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实验谈物理思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b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本文从物理实验在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三个方面对物理思维的培养分别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物理实验;物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25-2
  所谓物理实验,是指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反复出现,从而有目的的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階段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本身的理解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物理思维方面有所欠缺。物理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水平,而物理实验则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一、物理实验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1.物理实验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
  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对物理规律的认识,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一方面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物理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但通常生活中所观察的物理现象往往是力、热、电、光等现象交织在一起,本质和非本质的因素交融在一起,因此通过这种途径来使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存在较大的困难甚至是错误的。例如,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较重的物体下落的比较快,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这种错误的观点正是忽略了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的作用,而运用实验可以忽略空气在物体运动中的影响,正是因为实验能够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素材,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再如介绍大气压时,学生很难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而通过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大气压存在的物理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对大气压的概念理解就比较容易和接受了。
  2.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学中,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获得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学好物理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例如电阻这一概念,学生从实验中直接取得几组数据,如何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抽象,概括,形成电阻这一概念呢?首先研究一组数据,得出:对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之比,是一个与电压、电流无关的恒量R,然后再对照其它几组数据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于是可以初步概括如下:每个金属导体本身都存在一个恒量R,不同的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这时,可以启发学生类比,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也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这个恒量也不同,这个恒量表征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再让学生悟出这个不同恒量R也一定表征着导体的某种固有特性,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概括出:在相同电压下,恒量R大的电流小,恒量R小的电流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于是引出电阻这一概念。
  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归纳要求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普遍事物一般规律和特征的认识方法。演绎是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物理中的归纳演绎能力就是要求能够从已知推导未知,通过大量的物理事实经过推理总结规律,或者先提出猜想和假设,再由物理实验证实是否正确,这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例如,在“电阻定律”的探究实验中,首先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形成猜想和假设。
  1.长度为L,电阻为R的导体,可以看成由n段长度同为L1,电阻为R1的导体串联而成,这n段导体材料、横截面积都先同,总长度L=nL1,另一方面,根据串联电路的性质可知:R=nR1,由此可知: R R1 = L L1 ,即在横截面积,材料相同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2.有n条电阻丝,它们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横截面积为S1,电阻同为R1,把它们束在一起,组成一根横截面积为S,电阻为R的导体,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R= R1 n ,又因为S=nS1,由此可知: R R1 = S1 S ,即在长度,材料相同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和横截面积成反比。
  其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验证假设:R与L,S的定量关系,最后对实验测量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规律:电阻定律。
  再如万有引力的推导,就是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这就是演绎和推理。首先利用学生已知的事实,即向心力公式F=mω2r,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r3=kT2,以及牛顿第三定律F=F′,推导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规律即F=G m1m2 r2 ,其次假设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及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引力是本质一样的力,同样遵循平方反比的规律,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受到得引力要小,只有后者的 1 60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也应该为它在地面附近加速度(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的 1 602 ,通过实测数据证实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引力遵循同样的一个规律,最后在将推论推广到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引力,这种根据实验事实演绎和推理而获得的新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三、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物理概念、定律和定理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及时总结整理所学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成为有体系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主要目的。
  电学实验“伏安法测电阻”就是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I,再根据欧姆定律R= U I 求出电阻。实际测量中所用电表并非理想电表,电压表的内阻并非趋近于无穷大、电流表也有内阻,因此实验测量出的电阻值与真实值不同,存在误差,这就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电流表内接和外接这两种电路的误差并选用合适的电路进行测量。
  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物理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从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归纳演绎建立物理规律,最后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去解决物理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物理创设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物理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中学理化生教师对实验教学不重视,造成大多数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都很差。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我校致力于“美育”课程建设,坚持走美育特色办学之路,在课程的规划、开发以及课程的统整方面均指向核心素养,并在彰显办学特色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整体构建——即“大美育”课程体系。本文介绍了学校在“大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中的实践探索之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美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15-2   我校是
摘 要:朗读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每个学段的新课标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堂上恰当有效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课堂更富活力,尽显张力。  关键词:范读;个性化;张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57-1  朗读是
摘 要:音乐课程在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美育教育,都是音乐教学最本质的属性和教学目的所在。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多学生去关注音乐中的情感,情感往往都是音乐的灵魂和艺术价值所在,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歌唱技巧和知识的同时去代入情感。文章基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音乐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音乐课堂;情感教育;美
摘 要:本文从学校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看到了契机,提出了开展学校志愿服务促进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的主张,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支持或批评指正。  关键词:志愿服务;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达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83-1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们一种精神时尚的追求。在各种国内外的大型活动中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由单一的知识掌握目标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增的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基础,也是对新课标所提要求的落实。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作用进行论述,并提出在高中歷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为改革传统历史教学和提升历史教学效率提出一定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教育时代中的重点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领悟到素养能力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性,进而引发学生对于生活、学习综合素养的建立思考。在此,仅以本文试析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
摘 要: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途径,认识其意义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思考其提高的途径,具有实际意义与历史意义。丰富生物知识发生过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途径,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素养;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7-1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
摘要:语言教学与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因此,情感态度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本文分析了口语教学中存在的情感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口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教学;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在中学阶段教师不仅仅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夯实,更应当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本文从现阶段农村学困生在历史材料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农村学困生的历史材料题解能力做出了一些探索实践。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历史材料;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