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朗读,品牧场之美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场之国》是捷克作家卡尔·恰彼克的作品。四年前,我曾公开执教过此课,被课文所呈现的画面深深地折服,请学生“为四段文字取名”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堂至今仍历历在目。但现在回头反思,当时因过度追求“取名的完美”,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内涵,课堂看似灵动,实则教学的重点有了偏移。
  今天,当我随着作者的文字,再次走进荷兰这个《牧场之国》时,一股独特的异国风情扑面而来。一句句浸满宁静和谐的话语便开始在我的心底里静静地流淌,阅读的心境也慢慢地飘散在这一片牧场之国的辽阔无际之中。
  是作者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汇于笔中之情;是作者对这一片牧场的深爱之情,拨动着我的心弦;更是语言文字蕴藏着的丰富的表达在催化我心中那颗心。
  去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节目,重新唤起了我对“朗读”的思考,也再次点燃了我“朗读”的火花,通过有声的朗读,将一个个无声的文字中隐藏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当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将产生什么样的张力与魅力?于是,“聚焦‘朗读’,体会异
  国风情”成为了我本课的教学
  思路。
  一、读景色之美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文中诸如此类的语句很多,作者用非常直观的语言,把牧场上特有的景色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学生只需用心读一读,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一幅幅的美景图: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啊!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媛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了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
  这样的美景,该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呢?
  1.初读课文,感受美景
  在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利用课件逐段出示文字,把学生的眼光聚集在一起,让每位学生都大声朗读。在第一遍试读后,请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看到了一片辽阔无垠的草原”,有的说“我看到了黑白两色的花牛”,有的说“我看到了膘肥体壮的骏马”,还有的说“我看到了傍晚荷兰的安静”……学生们的理解很直观,初步领略到了牧场的美景。
  2.合作读文,体会美景
  在有了第一遍的試读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初步的梳理。所以在此基础上,请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段文字,进行有重点的品读,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悟情感之美”的环节了。
  二、悟情感之美
  如何从表面的景美渗透到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呢?这就需要学生们进一步体会了。
  1.读写结合,品悟语言
  文字是需要“读”的,更需要“思”。在合作读课文中,“请学生动笔圈一圈、画一画本段文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简单写写批注”,这是由读到思的递进,课堂由朗读的氛围转向思考的境界。在一番安静的学习之后,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了:
  生:“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从这句话中,我看到了各种牛的样子,它们有的在思考,有的像贵夫人,有的还像家长,真是太有趣了!
  生:“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读了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有成群的骏马在上面奔跑,它们是那样的自由!
  生:“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是我最喜欢这一句了。因为让我感觉夜晚的牧场很宁静,很恬美。我想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吧!
  ……
  多么纯真的感悟啊!透过文字,学生们找到了情感的迸发点,找到了牧场之国带给他们的另一种体验,那是一种“和谐、安静、自由、惬意”的感觉,这也是文中四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原因所在。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仅解决了课文教学的难点,也让学生们品读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美妙!
  2.创设情境,朗读展示
  课堂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体会到了美好的情感,还遇见了优美的文字,这是我们通过“朗读”实现的。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次“牵手”朗读,于是,一场“美妙的声音展示活动”在我们的课堂中开展了。“请你读一读。” “如果你把声音放得轻些,会更好。”“你读得太棒了,请你当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我也想来试一试。” “你能向刚才那位同学那样再读一遍吗?”诸如此类的场景一幕接着一幕。学生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本带给他们的力量,也逐渐领略到了朗读带来的魅力。
  读到深处最感动!因为此时学生们已融入到了一个情境中,在这样一个朗读展示的情境中,在语言的抑扬顿挫中,学生们的朗读更有滋味,也更易理解内容。于是,就有了“拓展朗读整组单元文字”的环节。
  三、品语言之美
  本文所处单元的主题是“田园风光”。“1 4”的单元整合学习是我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通过教学《牧场之国》,带出整个单元的另3篇课文以及教材后面的选学课文,以这样的单元拓展整合教学来实现教学的最大化。
  通过一份“朗读单”,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乡下人家》《麦哨》《可爱的草塘》和《渔歌子》这四篇课文中的选段,让学生们自主选择一处有滋有味地读,然后进行朗读展示。
  在公开课教学时,这一环节最令我难忘。由于听课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较弱,尤其是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堂,让学生们学得有点蹑手蹑脚,使得我也变得有些缩手缩脚。但随着对文本的一步步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也渐渐地跟上来了,尤其是到了这一环节,学生们朗读的能力有了较为可观的改变:听,那簇麦哨声中,男学生们翻跟头,竖蜻蜓,好不自在啊;这片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在小女生的朗读声中,变得更可爱了;看,乡下人家前,那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聆听着学生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我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纺织娘的歌,那歌声真好听!
  曾几何时,一说起朗读,它给我们的印象也不过是朗诵比赛中的口若悬河,舞台上的专业吟诵,或身着汉服的传统诵读,或是在课堂上被点名的不情愿朗诵……朗读是对文字的二次创作,在新的场域为文字赋予新的生命。当这些文字被理解,被再次诵读,我们也将产生发自肺腑的共鸣。今天在这个悠然自得、静谧祥和的《牧场之国》中,学生们将一段段无声的书面语言化成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真是耐人寻味啊!
  是什么让我们保持浪漫与童真?是什么让我们心生美好愿景?又是什么让我们对语文教学不忘初心?我想应该是作者那细致的观察、那丰富的想象,是学生们那动人的朗读、那情感的交流。我们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让我们重拾朗读,带着对朗读的无限憧憬,把朗读变成我们和学生的习惯吧!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词大意: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已经凋谢,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在诗句里,我们直观地看到了诗人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不同”的景物节候所做的描写。细读不难发现在平淡自然的小诗里,藏着诗人对山中春归的惊喜。“长恨春归无觅处”
于永正老师曾应孙双金校长的邀请,上过一堂阅读观摩课。于老师授课的内容是《新型玻璃》。课上他请一位女生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也许是紧张,也许是不太熟练,那位女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这时于老师亲切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小女孩又读了一遍。这一次虽然流畅了一些,却把“被”字读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非常着急,失去了信心,很想坐下。这时于
教材中有不少历史故事类课文。从其内容来看,大多摘自或者改编于相关名著史料,具有浓浓的历史味道;但从学生实际来看,却远离学生生活,因而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实际与语文教学的规律,也要走近历史,探索历史故事类文本特有的教学策略,嚼出其特有的味道。  一、触摸真实,嚼出历史的味道  相比历史课的严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类课文,文学色彩较浓,多少带有一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帮、嚷、瞧、匀”6个字,会写“奶、吵、咬”3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会复述狐狸三次分奶酪的过程。  3.抓住动词,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研读对话,将狐狸三次分奶酪的过程讲述得生动有趣,尤其是抓住动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巧变绘本,边猜边读,读短长故事  1.出示“奶酪”,引出课题。识记“酪”字,指导书写“奶”字。  
文本解读是一项思维认知活动,关乎学生的知识能力、鉴赏水准和人文精神,是个体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教师应巧妙引导,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拓展视野。  一、坚守文本基础,在正确解读中“导”出自主发现,“延”出印证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文探究,在探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交融中,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其形成深入的对话交流,达
【摘 要】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紧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产教协同进行专业建设,校企互动进行人才培养,按需服务进行社会培训,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按需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2-0007-03  【作者简介】邓立新,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200)校长,正高级讲
天空刚刚放明,蜜蜂姑娘就起床了,她洗了脸,就提着篮子飞出了巢穴。  蜜蜂姑娘迎着初升的太阳,展开双翅,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最后,她停在了一朵喇叭花上。  “蜜蜂姑娘早!”喇叭花打著招呼。  “早,喇叭花小姐!”蜜蜂姑娘也打着招呼。  喇叭花小姐很喜欢蜜蜂姑娘,因为蜜蜂姑娘的劳动会让她结出种子来。  辛勤采蜜之后,蜜蜂姑娘准备回家了。  突然,不知怎么回事,蜜蜂姑娘脚一滑,从喇叭花上掉了下去,重重地跌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微句训练就是指句子训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在说话与表达方面明显存在着说话不完整或者前后语序不分、颠三倒四的现象。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句子训练,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条理性。微句训练不同于平时的写话训练,它的主要特点是句子简单、实用,便于课堂上操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常的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与写话比较重
小小南瓜种类多  你知道这些南瓜的名字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板栗南瓜  红皮南瓜  奶油南瓜  太阳果南瓜  小朋友们,这些南瓜的颜色、形状、花纹都是什么样的呢?你还可以拍一拍,听听它们的声音哦!(清脆、沉闷、高、低)  南瓜里的大不同  虽然都是南瓜,但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却各不相同,你是不是也很想知道它们的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不同的切法,你会看到不同的南瓜世界。  南瓜的果肉很厚实,是黄色的
心理学家指出:脑中的信息若能经过右脑的图像感知,再传达到大脑的语言系统,那么接收到的语言文字信息就不再只是概念的输出,而是经由感觉与情绪交流后的体会,能转化成一幅幅细腻生动的心灵图像。如果读者对文字有共鸣,那就是掌握了“语感”,就能在字里行间不断产生丰富、深刻的体会。低、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阶段,如果教师能利用“图像”培养“图感”,进而培养“語感”,那么学生习作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