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杏鲍菇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差异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minn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较14个杏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农艺性状、拮抗性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14个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大致可以分为5大类群,菌株P14、P2、P1、P6、P7、P8和P4为第1类群,菌株P11为第2类群,菌株P13、P10、P5为第3类群,菌株P12和P3为第4类群,菌株P9为第5类群;拮抗试验和同工酶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关键词:桑枝;杏鲍菇;生物学特性;遗传差异;同工酶
  中图分类号: S646.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231-03
  食用菌产业是浙江省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杭州市新兴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近年来,杭州市珍稀食用菌产业呈现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杭州都市农业发展新的亮点。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是一种品质极佳的大型肉质伞菌,营养价值高、菇肉肥厚、质地脆嫩,具有淡淡的杏仁香味,保质期长,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且价格基本稳定在16~20元/kg,比普通平菇等高出4~5倍,商品价值高。目前,杏鲍菇在杭州建德、淳安、临安等地有规模种植,年栽培达200多万袋,并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当前,杭州市种植杏鲍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杏鲍菇品种混杂,由于品系不清,菇农每年都需要反复引种、试种,不敢大面积栽培,经常耽误生产季节;二是栽培管理存在不足,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生产效益。笔者通过引进各地杏鲍菇优良菌株,采用桑枝立体栽培方法进行品比试验,研究菌株的遗传差异,以获得适宜本地栽培的杏鲍菇菌株,为杭州地区桑枝杏鲍菇栽培提供有益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4个杏鲍菇菌株,从国内有代表性的科研单位和基地引进。
  1.2 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综合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蛋白胨5 g,酵母膏1 g,水1 000 mL,pH值为5.5;原种培养基:棉籽壳78%,麸皮20%,石灰1%,石膏1%;栽培料配方:桑枝17%,木屑20%,棉籽壳37%,麸皮24%,糖1%,轻质CaCO3 1%,含水量65%。
  1.3 杏鲍菇不同菌株菌丝的长势试验
  每个杏鲍菇菌株接种5个750 mL玻璃瓶,培养基配方为原种培养基,每瓶含干料300 g;从同步培养的杏鲍菇母种中取约3 cm×2 cm的菌塊接种于玻璃瓶中央,置于26 ℃培养箱内恒温培养[1];当菌丝铺满整个瓶面时开始测量,定期记录,当有菌株菌丝长满玻璃瓶时,试验结束。通过记录菌丝生长的长度和时间,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同时观察菌丝形态及其长势。
  1.4 杏鲍菇不同菌株出菇试验
  1.4.1 菌包制作 采用用菌棒式栽培,每袋干料为0.5 kg,每个配方100棒。将培养料装到袋内,松紧适度;装料后用线扎实,在火焰上熔封;用特制打孔器,在塑料袋的一侧等距离打4个孔,洞径1.5 cm,孔深2 cm,用胶布贴在接种孔上[2]。
  1.4.2 菌包消毒与接种 采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料袋分层放置,保持压力0.15 MPa,121 ℃、灭菌2 h。接种前进行消毒处理,料温降至30 ℃时,将袋料及杏鲍菇原种放入接种室内,无菌接种台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杀菌;接种时揭开胶布一角,从原种瓶中取1勺原种培入穴中,贴好胶布。
  1.4.3 菌丝培养 接种后,在培养室将菌袋袋口朝同一方向横放上堆,堆高6~8层;培养室在堆放菌袋前采用石灰进行卫生消毒杀菌,堆放菌袋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6~28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培养环境基本黑暗,加强通风管理;培养室培养30 d左右,接种后1周检查1次,及时剔除被污染的栽培袋,观察记录菌丝长势。
  1.4.4 出菇管理 菌袋袋口朝上竖排放在床架上,将菌袋上胶布撕下作为出菇口,温度控制在15~18 ℃为宜,当原基出现并达4~5 cm时,菇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为宜,不能直接向子实体喷水。
  1.4.5 采收与记录 当杏鲍菇子实体成熟、菌盖卷边未平展时即可采收,出菇后分潮次对产量进行记录,并对杏鲍菇子实体的形态进行观察。
  1.5 杏鲍菇不同菌株菌丝的拮抗试验
  2个菌种为1组,接种于含母种培养基的培养皿上,25 ℃避光培养10 d。每个处理重复3次,观察各菌株间是否有拮抗反应,是否形成明显的拮抗线。
  1.6 杏鲍菇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比较
  采用标准NY/T 1097—2006《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酯酶同工酶电泳法》中规定的方法[3]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杏鲍菇不同菌株菌丝的长势
  根据观察,各杏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良好,生长均匀整齐,菌丝洁白。由表1可见,杏鲍菇P5菌丝的生长速度为0505 cm/d,是长势最好的菌株,其生长速度与其他菌株存在一定差异;杏鲍菇P12、P9、P11的菌丝生长速度次之,分别为0.503、0.491、0.491 cm/d;生长相对较慢的菌株是杏鲍菇P13和P4,其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405、0.431 cm/d,长势较差。
  2.2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出菇情况
  由表2可见,各菌株间的产量有明显差别,其中,产量最高的菌株为杏鲍菇P14,产量为0.32 kg/棒,按照每棒原料(干料)0.5 kg计算,生物学转化率达到65%;其次为杏鲍菇P3、P12,产量分别为0.31、0.29 kg/棒,产量最低的为杏鲍菇P13,产量为0.18 kg/棒。通过观察,杏鲍菇P13、P1和P2菇型不整齐,有畸形菇出现。从产量来看,P3、P14、P12为优良菌株,可以运用到桑枝栽培杏鲍菇生产中去。
  2.3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3可见,14个杏鲍菇菌株子实体形状大致分为圆柱状(棍棒形)、近圆柱状(圆锥形)、保龄球状、近保龄球状(鼓形)4类;菌株P9的菌盖直径最小,为3.95 cm,其次是P6、P3,菌株P11菌盖直径最大,为7.88 cm;菌株P9的菌柄最小,为2.86 cm,其次是P1、P10,菌株P7的菌柄最大,为 6.52 cm;菌株P10的菌柄长度最小,为5.08 cm,其次P9、P12,菌株P5的菌柄最长,为10.20 cm。
  2.4 杏鲍菇不同菌株间的拮抗试验
  由表4、图1可见,在91个试验组中,有拮抗现象的为66组,拮抗现象不明显或无拮抗现象的为25组。
  2.5 杏鲍菇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比较
  由图2可见,14个菌株具有恒定的谱带数,共检测出18条谱带,Rf 5.5与Rf 5.8是多数菌株共同拥有、活性很强的酶带,可认为其是表达杏鲍菇基本特征的基础酶带;菌株间在酶带活性、数量和Rf值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菌株P1、P2和P14的酶带位置相同,只是在着色强度上略有差异;菌株P6、P7、P4与P1等酶带数相同,但是多了Rf 5.0和Rf 1.0特征带;菌株P12比 P3多Rf 2.8酶带;菌株P5、P10和P13酶带位置基本一样,但在Rf 2.7、Rf 3.3、 Rf 3.6这3条酶带上稍有不同;菌株P9和P11相对其他品种而言,酶带明显较少,其中,Rf 0.2是P11的特征酶带。
  由图3可见,14个菌株在74%相似水平上可以分为五大类,第1类群为菌株P14、P2、P1、P6、P7、P8和P4,第2類群为菌株P11,第3类群为P13、P10、P5,第4类群为P12和P3,第5类群为P9,其中第1类群所占比例较大,占50%;菌株P14、P2、P1、P6、P7和P8的相似系数为1,结合拮抗反应,说明P14、P2、P1、P6、P7与P8极有可能为同一菌株。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菌株P5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其他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之间存在差异, 其次是杏鲍菇菌株P12、P9、P11, 生长相对最慢的是菌株P13和P4; 各菌株间产量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产量最高的菌株P14,其次为菌株P3、P12和P11,产量最低的是菌株P13,菌株P13、P1和P2菇型不整齐,出现畸形菇;从产量来看,菌株P3、P14、P12为优良菌株,可以推荐应用到桑枝栽培杏鲍菇生产中去。
  拮抗试验是鉴定菌株间遗传差异的传统方法,菌丝之间的拮抗反应是菌株间不同遗传特性的重要表现,可表明不同菌株分属于不同亲和群。从测定结果看,14个杏鲍菇菌株生物学特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拮抗现象比较明显。同工酶酶谱可作为鉴定物种,研究分类、进化与变异的重要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丰富、酶带活性强、带型各异,这说明编码同工酶的基因数量多,有极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综合杏鲍菇菌株生物学特性、出菇试验、拮抗试验、同工酶试验结果发现,拮抗试验和同工酶试验结果基本吻合,14个杏鲍菇菌株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没有表现出各类群特点,这是由于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易受环境条件和基因显隐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姚祥坦,张 敏,徐素琴. 不同桑枝屑配比培养料对杏鲍菇生长及产量影响[J]. 中国食用菌,2009,28(2):65-66.
  [2]黄志龙,肖淑霞,上官舟建. 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及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J]. 食用菌,2008,30(2):25-27.
  [3]黄晨阳,张金霞,陈 强,等. NY/T 1097—2006 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酯酶同工酶电泳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为研究中药复方宫炎净提取物中生物碱对子宫内膜炎家兔的抗炎作用机理,通过制备子宫内膜炎家兔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生物碱治疗后采血,分别对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宫炎净中生物碱能显著增强血清中SOD活性,并
去年暑假,烈日明晃晃地悬在云端上,像一颗巨大的卵包裹着流动的蛋黄。高考完制订旅行计划,打算一个人去武汉玩几天,再飞去厦门看海。  这趟旅行“散心”的意义远大过“度假”。  文青通病,敏感抑郁,加上高考焦虑,社交障碍,对未来的迷茫,很多事情想不明白。于是夜晚情绪偶尔会迸发出来,崩溃大哭。闺蜜安慰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我知道这句话空荡荡的,说再多也抓不住。  就算是在欢乐谷满场的狂欢巡游里,也只
摘要:通过蚯蚓-木薯渣联合作用与单一蚯蚓作用处理热带城市污泥试验,比较研究了蚯蚓生物量、污泥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变化情况,并对污泥农用做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比较2种处理方式对污泥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蚯蚓-木薯渣联合作用不仅能够同时处理2种热带农业废弃物,而且在增加蚯蚓生物量、降低污泥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方面的效果优于单一蚯蚓作用。联合组蚯蚓个体平均质量增幅115.33%,高于单一组的106.
摘要:以金银花品种巨花一号为材料,研究喷施青霉素对金银花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青霉素浓度升高,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高浓度(800 mg/L)处理会抑制POD活性;低浓度(400 mg/L)处理可显著提高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增幅分别为196.6%、29.1%、975% 。当青霉素浓度为600 mg/L时,叶绿素a 、叶绿素b
摘要:臭氧和臭氧水在食品加工业中应用广泛,在处理水产品、水果蔬菜保鲜等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多。为达到冷鲜鱼肉质量控制的目的,研究臭氧水的溶解度变化、质量浓度变化、生产减菌试验、保质期试验,以探讨臭氧水在冷鲜鱼肉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试验环境下,臭氧的质量浓度随通入臭氧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在水量一定的条件下,臭氧的溶解量到达峰值时则不再增加;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臭氧水的质量浓度逐渐降低,降解率增大。
孟吴师姐自述:  唯物辩证法里有这样一句话: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其中可能会有倒退,但是总体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也是历经整个考研周期后,我奉之为真理的一句话。  自三月底至进入考场的那一天,跨越了大半年的准备周期,从最初迷茫的復习状态到最后的胸有成竹,期间有过自我怀疑,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最终都因为内心对达到目标的强烈渴望而坚持了下来。  很多人把考研和高考做比较,其中不少人认为考研的过程
摘要:为探究不同微量元素叶面喷施对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和香味物质的影响,分别于团棵期、旺长期和成熟期(打顶当天)各喷施1次不同浓度的硫酸锌、硼酸和壳聚糖。結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烤烟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的含量不同,不同处理间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香味物质总量(除去新植二烯)、芳香族氨基酸类物质总量、苯甲醛含量、苯乙醇含量等香味物质的含量大小均不同,综合考虑,喷施0.01%硫酸锌 0.05%硼
(1)魏大勋vs何老师  何炅:你还威胁她?  魏大勋:是的,具体的话是“请尽快给我回复,如果你断了我的财路,就别怪我对你动手了”。威胁人当然要这么威胁了,否则还要怎么威胁啊?我说如果你断了我的财路,我就给你摁摁腿?  魏大勋:我和其他的嘉宾还是有一些不一样,我是《快乐大本营》的亲儿子。  何炅:是的,主要是网上有人说,你作为一个演员,也没有什么作品,还能总上大本营,你是大本营的儿子吗?  魏大勋
摘要:建立了鸭、鹅组织中乙氧酰胺苯甲酯残留量检测的高效液相色分析方法。试样中残留的乙氧酰胺苯甲酯用乙腈提取,浓缩后用正己烷-丙酮溶解残余物,硅酸镁固相萃取柱净化,用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作为试样溶液供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该方法在乙氧酰胺苯甲酯0.05~5.0 μg/mL的系列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0。肌肉样品中乙氧酰胺苯甲酯的检测限为20 μg/kg,定量限为50 μ
每个人小时候的暑假时光除了汽水、短裤、电风扇外,还有无处不在的补习班。  我走过一段短短的补习班之路。  那是在2008年那个充满激情的夏天,人人高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健儿在北京赛场上挥洒汗水为国争光,而刚学会了电脑基本操作的我努力广交好友,在QQ上和各地年方二八的小姐姐聊得热火朝天。  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这种感觉妙不可言啊!像夏梦里的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