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融合——以朝鲜语(韩国语)专业为例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05082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为外语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多元的学习方式。但是对于直接接触外国语言和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具有正确的思维判断。课程思政要深入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思政为"道"、为"德",专业为"术"、为"才",两者相融,才是外语人才。外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新媒体教学方式,才能因材施教。混合式教学及国内外联合共建课程,都是新媒体时代确保课程思政效果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护理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INAHL、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找出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目的 研究营养风险筛查在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诊的176例老年CK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测定其体质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肌酐(SCr)等指标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KDⅢ期、Ⅳ期、Ⅴ期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与Ⅱ期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
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为在职业院校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韩语实用性人才,本文以职业院校韩语教学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切入点,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且提出了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职业院校韩语教学的措施及策略。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学生自杀意念与亲子关系,并着重考察成长型思维及久坐时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为减少中学生自杀意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成长型思维量表(Growth Mindset Scale, GMS)、自杀意念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 PANSI)调查湖北省某市17所中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分支,实现了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在提升产量、保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发挥了具体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BOSCH拧紧技术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实现对高度智能化汽车生产线的降本增效。
目的:探讨父母正念教养水平与青少年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正念养育量表、基本心理需求满意与挫败度量表、90项症状清单对258名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对青少年的正念教养水平与青少年健康症状显著负相关(r=-0.187,P<0.01)。父母正念教养水平与青少年自主感、关爱感、能力感均呈显著正相关(r=0.415,0.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提质增效、培育高质量与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关键。历经初步运行、逐步完善以及创新发展的建构过程,秉持“有效理解”的指导理念,以培育卓越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遵循“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教师团队”“师范生”“中小学生”三维主体互融互助的运行机制,建构了以实现大中小音乐师资有序衔接、一体化培养的高师音乐师范专业“合作—目标—实践”(简称“T-O-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况,探索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 2020 年 10 月随机在上海市中心城区 10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 835 名医务人员开展面对面调查。调查量表采用测量工作要求-自主模式职业紧张(job demands-control model,JDC)的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
阐述一种适用于高性能DSP的后端设计与实现技术,基于高性能DSP的特定结构与关键路径,有针对性地完成后端设计与实现。基于28nm工艺,可实现高性能DSP频率大于750MHz的时序收敛。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近日发布报告说,工作时间过长造成全球数十万人死于中风或心脏病,新冠疫情居家办公恐怕会令这一趋势恶化。报告显示,每周工作至少55个小时导致全球74.5万人在2016年死于中风和局部缺血性心脏病,较2000年增长29%。这些人去世时年龄在60岁至79岁不等,他们在45岁至74岁期间每周工作55个小时或更长时间。长时间工作致死者中72%是男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