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10日,日照裕华杯2014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本次会议以“转型升级、创新高效”为主题,共议“创新思路,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推结构调整;加快步伐,以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高效化,促产业升级”话题,探讨和总结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纺织企业在新原料应用、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创新及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思维与成功经验。
创新思路 做出特色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社长刘强,山东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等领导和纺织企业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会议。
杨纪朝结合中纺联2014春季调研的情况,对纺织行业2014年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说,目前装备水平低、税赋问题、行业标准较低、检验费用过高等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2014年经济复苏将加快,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虽然4月1日棉花新政出台,但棉花国内外的价差问题和棉花库存仍然存在。
杨纪朝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棉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新的发展形势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既是任务和挑战,更是机遇和动力。纺织行业应积极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内在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属性。棉纺织企业除了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外,还应该继续加快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他认为,中小企业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立足于做出特色。
新技术效应

武汉大学教授徐卫林和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谢春萍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谢春萍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全聚纺攻克了罗拉型集聚纺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在罗拉寿命、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罗拉型集聚纺的国产化。徐卫林带领的团队在深入研究细纱牵伸区集聚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整纤器,对去除纱线长毛羽、提高纱线质量有明显作用。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棉纺专业委员会委员徐旻、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伯勇、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乔兴梅、德州富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雒书华、山东鲁泰纺织服装工程研究院纤维纺织研究室主任司志奎等就棉纺织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思路,节电措施等进行了交流。日照裕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金轮科创股份有限公司、天喜控股集团纺机罗拉有限公司等纺机及器材企业代表介绍了有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新材料拓展新前景
“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展望” ,姚穆就这一主题做了专题报告。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在国际形势起伏震荡的环境下,中国跃进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超过全球总加工量一半。中国对外纺织产品贸易总额超过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纺织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纺织加工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均已进入高成本国家行列,比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南亚、非洲国家高数倍,部分内容比美国都贵。低中档纺织品加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2013年中国加工用的中、低硬直支数纯棉纱已大量由印度、巴基斯坦进口。同时,美、英、德、法、意等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在200~160年前开始“工业化”,70年前开始“去工业化”,40年前开始大量迁出纺织产业(中国正在这一浪潮中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但是,今年这些国家重启“再工业化”,恢复纺织产业的生产能力。美国2013年6月,开始向中国出口纯棉纱。这些国家对我国挤压纺织品高端市场。在这种双重积压的环境下,中国纺织产业必须转型升级,走出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创新道路。
迎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物质基础是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的新驱动,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遍及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领域。这些新型纤维开辟了纺织品的新领域,包括防弹头盔、防弹服、防切割手套、运钞车、火箭壳体、火箭头罩、火箭喷火喉口、航天器、人造卫星、大飞机刹车盘、核潜艇、降落伞、航天器回收降落伞等。
棉纺织产业在当前发展中,必须回避低中档纯棉产品,尽可能使用高性能新功能纤维混纺交织,走综合调高多功能产品的道路。
织造发展面向高端。在传统梭织基础上,片梭、箭杆、喷水、喷气等不同引纬方式;多臂、提花、大提花等不同开口方式;与经编复合;与缝编复合;双经轴、多经轴立体三维复合织造;宽幅、超宽幅、超超宽幅等多种幅宽类型,为织造开阔了广阔的领域,分别用于不同用途的新产品开发,特别是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生产。
制造准备也正在拓展工作空间,浆纱用不同浆料;织前纱线处理包括烧毛、碱液丝光、液氨丝光、纱线染色、纱线段染适应色纱加工等。为了适应当前受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双向打压的环境下,纺织产业必须面向高中端市场的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应用高性能、新功能纤维,创新开发新品种、新用途、新领域,占领特种需求的新市场。同时,重视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重视产品做精细、精密、精湛、精美、结合艺术文化理念,创立新品牌。同时特别重视产品性能优异,以期稳定占领市场。更重视重点开发产业用纺织品新领域、新用途,拓展向新的市场。
创新思路 做出特色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社长刘强,山东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等领导和纺织企业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会议。
杨纪朝结合中纺联2014春季调研的情况,对纺织行业2014年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说,目前装备水平低、税赋问题、行业标准较低、检验费用过高等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2014年经济复苏将加快,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虽然4月1日棉花新政出台,但棉花国内外的价差问题和棉花库存仍然存在。
杨纪朝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棉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新的发展形势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既是任务和挑战,更是机遇和动力。纺织行业应积极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内在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属性。棉纺织企业除了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外,还应该继续加快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他认为,中小企业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立足于做出特色。
新技术效应

武汉大学教授徐卫林和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谢春萍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谢春萍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全聚纺攻克了罗拉型集聚纺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在罗拉寿命、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罗拉型集聚纺的国产化。徐卫林带领的团队在深入研究细纱牵伸区集聚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整纤器,对去除纱线长毛羽、提高纱线质量有明显作用。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棉纺专业委员会委员徐旻、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伯勇、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乔兴梅、德州富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雒书华、山东鲁泰纺织服装工程研究院纤维纺织研究室主任司志奎等就棉纺织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思路,节电措施等进行了交流。日照裕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金轮科创股份有限公司、天喜控股集团纺机罗拉有限公司等纺机及器材企业代表介绍了有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新材料拓展新前景
“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展望” ,姚穆就这一主题做了专题报告。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在国际形势起伏震荡的环境下,中国跃进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超过全球总加工量一半。中国对外纺织产品贸易总额超过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纺织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纺织加工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均已进入高成本国家行列,比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南亚、非洲国家高数倍,部分内容比美国都贵。低中档纺织品加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2013年中国加工用的中、低硬直支数纯棉纱已大量由印度、巴基斯坦进口。同时,美、英、德、法、意等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在200~160年前开始“工业化”,70年前开始“去工业化”,40年前开始大量迁出纺织产业(中国正在这一浪潮中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但是,今年这些国家重启“再工业化”,恢复纺织产业的生产能力。美国2013年6月,开始向中国出口纯棉纱。这些国家对我国挤压纺织品高端市场。在这种双重积压的环境下,中国纺织产业必须转型升级,走出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创新道路。
迎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物质基础是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的新驱动,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遍及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领域。这些新型纤维开辟了纺织品的新领域,包括防弹头盔、防弹服、防切割手套、运钞车、火箭壳体、火箭头罩、火箭喷火喉口、航天器、人造卫星、大飞机刹车盘、核潜艇、降落伞、航天器回收降落伞等。
棉纺织产业在当前发展中,必须回避低中档纯棉产品,尽可能使用高性能新功能纤维混纺交织,走综合调高多功能产品的道路。
织造发展面向高端。在传统梭织基础上,片梭、箭杆、喷水、喷气等不同引纬方式;多臂、提花、大提花等不同开口方式;与经编复合;与缝编复合;双经轴、多经轴立体三维复合织造;宽幅、超宽幅、超超宽幅等多种幅宽类型,为织造开阔了广阔的领域,分别用于不同用途的新产品开发,特别是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生产。
制造准备也正在拓展工作空间,浆纱用不同浆料;织前纱线处理包括烧毛、碱液丝光、液氨丝光、纱线染色、纱线段染适应色纱加工等。为了适应当前受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双向打压的环境下,纺织产业必须面向高中端市场的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应用高性能、新功能纤维,创新开发新品种、新用途、新领域,占领特种需求的新市场。同时,重视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重视产品做精细、精密、精湛、精美、结合艺术文化理念,创立新品牌。同时特别重视产品性能优异,以期稳定占领市场。更重视重点开发产业用纺织品新领域、新用途,拓展向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