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改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以死记硬背方式的学习历史,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
一、需要历史老师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贯通古今通史的知识结构,要有熟悉中外全球史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历史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既要通俗易懂,还要有时代性;既要有文采,又要不失质朴风格;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二、师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预习并不是课前粗略地浏览一下即将上到的教学内容,而是指学生在课前有目的地去了解新的教学内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而对于教师而言,更是要合理地规划教学进度、挑选教学内容以及把要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并做好解答准备。此外,课前准备时,教师还应当适当地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提问到的问题以备不时之需。
三、历史教学方法要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方法是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主要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方法,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等等,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是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突破條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这样才能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中,才能使历史教学既生动又深邃。
2、在教学中尊重主体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多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杜勃罗留波夫曾批评:“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的这样仔细,使学生无需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人。
3、筛选提炼综合法
通过对构成历史现象、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综合,即把诸要素的重要知识点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收敛。例如,鸦片战争。从其爆发的背景、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必然性和非正义的武力性,从结果、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危害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提炼出: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为开拓世界市场、打开中国大门而蓄谋发动的一场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借用武力的野蛮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迫使中国的领土完整的主权遭到空前的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事件比较法
比较发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和高下,找出历史事物本质特征的共同或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因为历史是遵循各种重要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各种典章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并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向前发展的事实,进行纵的或横的比较。用比较法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各自的特殊性,从而达到在比较中形成的历史知识点。例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异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对比,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与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特点的高下强度等等,运用比较法就可以顺着相互之间的本质特征,绕过简单类比的暗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把学生的思维从模糊的状态逐渐转变到清醒的高度。
5、历史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课后反思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体评价,又是教学经验教训的积累过程。因此,设计好并如实地写好课后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中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上,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并在学生处于初中阶段的不同学习时期要有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的目标,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创新性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那么,如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
一、需要历史老师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贯通古今通史的知识结构,要有熟悉中外全球史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历史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既要通俗易懂,还要有时代性;既要有文采,又要不失质朴风格;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二、师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预习并不是课前粗略地浏览一下即将上到的教学内容,而是指学生在课前有目的地去了解新的教学内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而对于教师而言,更是要合理地规划教学进度、挑选教学内容以及把要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并做好解答准备。此外,课前准备时,教师还应当适当地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提问到的问题以备不时之需。
三、历史教学方法要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方法是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主要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方法,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等等,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是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突破條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这样才能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中,才能使历史教学既生动又深邃。
2、在教学中尊重主体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多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杜勃罗留波夫曾批评:“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的这样仔细,使学生无需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人。
3、筛选提炼综合法
通过对构成历史现象、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综合,即把诸要素的重要知识点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收敛。例如,鸦片战争。从其爆发的背景、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必然性和非正义的武力性,从结果、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危害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提炼出: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为开拓世界市场、打开中国大门而蓄谋发动的一场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借用武力的野蛮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迫使中国的领土完整的主权遭到空前的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事件比较法
比较发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和高下,找出历史事物本质特征的共同或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因为历史是遵循各种重要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各种典章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并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向前发展的事实,进行纵的或横的比较。用比较法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各自的特殊性,从而达到在比较中形成的历史知识点。例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异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对比,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与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特点的高下强度等等,运用比较法就可以顺着相互之间的本质特征,绕过简单类比的暗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把学生的思维从模糊的状态逐渐转变到清醒的高度。
5、历史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课后反思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体评价,又是教学经验教训的积累过程。因此,设计好并如实地写好课后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中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上,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并在学生处于初中阶段的不同学习时期要有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的目标,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创新性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