不必提创业了。但他 4年前在上海创办了化工厂,目前年销售收入已突破千万元,去年来京他请我吃饭,夹着皮包很老练地叼着烟,着实让我诧异。
  创业能让个人综合能力极速提高,这一优势是多数打工岗位不可比拟的。可以环顾一下周围,案例一定不在少数。原因何在?我的答案是,创业者可以很快看到自己每一个决策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往往是以金钱来衡量的,他会据此迅速修正自己的行为,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似乎有管理学大师曾说过:不能被测量就不能被管理。而只要了解国内企业管理现状的人就会知道,有太多的岗位业绩不能被测量;很多企业没有推行绩效管理,或只是在局部岗位推行,或是即便推行但结果无运用。在中庸的氛围之中,只要不捅大篓子,员工一般不会受到严格的惩处;在很多单位,甚至连奖励都是吝啬的;还有,奖惩常常迟到。当然,再精准及时的绩效考核或奖惩,对打工者的触动和创业者所经历的感受都是有差距的。
  创业者都交过不少的“学费”,柳传志、马云、史玉柱莫不如此,但每一次学费都能换来宝贵的经验教训。而且,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形之下,若要维持生计,创业者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重蹈覆辙。也就是说,创业过程充满了周期非常短的绩效考核,可以让创业者切身地感受到疼痛或快乐。
  所以,对于“创业,你适合么?”这一问题,我想,谁都不能轻易给出答案。
  
  创业,理想还是挣钱?
  
  事业和金钱并不矛盾,从长远来看,两者是一体的,成功创业者有几个缺钱的?但也要看到,短期内两者常常是无法兼顾的,很多项目的烧钱历程比创业者原先预想的要长得多。
  所以,有一种情况是很糟糕的:明明终极目标是挣钱,却误认为自己是理想主义者。常有创业者称自己之所以创业就是因为想实现人生价值,或称要通过创业给消费者带来福音,往往还会很坚定地加上一句:其实,钱不是最主要的目标。
  义无返顾地投入创业,迟迟得不到 VC的青睐,上市更是遥不可及,反正大钱始终没来,似乎还没打工挣得多,于是发现自己的承受期不够长,理想主义的段位还不够高,最后只能退回到打工的老路上去。
  有鉴于此,我想,所有的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都应扪心自问,创业的目的何在?如果更接近挣钱,那就应该选择短期内易见效的项目,不必再把责任加于自己,非要选择一个多么伟大的事业。
  还有一种是目标更接近于理想的创业者。不过,我一直认为理想——准确地说是实践理想而非谈论理想——对多数人来说是个奢侈品,特别是在尚不够兵强马壮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格罗夫所说的那种偏执狂,我们做不到向亲朋好友借债来豪赌一把,我们甚至无法抵抗一个季度没有进账的压力。如果做不到,那我们的选择只有两条路:
  第一,将创业的想法藏于心底,先积累各种资源,然后从高起点开始,就像牛根生那样。第二,将创业的想法放在一边,条条大路通罗马,首先从挣钱开始。第一条路的缺点是,在打工的过程中或许丧失了创业的动力;第二条路的缺点是,在挣钱的过程中可能迷失了创业的方向。
  第一条路,成功几率高,但第二条也很靠谱。我们看到的是,有太多的企业家最后的主业离创业初的项目差了十万八千里。我们实在无法指望,自己刚踏上创业之路,便是在为下一个微软或GOOGLE的企业大厦砌下了第一块砖。
  所以,无论终极目标是什么,都不必讳言挣钱,可从挣钱开始,而后谈理想。创业毕竟不是
  慈善,钱挣不好,自然理想也就免谈了。
  
  创业,何时开始?
  
  几年前我和两名好友策划了一个“淘智网”项目,做了大量工作,计划书数易其稿,见过两家风投,购买了几个域名至今还攥在手中。当时我们认为,只要投资到位,我们就开始。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走出关键一步。2008年 3月我在无意中发现这一想法已由一家同名公司实践,对我们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它也同样惘然。但是,它远超我们,毕竟它是一,而我们只有零。
  我们对教育行业始终充满热情,2006年开始研究“TFA”——为美国教书,2008年又开始研究万宝盛华。在这样漫长的一个过程中,就像我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一直憧憬创业,仿佛很快就要开始,但后来却发现始终遥遥无期。”
  而最终的单飞,我没有想到以一种自己半个月前都未曾想到的方式开始。根本没有什么商业模式,没有什么三年规划,也没有什么 NASDAQ的念想,我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下水了。仿佛一个从未下水、一直在岸边徘徊的游泳爱好者,被教练从后面狠推一把,掉入池中。不过,感觉还不错。
  商业模式永远是不完美的,资金永远是不够的,经验永远是不足的,如果非要追求某一股东风,那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而当你觉得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可以下海的时候,你一旦投身进去可能会发现欠缺的依然太多了。还是那句话,不能以静态眼光看待动态问题。很多事情是无法规划和预测的。当你开始真正创业以后,你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为你的执着而给你以帮助——尽管他们当时很肯定地说,“你的性格不适合创业”;你不知道你的能力会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有多大的提升;你甚至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来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创业,应该何时开始?其实关键答案不在商业模式、资金、经验这些外因,而在于创业者的内心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创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每个创业者肯定都有个性化的答案。我很欣赏冯仑的创业幸福观,最后请让我用创业者冯仑在《野蛮生长》一书中的文字来结束全文吧。
  人一生有很多不自由的地方,限制来自于物质手段,也来自于社会制度和文化,来源于跟外部环境不自由的博弈。在自由状态下人多数是幸福的,所以自由是幸福的源泉,也是幸福的保障。
  怎样才能现实地感觉到自由呢 ?做生意以后,有三件事突然让我感到自由了。第一,自己决定几点上班。第二,自己决定发多少工资。第三,自己决定去哪儿。这种自由状态让你感觉到创业是物有所值的,是快乐的。
  再加上另外三件事你就更快乐:第一不算小钱,第二不算时间,第三不算是非。所有的自由来源于内心的自由,其次来源于物质手段,追求自己的幸福,就是有获得自由的状态。只有内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语文教材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拓展补充、整合联系、悉心辨析等途径,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关注、品味,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吸收其精华,从而不断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化背景;拓展;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2
<正> 一、问题的提出 假定某商场商品的销售情况记录在一张名为“销售记录”的MicrosoftExcel工作表上,如表1。
去年的处理器市场可谓是热火朝天.经历了奔四出炉和支持更快的DDR内存的Athlons的登场,以及INTEL和AMD之间的价格战,使得速度最快配置的价格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不过这个夏天AM
【正】采访对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关键词:市场导向关注学生职业:请您谈谈为何要在技工院校开设《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负责人:开展通用职业
作为高校学生中的骨干和精英,学生党员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关系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一直受到关注。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而轻教育管理
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努力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对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大学生党员发展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民办独立学
一、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困惑:归因于学生?抑或归因于教师?   谁也无法否认,经过教育教学改革风雨的洗礼,语文教学无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在实践创新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当代青少年更加活跃的思维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毋庸讳言,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相距甚远。语文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于漪老师说过, “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把学唱英文歌曲作为课堂内外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具有相当不错的效果。“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和语言两者都有句子、韵、重音和重复。曲调中有些强弱快慢的变化就是来自于人们的语言。经常学唱英文歌曲能使学生对英语的重音、节奏、句子的结构等加强掌握与理解,如善于辨别英语的发音,掌握其重音、节奏、语句、语调等,因为唱歌时要求吐字清楚,这对培养学生正确发音有很大帮助。学习
技校生大都是被传统教育观念认为的所谓“差生”,当公办学校的大门对他们紧紧关闭时,他们在无奈之中选择了技校。他们只有十五六岁,是一群不安分而又活蹦乱跳、棱角分明的鲜活的生命。尽管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但他们毕竟是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有天赋、可能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无限令人惊讶的奇思妙想、充满发掘的潜能和可塑性。那么,我们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在学习前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