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的故事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听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同志讲苏联的“电视”。我问:“啥是电视?”他说:“克里姆林宫在开会,几百公里外的工厂就能看见。”我吓了一跳,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这是什么技术,能让人的眼睛看到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之外的东西?难道世上真有千里眼吗?整个世界都像在玻璃缸中一样,不管远近相互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那国家还有什么秘密可保,人还有什么秘密?百思不得其解,“电视”这个天方夜谭似的东西,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大约1974-1975年间,电视机开始进入北京的百姓家,那是一个巴掌大小屏幕的黑白9寸,凭票购买。当时我所住的楼四十多户、一百多口人,竟然没有一家“有幸”得到电视机票。
  1976年,楼中一个局级干部买到一台12寸日本还是匈牙利进口的黑白电视机,全楼人都兴奋起来,奔走相告。当晚就把他家挤得满满的,连门外楼道上都站满了人。孩子们坐小板凳在前面,老年人坐高凳在中间,年轻人一律站在后边或楼道里。电视打开后,黑白屏上正转播一个话剧,约半个小时后,有人提议:“时间不短了,让电视机歇歇吧!”大家都说:“对,对。”当时这家六七口人,除局长外,其他人都不会也不敢开关电视。主人关掉电视机后,有人上前摸一下说:“电视机发热了!”立即有俩人前去给电视机掮扇子降温,掮了约一刻钟左右。重新打开后,才发现电视机休息时,里头的话剧并没休息,隔过一大段了,但这并没扫大家的兴,仍津津有味地看一会歇一会,掮一会,直到演完。从此,他家每晚都有满满一屋观众,孩子们更是早早搬着小板凳在他家门外排队。
  1978年春,我家也弄到一张12寸日本进口的黑白电视机票,价格500多元(当时猪肉0.8元一斤,我月工资62元)。当时我和爱人下决心倾其所有,用我俩加起来五十多年全部积蓄,购买这一空前昂贵的大件财产,以改善生活质量,我这一“前卫”行动,招来左右邻居的惊叹!当时我对孩子们说:“从此咱家晚饭后不许关门!”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个电器专业的技术人员去日本回来后,在我们办公室说:他曾在日本的垃圾堆里拣了一台彩色电视机,看左右没人,就搬回住处,鼓捣几下就能看了,颜色真美!我们问:“带回来了吗?”他说:“没有。从人家垃圾堆里拣电视带回国,多丢人呐,我们中国人穷,但有尊严!等着看我们自己生产的彩电吧!”
  以后,这二十多年间,由于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国产彩电,不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在世界前列,每个中国家庭几台彩电已成平常。前几年我和老伴回农村老家,住在侄子家里,客厅里是29寸彩电,新结婚的儿媳妇房间,另有一台新买的大彩电,婆婆、儿媳各自拿着遥控器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我们问:村里家家都有彩电吗?他们笑着说:不光家家都有彩电,冰箱、空调、电脑、摩托车、大小汽车都不稀罕!
  这些年,家庭电视机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更新换代,从黑白到彩色,从18寸到平面直角21遥控,再到32寸、42寸大屏幕,再到等离子、液晶、高清、数字……中国人电视机拥有量和淘汰量及更新频率,恐怕要算是世界第一。现在群众正呼吁有关部门,赶快规范被淘汰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回收,以利于环保和废物利用。
其他文献
5月23日,高松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第55次拍记,未了他写道:“不想再发片了,55次拍记对我就是无言的告别。”  即便这是一次真正的道别,他所发起成立的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也已不辱使命。此前400多天时间里,记录团的成员从下关中山码头开始,分5个阶段走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进行了地毯式的拍摄记录,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南京社会变迁中日渐消失的城市记忆。  5月31日,他们还重走
如图1是江苏王斌先手与胡荣华在2006年威凯房产杯全国象棋排名赛上弈成的局面。此时双方剑拔弩张,对攻激烈,稍有不慎便可能功败垂成,且看黑方如何率先发难:
忽闻一声惊天响,汶川地震九州殇。  男女老少献力量,举国悲恸断肝肠。  危难时刻精神显,人间凝聚爱无疆。    三岁孩童手骨折,不忘敬礼仍致谢。  警察妈妈舍乳汁,更多孤儿解饥渴。  乞讨之钱也捐献,中华凝聚扬美德。    温馨慰问源多国,联手救助遇难者。  钱物多少无须论,救援难分你和我。  一方有难八方助,世界凝聚倡和谐。    多少豪杰英雄事,方方面面显英姿。  无私义举感天地,百废俱兴会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