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课堂——新课堂改革 谈有效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c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绿色"--生命中璀璨的颜色。万物复苏"绿"为先。生动、活泼、高效、有趣的课堂不就是"绿色课堂"吗?
  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厌学、恨学,不就是因为讨厌课堂的沉闷,无趣吗?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课堂是灰色的。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阳光的照耀;得不到心灵的滋润,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有时得到的甚至是暴风骤雨的侵袭,那本有的好学之心禁受不了袭击,慢慢枯萎了。对课堂教学的无动于衷,最终导致他们的没落,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所以,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最根本的做法还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收获成功的果实。
  学生能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充分汲取知识的养分。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茁壮成长,品味学习的酸甜苦辣。这样的课堂他们能不喜欢吗?学习的积极性能不提高吗?
  创造情境,给课堂带来阳光,雨露,活力。这就值得深入研究考虑了。
  一、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高尔基说:"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学生当下的"生活"不就是学习生活吗?更深入理解就是课堂生活了。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我们确实有义务为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课堂氛围。用它来替代原有课堂的枯燥、单调、乏味。
  首先,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读",学生能充分感受文章的魅力与精髓。课前三分钟,如果能拿来做经典诵读的活动,那效果会是非常好的。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只管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来读就好了。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也可以拿当下最流行的歌曲歌词来读。课前三分钟生动有趣的朗读,能很好得把学生带入语文的学习情绪当中来。课前整顿教学秩序的这一环节就自然带过了。
  其次,还课堂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思考能力。"学而不思则惘"。可见,思考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课堂,都是老师满堂灌,老师生怕遗漏了一点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一节课讲不完,还常常拖课。搞得学生精疲力尽,从而恨上课堂。绿色课堂就不这样做。它尽量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引导,点拨。洋思中学倡导的不让学生课前做预习工作的做法,就值得推荐。学生预习了,他们借助工具书、参考书,往往已经明白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到课堂上来,学生就常感到倦怠。因为很多东西已经懂了,老师又重复讲,就如炒冷饭,没有新鲜感。老师把预习的环节放到课堂上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深入思考问题,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当堂讨论解决。听课也就有的放矢了。
  小组的讨论活动,也是让学生思考的过程。小组成员在讨论中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征服文章的重难点,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灵活,有趣,自主的课堂他们能不爱吗?老师在这课堂中真的就是配角了。老师在课堂上就是学习之舟的鼓手,船桨是掌握在学生的手上了。那么多学生一起划船,船能不快速前进吗?无可言喻,这肯定比以前一个老师拼命划船,来得快。在这闪动智慧灵光的课堂中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再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谁只有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歌德。"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课堂上不能只让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真的动起来。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见行动的必要性。课堂的小组讨论后,要留时间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古文教学中一些重难点的字词,也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下来。通过朗读训练,当堂成诵。不把记忆的东西过多的留在课后完成。课本剧的排演其实也是一种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方法。当然,课本剧的排演我个人认为不适合作为常规性的教学手段来运用。作为综合实践课来上,还是很不错的。课堂的有效提问也是一种让学生动起来的好方法。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
  二、 把握文本
  万变不离其宗。文本是经过众多专家评审,集结而成的。课本中纵使有些许瑕疵也不是我们放弃文本的原因。
  很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的现代文阅读不考课内的,就放弃文本,自主找材料来讲。这样做是不妥的。各个学年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我们可以根据文本来做出相应教学计划。比如初一侧重记叙文的教学,初二侧重说明文,初三侧重议论文的教学。在记叙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文本来选择典型性的文章来进行深入剖析。各篇文章教学的侧重点不同,通过文章让学生明白这种文体的一个特征。比如,《忆读书》这篇文章,我重点讲解文章的记叙顺序。深入探讨文章的思想性,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风筝》这篇文章我就重点讲记叙文的六要素。教会学生怎么去找六要素,特别是学习如何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至于文章的主题,我觉得文章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要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对初一的新生而言,更是难以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强调学生一定要明白文章的主题,让他们死记硬背,没有学生自己的真正的思想感受,他们就会觉得无趣,学习热情就会减退了。所以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我就简单带过,学生能懂最好,不能懂也没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是会慢慢理解文章的主题的。在课堂上,老师就不必要浪费过多的时间纠结于此。
  高效有趣的课堂是不会轻易放弃文本,另辟溪路的。题海茫茫,我们不知道出卷老师会出什么样的文章,但不管出什么样的文章,他的考点一定不会超出课标的要求。只要我深入研究课标,把握文本,就不怕学生到考场上慌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方法的教学是最重要的,脱离了文本是不可能教好方法的。
  高效课堂源于老师的用心准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老师用心去思考,积极去引导,学生肯定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生撒下一片阳光,让小树苗茁壮成长,迎来课堂的郁郁葱葱。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21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客观的物质,而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的组成、人体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的规律等却离不开化学变化。我们常在课堂上这样讲述;“人体是一座复杂的化学加工厂,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类型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从根本上保证了生命的新陈代谢。”因此,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上好每一堂《医用化学》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
中图分类号:G623.58  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教育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了小学的必修课程,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教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同时,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
【内容提要】自从今年学校实现"电子白板"后,各个学校激烈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学习,运用"电子白板"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一大亮点.经过小半年的教学实践摸索.使我知道"电子白板"给教师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也借助"电子白板"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高效课堂.  【关键词】班班通;电子白板;屏幕批注;智能绘图;视频实录  中图分类号:G623.5  今年在无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大部分学校已
【中图分类号】G633.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
[摘要]:所谓有效,有效率、高效率之意,即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成绩,"有效教学"也就是要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最常用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它的有效性是一堂有效课所不可或缺的。有效的问题能开启学生心智、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甚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无效问题则无法达到这些目的,甚至还会起到使学生兴趣下降、无法准确把握知识点的负面作用,
摘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素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章在介绍初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优化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育学生探索精神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要选择典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地理课堂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多媒体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它所独具魅力的作用,为数学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关键字】多媒体;激活;数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
目的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20世纪末期我国即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1%。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