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优化教学环境,以生活为突破口;丰富的课外活动。只有突破语文学习的“小框框”,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大天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此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一、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现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提高。
1.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有人认为,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读背背”,并无多大的讲究。殊不知,初中语文的“教”和“学”早就突破了简单的记忆框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记诵、理解、感悟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的理念,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就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大语文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2.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
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农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这些教学硬件;有的虽然有硬件,却因为教学辅助人员不够而闲置;更有的学校是怕学生损坏而“束之高阁”。
二、以生活突破口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是初中语文教师的追求。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抓住课文中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问:“这个家庭如此的困窘,孩子们在这里根本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为什么父母还舍不得放手呢?”“父母既然爱孩子,又为何要送人呢?”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父母内心的想法,以及“送”“换”“要”孩子的理由。通过思考讨论,大家真正明白了父母的心:不管是长子,还是次子,还是女儿,在父母的眼睛里一样难以割舍,宁可一家人在一起受冻挨饿也不分开。
2.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例如:《孔乙己》,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让人讨厌,又让人同情,并让人觉得非常贴近生活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我提问:“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懒惰、老实、讨厌、可怜等)?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来。”教室里寂静无声,大家都在寻找答案。一会儿讨论开始了,学生的答案让我大吃一惊。有人说孔乙己是一个好人,他欠账从不耍无赖;有人说他是善良的人,因为他热心教“我”认字;有人说他是大方的人,尽管自己很穷,却肯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有人说他是坏人,他偷别人家的东西;有人说他是“镜面人”,照出人世间的炎凉和凄苦。……课堂达到了高潮。讨论结束后,我让大家设想:“如果孔乙己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你会如何看待他?你的身边有没有这种既死要面子,又十分穷困的人。”这使大家更加明白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一堂课结束了,学生们还在回味同学精彩的发言,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也更加客观。
3.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
例如: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让学生找找作者几次流泪的部分读一读,品一品其中包含的情感,再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想一想自己和父母间有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陷入回忆和沉思中。两分钟后我让大家以文中作者的身份阅读文本,结果课堂上安静得出奇。把生活的情感加进课文,伟大的作品才会生发出新的生命力。大家对文章的父子情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父亲”的形象也更具体、更鲜明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1.读课外书与读报。
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我采取了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制作剪报和编写手抄报,开读书报告会,定时推荐初中生阅读篇目,并要求写读后感;多关注新闻,感知时代的气息。
2.看电视与看电影。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用很多的时间看电视,也经常看电影。初中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语文课外活动要把学生看电视和电影纳入到活动之中。我多次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看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电视节目和影片,之后针对所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从多角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说话、讨论、朗读、讲演。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说话和讨论的机会。口头表达对于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普遍班容量过大,语文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机会少的不足。
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突破语文学习的“小框架”,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大天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此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一、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现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提高。
1.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有人认为,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读背背”,并无多大的讲究。殊不知,初中语文的“教”和“学”早就突破了简单的记忆框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记诵、理解、感悟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的理念,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就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大语文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2.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
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农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这些教学硬件;有的虽然有硬件,却因为教学辅助人员不够而闲置;更有的学校是怕学生损坏而“束之高阁”。
二、以生活突破口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是初中语文教师的追求。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抓住课文中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问:“这个家庭如此的困窘,孩子们在这里根本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为什么父母还舍不得放手呢?”“父母既然爱孩子,又为何要送人呢?”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父母内心的想法,以及“送”“换”“要”孩子的理由。通过思考讨论,大家真正明白了父母的心:不管是长子,还是次子,还是女儿,在父母的眼睛里一样难以割舍,宁可一家人在一起受冻挨饿也不分开。
2.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例如:《孔乙己》,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让人讨厌,又让人同情,并让人觉得非常贴近生活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我提问:“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懒惰、老实、讨厌、可怜等)?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来。”教室里寂静无声,大家都在寻找答案。一会儿讨论开始了,学生的答案让我大吃一惊。有人说孔乙己是一个好人,他欠账从不耍无赖;有人说他是善良的人,因为他热心教“我”认字;有人说他是大方的人,尽管自己很穷,却肯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有人说他是坏人,他偷别人家的东西;有人说他是“镜面人”,照出人世间的炎凉和凄苦。……课堂达到了高潮。讨论结束后,我让大家设想:“如果孔乙己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你会如何看待他?你的身边有没有这种既死要面子,又十分穷困的人。”这使大家更加明白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一堂课结束了,学生们还在回味同学精彩的发言,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也更加客观。
3.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
例如: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让学生找找作者几次流泪的部分读一读,品一品其中包含的情感,再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想一想自己和父母间有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陷入回忆和沉思中。两分钟后我让大家以文中作者的身份阅读文本,结果课堂上安静得出奇。把生活的情感加进课文,伟大的作品才会生发出新的生命力。大家对文章的父子情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父亲”的形象也更具体、更鲜明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1.读课外书与读报。
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我采取了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制作剪报和编写手抄报,开读书报告会,定时推荐初中生阅读篇目,并要求写读后感;多关注新闻,感知时代的气息。
2.看电视与看电影。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用很多的时间看电视,也经常看电影。初中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语文课外活动要把学生看电视和电影纳入到活动之中。我多次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看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电视节目和影片,之后针对所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从多角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说话、讨论、朗读、讲演。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说话和讨论的机会。口头表达对于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普遍班容量过大,语文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机会少的不足。
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突破语文学习的“小框架”,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