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要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实现教师的高效课堂,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最好的答案就是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如果可以课前把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预习好,课上同学们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就会有一种主动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教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被同学们轻松领悟。这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而事实也证明,课下经常预习的学生成绩基本上要比不预习的学生成绩高,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关键词]数学 预习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222-01
数学是我们国家非常擅长的学科,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想学好数学,只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数学的学习要在课堂教学之后学会95%,其他的5%要在课后通过练习等方式学会。课堂这95%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学会的,那么就需要在课堂之前预习,为课堂的学会做好铺垫。要如何预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要会读书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老师教授知识也是凭借着一本数学书,故而首先要会读书。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去读,不能像看故事书那样走马观花似的,一目十行,这样的读一点效果都没有,不如不读。正确的读书要注重理解,最好是准备一支笔在身旁,可边读边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重点,划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边读边写,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这些体会和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也不同于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其他同学给出的答案。学生在预习时要有认真的态度,有些学生不把预习当做学习,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学生一定要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听课的重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会节省很多的精力,听课也不会觉得那么累,不会因为一个溜号而接不上老师讲的内容。
二、要会思考
都知道听课和做作业讲究方法,其实预习也同样是要讲究方法的。有的同学只知道死记硬背,把一些定义和法则都背下来,其实这样很不好,正确的应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数学不能只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在预习一些定律、运算法则和公式时,要多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我们以“勾股定理”为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画图,图形结合,用自己的方式去试着推导一下,然后再把自己尝试推导的过程和书本上的解答进行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的过程是否正确,与书本有什么出入,出入在哪里,自己是差在了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究竟哪里自己没有想到。这样的过程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省去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然后,再想想可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这个不局限于书本,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最后能够“丢弃”书本。学生在预习应用题时,首先要结合生活实际。应用题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学会了也同样可以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解题思路,一定要想清楚问题求的是什么,我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当然最好是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如果与书本一致,还可以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如果与书本不一样,那么就要检验一下是否正确,自己的算法好不好,与书本上的相比哪一种更加简单。如果自己能够找到解释的方法最好,如果还是不明白,那么就可以作为之后课堂学习的重点。
三、要会补救
数学知识的连续性非常强,学习内容都是一环扣一环,如果前面所学习的要领不理解,那么之后的课程学习起来就会非常的艰难。学生在自己预习时发现了一些困难,那么就可以翻翻以前学过的要领哪里还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这样才能保证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能轻松地学会。比如除法试商,这个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那么就要查看以前学会的内容,学会乘法里有问题是最大能填几的问题,其实这个就是在渗透除法试商,这两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就对除法试商降低了不小的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困难,一定不要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是学好数学最大的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就略过去,那么在陆续的学习中会积累越来越多的问题,前面不弄明白,后来的学习是没有办法开展的,所以预习时就持着认真的态度。
四、要会应用
数学当中的定义、公式、原理、法则都是出题的要点。只是理解却不做题,那么在学习数学的路上只能说完成了一半。题目一点也不难找,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非常基础而又系统的,对于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而言是非有利的,而且这些练习题不一定说非要在课堂上做才是最好的,其实在预习中也可以试做这些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到底如何。预习做得越好,课堂上就越轻松。相反一个不预习的学生,上课累,下课更累。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个世界有很多尚未被发现的知识,需要人类去发现。同时,这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世界,知识随时随地都在更新换代,这就需要人类不断地去学习,更新自己的头脑。不能一辈子都指望别人来讲解一个公式和原理,所以说学会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一个人自我探索的能力。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数学 预习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222-01
数学是我们国家非常擅长的学科,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想学好数学,只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数学的学习要在课堂教学之后学会95%,其他的5%要在课后通过练习等方式学会。课堂这95%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学会的,那么就需要在课堂之前预习,为课堂的学会做好铺垫。要如何预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要会读书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老师教授知识也是凭借着一本数学书,故而首先要会读书。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去读,不能像看故事书那样走马观花似的,一目十行,这样的读一点效果都没有,不如不读。正确的读书要注重理解,最好是准备一支笔在身旁,可边读边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划出重点,划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边读边写,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这些体会和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也不同于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其他同学给出的答案。学生在预习时要有认真的态度,有些学生不把预习当做学习,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学生一定要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听课的重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会节省很多的精力,听课也不会觉得那么累,不会因为一个溜号而接不上老师讲的内容。
二、要会思考
都知道听课和做作业讲究方法,其实预习也同样是要讲究方法的。有的同学只知道死记硬背,把一些定义和法则都背下来,其实这样很不好,正确的应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数学不能只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在预习一些定律、运算法则和公式时,要多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我们以“勾股定理”为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画图,图形结合,用自己的方式去试着推导一下,然后再把自己尝试推导的过程和书本上的解答进行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的过程是否正确,与书本有什么出入,出入在哪里,自己是差在了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究竟哪里自己没有想到。这样的过程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省去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然后,再想想可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这个不局限于书本,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最后能够“丢弃”书本。学生在预习应用题时,首先要结合生活实际。应用题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学会了也同样可以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解题思路,一定要想清楚问题求的是什么,我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当然最好是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如果与书本一致,还可以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如果与书本不一样,那么就要检验一下是否正确,自己的算法好不好,与书本上的相比哪一种更加简单。如果自己能够找到解释的方法最好,如果还是不明白,那么就可以作为之后课堂学习的重点。
三、要会补救
数学知识的连续性非常强,学习内容都是一环扣一环,如果前面所学习的要领不理解,那么之后的课程学习起来就会非常的艰难。学生在自己预习时发现了一些困难,那么就可以翻翻以前学过的要领哪里还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这样才能保证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能轻松地学会。比如除法试商,这个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那么就要查看以前学会的内容,学会乘法里有问题是最大能填几的问题,其实这个就是在渗透除法试商,这两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就对除法试商降低了不小的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困难,一定不要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是学好数学最大的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就略过去,那么在陆续的学习中会积累越来越多的问题,前面不弄明白,后来的学习是没有办法开展的,所以预习时就持着认真的态度。
四、要会应用
数学当中的定义、公式、原理、法则都是出题的要点。只是理解却不做题,那么在学习数学的路上只能说完成了一半。题目一点也不难找,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非常基础而又系统的,对于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而言是非有利的,而且这些练习题不一定说非要在课堂上做才是最好的,其实在预习中也可以试做这些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到底如何。预习做得越好,课堂上就越轻松。相反一个不预习的学生,上课累,下课更累。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个世界有很多尚未被发现的知识,需要人类去发现。同时,这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世界,知识随时随地都在更新换代,这就需要人类不断地去学习,更新自己的头脑。不能一辈子都指望别人来讲解一个公式和原理,所以说学会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一个人自我探索的能力。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