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临汾市经济近年来一直快速发展,势头强劲。面对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临汾市为未来的五年绘就了一幅“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宏伟蓝图。这对位于黄土高原的地区来说无疑是“跳起来摘果子”。那么该市敢于亮剑的依据是什么?如何保证拼搏的成功?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共山西临汾市委书记王国正。
记者:“十五”期间,临汾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位居全省前列,而且去年经济总量比全国提前5年、比全省提前3年实现小康第一个翻番目标。您如何评价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就?
王国正:“十五”期间,我们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处理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大力推动煤焦、冶金等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加快发展煤化工和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领先,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同时,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了26.1%,市区环境污染指数下降了52%,在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可以说“十五”磨一剑。“十五”时期,与“九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达523.18亿元,增长1.0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3.53亿元,增长2.1倍;财政总收入达到83.05亿元,增长4.56倍。之所以能做到又快又好的发展,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调产决策,找准了本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十一五”期间,临汾市提出“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目标依据是什么?其思想准备又如何?
王国正:临汾作为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内陆新建城市,要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在立足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借外力谋求更快发展。立足自主发展,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市内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形成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就是要认清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格局中明确自己的定位,显化优势,培育特色,打造品牌,赢得竞争,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出去,请进来”,综合利用市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重组速度加快、能源紧缺以及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和做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全市结构升级换代,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在对外贸易中谋求更大利益。反之,关起门来搞建设,仅靠本地区力量求发展,难以发挥后发优势,最终贻误发展的机遇。为此,必须坚持统筹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积极深化改革,调动方方面面发展的积极性,释放和激发领先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以宽广的胸怀和对区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坚决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广泛参与国内外分工协作,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借力发展、借势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从GDP和财政收入两项指标看,2005年临汾市GDP总量,已排中部6省82个地级市的第33位,一般预算收入排在31位。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共有287个(不包括省会城市),从2005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100强城市看,临汾市目前已位居139位。因而,我们提出这个总目标,是一个实事求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发展战略。
记者:“十一五”期间,临汾市将肩负着怎样的战略任务?
王国正:加快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基本政策取向,是以经济赶超为目标、加快积累物质财富的过程。然而,加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是遵循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速度与结构、速度与效益、速度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发展。否则加快发展很容易陷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导致结构比例失衡,生态环境恶化,背离加快发展的初衷。因此今后5年,是临汾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临汾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突出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和谐共进四大主题,大力推进由资源大市向工业强市、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由直线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由偏重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转变,努力建设经济兴盛、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活力迸发、生机无限的新临汾。
记者:为确保“中部领先,进军百强”总目标实现,临汾将采取哪些发展举措?
王国正:我们将突出做好以下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实施“五大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八大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领先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努力建设和谐临汾;加大政策扶持,切实增加投入,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记者:临汾作为资源大市,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实现经济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王国正:“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度加工为方向,以做大做强煤、焦、冶金、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8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主攻大项目,培育大集团,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优势明显、效益高、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体系,培育34户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力争全市有14户企业进入全省3大方阵。
从临汾情况看,近年来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难以快速提升,总体经济停留在以粗放增长为主的阶段,迫切需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真正把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为此,要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扎实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工程,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本支撑。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规模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特别要围绕传统煤焦铁产业的新型化改造,普及推广一批资源深加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再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积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社会事业的大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大转型,形成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良性局面。
记者: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大难题,“十一五”期间,临汾市委、市政府将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王国正:临汾市近几年来十分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关系,把环境治理工作当作重中之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十五”期间,连续开展工业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取缔、关停土小企业3024处,加强市区水源地保护,铺开环保十大工程,市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污染指数下降了52%,二级以上天数由14天增加到187天。面对“十一五”的“中部领先、进军百强”总目标,临汾市从今年起,继续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力度,重点打好工业企业达标和市区环境综合整治两大硬战。一是对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凡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完不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一律关停。二是突出抓好市区周边,特别是河西区污染企业的治理和搬迁,加快市区集中供热、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大搞造林绿化,全面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以及通道绿化、村镇绿化、荒山绿化等各项任务。到“十一五”末,力争万元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5%,市区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下降到3.0以下,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全市绿化率达到35%。
记者: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临汾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王国正:5年看头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5大重点,实现5个突破,办好10件实事”,即围绕“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总目标,突出新农村建设,在“百村试点、千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突出结构调整,在壮大8大支柱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突出环境保护,在改善市区环境质量上实现新突破;突出城市建设,在城镇扩张上实现新突破;突出对外开放,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全力抓好上述各项工作落实的同时,要着力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
从王国正书记的谈话中,我们领略到临汾市干部群众鼓足干劲争先发展的成城众志。目前,临汾“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号角已经吹响。记者由衷相信临汾市将聚万众之心,举全市之力,把庄严的承诺变为振兴临汾的美好现实。
记者:“十五”期间,临汾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位居全省前列,而且去年经济总量比全国提前5年、比全省提前3年实现小康第一个翻番目标。您如何评价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就?
王国正:“十五”期间,我们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处理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大力推动煤焦、冶金等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加快发展煤化工和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领先,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同时,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了26.1%,市区环境污染指数下降了52%,在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可以说“十五”磨一剑。“十五”时期,与“九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达523.18亿元,增长1.0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3.53亿元,增长2.1倍;财政总收入达到83.05亿元,增长4.56倍。之所以能做到又快又好的发展,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调产决策,找准了本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十一五”期间,临汾市提出“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目标依据是什么?其思想准备又如何?
王国正:临汾作为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内陆新建城市,要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在立足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借外力谋求更快发展。立足自主发展,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市内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形成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就是要认清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格局中明确自己的定位,显化优势,培育特色,打造品牌,赢得竞争,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出去,请进来”,综合利用市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重组速度加快、能源紧缺以及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和做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全市结构升级换代,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在对外贸易中谋求更大利益。反之,关起门来搞建设,仅靠本地区力量求发展,难以发挥后发优势,最终贻误发展的机遇。为此,必须坚持统筹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积极深化改革,调动方方面面发展的积极性,释放和激发领先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以宽广的胸怀和对区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坚决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广泛参与国内外分工协作,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借力发展、借势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从GDP和财政收入两项指标看,2005年临汾市GDP总量,已排中部6省82个地级市的第33位,一般预算收入排在31位。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共有287个(不包括省会城市),从2005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100强城市看,临汾市目前已位居139位。因而,我们提出这个总目标,是一个实事求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发展战略。
记者:“十一五”期间,临汾市将肩负着怎样的战略任务?
王国正:加快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基本政策取向,是以经济赶超为目标、加快积累物质财富的过程。然而,加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是遵循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速度与结构、速度与效益、速度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发展。否则加快发展很容易陷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导致结构比例失衡,生态环境恶化,背离加快发展的初衷。因此今后5年,是临汾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临汾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突出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和谐共进四大主题,大力推进由资源大市向工业强市、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由直线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由偏重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转变,努力建设经济兴盛、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活力迸发、生机无限的新临汾。
记者:为确保“中部领先,进军百强”总目标实现,临汾将采取哪些发展举措?
王国正:我们将突出做好以下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实施“五大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八大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领先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努力建设和谐临汾;加大政策扶持,切实增加投入,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记者:临汾作为资源大市,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实现经济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王国正:“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度加工为方向,以做大做强煤、焦、冶金、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8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主攻大项目,培育大集团,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优势明显、效益高、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体系,培育34户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力争全市有14户企业进入全省3大方阵。
从临汾情况看,近年来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难以快速提升,总体经济停留在以粗放增长为主的阶段,迫切需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真正把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为此,要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扎实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工程,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本支撑。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规模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特别要围绕传统煤焦铁产业的新型化改造,普及推广一批资源深加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再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积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社会事业的大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大转型,形成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良性局面。
记者: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大难题,“十一五”期间,临汾市委、市政府将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王国正:临汾市近几年来十分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关系,把环境治理工作当作重中之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十五”期间,连续开展工业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取缔、关停土小企业3024处,加强市区水源地保护,铺开环保十大工程,市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污染指数下降了52%,二级以上天数由14天增加到187天。面对“十一五”的“中部领先、进军百强”总目标,临汾市从今年起,继续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力度,重点打好工业企业达标和市区环境综合整治两大硬战。一是对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凡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完不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一律关停。二是突出抓好市区周边,特别是河西区污染企业的治理和搬迁,加快市区集中供热、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大搞造林绿化,全面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以及通道绿化、村镇绿化、荒山绿化等各项任务。到“十一五”末,力争万元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5%,市区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下降到3.0以下,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全市绿化率达到35%。
记者: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临汾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王国正:5年看头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5大重点,实现5个突破,办好10件实事”,即围绕“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总目标,突出新农村建设,在“百村试点、千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突出结构调整,在壮大8大支柱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突出环境保护,在改善市区环境质量上实现新突破;突出城市建设,在城镇扩张上实现新突破;突出对外开放,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全力抓好上述各项工作落实的同时,要着力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
从王国正书记的谈话中,我们领略到临汾市干部群众鼓足干劲争先发展的成城众志。目前,临汾“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号角已经吹响。记者由衷相信临汾市将聚万众之心,举全市之力,把庄严的承诺变为振兴临汾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