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对人本主义的科学继承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wi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领导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国情下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它不能与西方心理学流派的人本主义相等同和混淆,它是对人本主义的科学继承,并超越了人本主义的人权观,在突出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科学继承;人权观;实践;全面解放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其思想实质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高度一致的。应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价值判断,而且也是一个深刻的事实判断。它是对西方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派的扬弃,是对人本主义的科学继承。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国情下,体现着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革命本质,更体现其蕴涵丰富的哲学底蕴。
  
  一、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明确提出要以心理健康的人或健康人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是对心理不健康的病人,也要努力寻找他们健康的内在本性。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意识经验能向心理学家提供重要的信息,使其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了解那些对人类来说最有价值的、关于人的内在本性的信息和此时此刻的内在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把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尝试解决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观丧失而引发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整体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人的研究必须既考虑行为的内在的、固有的决定因素,又考虑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者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结果便是对人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和个案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不赞同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倾向,而提倡现象学描述。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主张把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现象学和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二、和谐社会观的以人为本不能等同于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原则是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上的,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最终目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已成为指导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最为关键的词汇。
  在研究中,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在以什么人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以抽象的、一般性的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主张以生活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的人”为本。二是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最初是费尔巴哈强调以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为本,后来发展成叔本华、尼采强调以人的意志力量为本,再后来发展到存在主义主张以人的各种情绪体验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此外,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综合发展的一个方面、手段之一;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未必都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作为人类发展的工具,科学技术将发挥何作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三、以人为本是对人本主义的科学继承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以人为本思想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思想的重新解读和升华。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
  第一,以人为本继承并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权观,将人权主义升华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本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真正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权与西方人本主义所讲的人权具有共同性,都强调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尊重个人,都强调人人具有作为个人应该具有的普遍的、一般的权利。以人为本不仅重视人的需要,而且给人以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把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统一起来。其主张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以能动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以自己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而达到的,强调物质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只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才能使人摆脱对物的、人的依赖而走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但不是物欲至上的形而上学的人性观。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最高层次的本质需求,但物质需求是基础,精神需求是升华。只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满足了,以人为本才得以真正的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以人为本在人本主义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人本主义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是主宰,人的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味对自然进行开发和掠夺,把主体主义和主观能动性相混淆。这种思想给西方社会带来了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和物质文明的繁荣,但也造成了西方人对物的依赖以及物欲至上和唯科学主义的弊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则走向了另一极端,反对主体主义,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以人为本则强调人的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人在实践中必须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正确把握和践行以人为本的重要基础。
  第三,以人为本突破人本主义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局限性,强调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主要价值追求在于将人从专制统治和神灵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强调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意志自由。后来的思想或是强调人相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或是强调人的意志或自主意识,这主要表现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宣扬的非理性主义,如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现象”、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今天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将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价值取向。它不仅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而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的价值追求,也比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价值蕴涵丰富得多。
  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自由和解放,取消了“个体”和“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的假定,从而决定性地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人的活动的历史性的变化发展,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也是历史性地变化发展的。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而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问题就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问题。人的问题既不能从人本身,也不能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解释和解决,而要从社会关系中去解决。在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人有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又强调历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即人的变革现实的活动是要遵循自然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从而为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2、孙万国,冯玉莲.和谐社会观的人本主义探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6).
  3、杨正喜,高菊.新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J].学术交流,2004(8).
  4、郑亿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在线产品的产生,重点讨论了在线产品的分类和特征,分析了在线产品的市场结构,探讨了在线产品的市场细分和产品策略。
股骨髁部骨折是下肢常见的骨折,约占骨折患者的0.4%。股骨髁部C型骨折,其复位固定困难,治疗难度大,易引发膝关节活动障碍和创伤性关节炎,致残率高。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7
网络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影响着高校对大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它构建了一个“拟态”的廉洁文化教育环境。在“拟态环境”下,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廉洁文化
观光农业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繁荣有重要意义,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而目前我国观光农业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决定了政策支持对于其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影响。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