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变更悠悠千年,每个朝代末尾都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旅人,抱着惊世的才华,却只能在战火烽烟中,望月叹息虚度年华。词人蒋捷就是这样一个生于乱世的漂泊文人。本文主要通过对蒋捷的《一剪梅——过吴舟》中用词的意象来深入分析,揭示其怀有满腹才学却生不逢时,面对颠沛流离,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洒脱的人生观。
[关键词]蒋捷 一剪梅 悲 喜
宋代的词坛上不乏大家,更有无数被埋没的繁星。他们有旷世才学却迫于生在战火硝烟中,才能无处可施展,羁旅漂泊一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埋没。蒋捷就是这样一个湮没在那个时代里的普通官员、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文人,虽有报国的节气,做个效忠的官员,然而人生际遇往往难料,三年而已,国破家亡,政治报复如同投进滚滚黄河的石子,再不见踪迹。
文人蒋捷的词没有东坡的盛名风光,也无小山的清冷伤怀,却另有一番飘洒、隽永,耐人寻味。他的《一剪梅——过吴舟》 在宋词中虽不算绝唱,但孕育在文字间的欢喜、悲伤、张扬与寂寥,却教人动容哀伤,如同委身尘埃里的明珠,等人拾起,擦拭,而后赞叹。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的上阕从“春愁”落笔,词人漂泊在外,遍尝羁旅生涯里的寂寞,胸口早就郁结成伤,在这样一片春光里更加明显。船到“秋娘渡”和“泰娘桥”,两岸酒旗招展,他舟过无痕,哪里都不是能停留的地方。原本想借酒浇愁,可惆怅却在雨季的笼罩中更加难以释怀,于是连喝酒都找不到了兴致,只好在这烟雨之间兀自漂泊。
同样的羁旅途中,不似柳永《少年游》“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那样触目萧然,令人望而憔悴;也不象晏殊《踏莎行》那样借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的美景来反衬“一场愁梦酒醒时”的凄凉心境,让人从心底失落。蒋捷的落魄多了份自在与洒脱,连忧伤都成了调侃。无比的无奈与寂寞,换来心明如镜:繁华与其就像前尘往事,虽然美好,却已渺茫,再执意也无济于事。所以就用调侃来自我解嘲,在“秋娘渡”和“泰娘桥”间举杯欢笑,说着萧萧的风雨,连停泊的机会都没给他设。这种将亡国之愁,漂泊之苦,用平静的文字表达出来,更有渲染烘托的效果。
词的下阕,词人开始想象妻子吹奏银字笙,屋内香炉里燃烧着象征男女爱情的心字香,笙管悠悠、青烟袅袅属于小家的温暖。“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数字而已,却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一实一虚,一个色彩温暖,一个灰色寒冷,都是蒋捷生命里重要的历程。纳兰容若曾经写过“心字已成灰”,只是他是生逢盛世的绝世佳公子,一生虽有众多的不能圆满,毕竟是在呵护与赞叹中成长,到底没有吃过多少苦。因此他的“心字”多了点繁华的叹息甚至多了份胭脂的味道,故做着清寒绝望的姿态;而蒋捷经历过亡国的绝望,漂泊的无奈,因此文字色彩的過分温暖,反而突显出词意中的彻骨凄凉,这种凄凉又在现实中被敲打的格外厚重。孤身在外青烟袅袅的温暖在梦里荡漾,这种被历练过的美好,远比美好本身更教人心悸。
至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毛晋曾说蒋捷的词“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果然说得精准。淡淡的几个意象,却说出了岁月无情,眼见时光已催红了樱桃,染绿了芭蕉,更是把韶华人生抛在后头的惆怅情绪。然却词人未表现出明显地哀伤,只是微微叹息,没有“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的悲痛决绝;也没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思辨。他只是在用大自然中常见的事物讲述一个事实,那些色彩鲜丽的颜色,在这个时候都成了流光掠影中的一部分,不哀叹也不需要抱怨,因为这本是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就如同夏花在秋风乍起时悄然转身般理所当然。好时光不常在,词人感伤的是不知何时能归家,流光容易将人抛,四季轮回待到重聚时,只怕早已苍白了头发,错过了年华。
这是怎样的矛盾与失望,理想也如同这流光抛下后的年华,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后,褪去最好的色泽。原本他也想成为流传后世的文人,可是颠沛流离的岁月,经历过太多苦难,才华如同孤芳无人来赏,最后好像被投入尘土的明珠,原本还隐约可见的光芒被慢慢磨去,最终落得个不算名臣也不算志士的尴尬局面。
这样的蒋捷令人怜惜,然世上有太多这样漂泊的人,也有太多不能圆满的事情,否则李重光就不会以文人的禀性成为了帝王,慕容冲就不会从身份高贵的小王子变成战火里的阿修罗。事已至此,还是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比较好,毕竟舟过无痕,人生匆忙,在绿肥红瘦之间,早就白发苍苍,不如笑着调侃并将希望永远埋在心间,苦难也一并化成了动力。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百年后还在悠悠传唱,只等谁来心明如镜,慢慢回味。
参考文献
[1]王兆鹏.两宋词人丛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
[2]李剑亮.宋词诠释学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蒋捷 一剪梅 悲 喜
宋代的词坛上不乏大家,更有无数被埋没的繁星。他们有旷世才学却迫于生在战火硝烟中,才能无处可施展,羁旅漂泊一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埋没。蒋捷就是这样一个湮没在那个时代里的普通官员、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文人,虽有报国的节气,做个效忠的官员,然而人生际遇往往难料,三年而已,国破家亡,政治报复如同投进滚滚黄河的石子,再不见踪迹。
文人蒋捷的词没有东坡的盛名风光,也无小山的清冷伤怀,却另有一番飘洒、隽永,耐人寻味。他的《一剪梅——过吴舟》 在宋词中虽不算绝唱,但孕育在文字间的欢喜、悲伤、张扬与寂寥,却教人动容哀伤,如同委身尘埃里的明珠,等人拾起,擦拭,而后赞叹。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的上阕从“春愁”落笔,词人漂泊在外,遍尝羁旅生涯里的寂寞,胸口早就郁结成伤,在这样一片春光里更加明显。船到“秋娘渡”和“泰娘桥”,两岸酒旗招展,他舟过无痕,哪里都不是能停留的地方。原本想借酒浇愁,可惆怅却在雨季的笼罩中更加难以释怀,于是连喝酒都找不到了兴致,只好在这烟雨之间兀自漂泊。
同样的羁旅途中,不似柳永《少年游》“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那样触目萧然,令人望而憔悴;也不象晏殊《踏莎行》那样借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的美景来反衬“一场愁梦酒醒时”的凄凉心境,让人从心底失落。蒋捷的落魄多了份自在与洒脱,连忧伤都成了调侃。无比的无奈与寂寞,换来心明如镜:繁华与其就像前尘往事,虽然美好,却已渺茫,再执意也无济于事。所以就用调侃来自我解嘲,在“秋娘渡”和“泰娘桥”间举杯欢笑,说着萧萧的风雨,连停泊的机会都没给他设。这种将亡国之愁,漂泊之苦,用平静的文字表达出来,更有渲染烘托的效果。
词的下阕,词人开始想象妻子吹奏银字笙,屋内香炉里燃烧着象征男女爱情的心字香,笙管悠悠、青烟袅袅属于小家的温暖。“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数字而已,却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一实一虚,一个色彩温暖,一个灰色寒冷,都是蒋捷生命里重要的历程。纳兰容若曾经写过“心字已成灰”,只是他是生逢盛世的绝世佳公子,一生虽有众多的不能圆满,毕竟是在呵护与赞叹中成长,到底没有吃过多少苦。因此他的“心字”多了点繁华的叹息甚至多了份胭脂的味道,故做着清寒绝望的姿态;而蒋捷经历过亡国的绝望,漂泊的无奈,因此文字色彩的過分温暖,反而突显出词意中的彻骨凄凉,这种凄凉又在现实中被敲打的格外厚重。孤身在外青烟袅袅的温暖在梦里荡漾,这种被历练过的美好,远比美好本身更教人心悸。
至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毛晋曾说蒋捷的词“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果然说得精准。淡淡的几个意象,却说出了岁月无情,眼见时光已催红了樱桃,染绿了芭蕉,更是把韶华人生抛在后头的惆怅情绪。然却词人未表现出明显地哀伤,只是微微叹息,没有“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的悲痛决绝;也没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思辨。他只是在用大自然中常见的事物讲述一个事实,那些色彩鲜丽的颜色,在这个时候都成了流光掠影中的一部分,不哀叹也不需要抱怨,因为这本是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就如同夏花在秋风乍起时悄然转身般理所当然。好时光不常在,词人感伤的是不知何时能归家,流光容易将人抛,四季轮回待到重聚时,只怕早已苍白了头发,错过了年华。
这是怎样的矛盾与失望,理想也如同这流光抛下后的年华,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后,褪去最好的色泽。原本他也想成为流传后世的文人,可是颠沛流离的岁月,经历过太多苦难,才华如同孤芳无人来赏,最后好像被投入尘土的明珠,原本还隐约可见的光芒被慢慢磨去,最终落得个不算名臣也不算志士的尴尬局面。
这样的蒋捷令人怜惜,然世上有太多这样漂泊的人,也有太多不能圆满的事情,否则李重光就不会以文人的禀性成为了帝王,慕容冲就不会从身份高贵的小王子变成战火里的阿修罗。事已至此,还是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比较好,毕竟舟过无痕,人生匆忙,在绿肥红瘦之间,早就白发苍苍,不如笑着调侃并将希望永远埋在心间,苦难也一并化成了动力。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百年后还在悠悠传唱,只等谁来心明如镜,慢慢回味。
参考文献
[1]王兆鹏.两宋词人丛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
[2]李剑亮.宋词诠释学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